社会互动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理性分析与研究

2015-12-24 12:37邓检义
山东青年 2015年2期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邓检义

摘要:社会互动理论把教师、学生、学习任务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将社会互动理论引入初中化学教学课程,强调化学教师、学生、化学学习任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强调只有把化学教学建立在多方互动的基础之上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社会互动理论;初中化学;教学;理性分析

一、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初中化学教学的应试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但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实验课,老师演示,学生观看,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忽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因为初三学习任务重,更加忽视学生与学习任务之间的交流,这些因素使原本生动活泼的化学学习变得单调枯燥,导致初中化学教学效率低下,更会引起初中化学教学上问题的积累,最终会形成对学生成长的制约,丧失了初中化学课程设立的目的和初衷。

二、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耐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和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包含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框架。维果茨基认为,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是推动学习的关键力量,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费厄斯坦认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中介作用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互动)实现的。维果茨基与费厄斯坦均强调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周围人(教师)的中介作用。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人的学习和发展发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之中,而对学习者而言教师是其最好的互动对象。

三、研究设计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嘉鱼县城北中学初三年级两个自然班(一个实验组65,一个对照组61),共126人。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只有初三才会学化学。所有研究对象都于2013年9月升入初三,2013年7月份,这个年级的所有学生都补过两个月的课,都对化学课程有了一定了解。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讨论以下问题:在社会互动理论指导下,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是否提高。

(三)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问卷调查表和化学测试题。化学测试题包括笔试和实验两部分。实验前2013年9月,测试内容是暑假两个月补课内容,实验后2013年12月测试内容是之前学的所有内容。

(四)研究步骤

第一步,问卷调查。所有研究对象被要求完成关于其化学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表。由于部分学生没能按要求填写问卷,因此,问卷调查中只有116份有效数据能用于数据分析。第二步,教学实验。实验开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化学成绩没有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成绩有明显差异。实验时间为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

(五)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态度。非常积极,这部分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并且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较积极,这部分同学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但是不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一般积极,上课、回答问题、学习任务完成情况都一般;不积极,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听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不能积极有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实验组,44位学生学习化学的态度,占总人数的67.69%,12位同学的态度表现为较积极,占总人数的18.46%,5位同学表现为一般积极,占总人数的7.69%,3位同学表现不积极。对照组,35位同学学习态度非常积极,占总人数的55.55%,10位同学表现得较积极,占总人数的15.87%,14位同学表现一般,占总人数的22.22%,4位同学表现为不积极,占总人数的6.35%

(2)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实验组,非常感兴趣41人,占总人数的63.08%;较感兴趣14人,占总人数21.54%;感兴趣8人,占总人数12.31%;不感兴趣2人,占总人数3.08%。对照组,非常感兴趣29人,占总人数的46.03%;较感兴趣12人,占总人数19.05%;感兴趣11人,占总人数17.46%;11人不感兴趣,占总人数17.46%

(3)学生化学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实验组,43人非常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数的66.15%;14人较好地完成,占总人数21.54%;8人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数的12.31%;2人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3.17数%。对照组,36人非常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数的57.14%;10人较好地完成,占总人数15.87%;13人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数的20.63%;4人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数6.35%。

(4)学生对学生之间合作的态度。实验组,39人非常愿意合作,占总人数的60%;18人较愿意合作,占总人数27.69%;6人基本愿意,占总人数的9.23%;2人不愿意,占总人数3.08%。对照组,31人非常愿意合作,占总人数的49.20%;14人较愿意合作,占总人数22.22%;11人基本愿意,占总人数的17.46%;7人不愿意,占总人11.11数%。

(5)学生对化学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数据显示,实验组,43人非常满意,占总人数的66.15%,14人比较满意,占总人数的21.54%;6人满意,占总人数的9.23%;2人不满意,占总为人数3.08的%。对照组,实验组,33人非常满意,占总人数的52.38%,16人比较满意,占总人数的25.40%;10人满意,占总人数的15.87%;4人不满意,占总为人数的6.35%。

(6)实验组和对照组考试成绩如下

(六)教学实验

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是同一位化学教师,实验前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实验后,实验组根据社会互动理论的观点,学习中强调了教师的参与,并在学习各个环节中强调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习任务之间的互动。具体实施如下:(1)教师与学生之间。自始至终,教学过程中都有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经常相互交流。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比如让学生能够利用学校实验室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建议,帮助控制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有目的有重点地完成学习目标。(2)学生之间互动。化学需要做很多实验,教师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比如,化学实验二氧化碳、水的结构、氢气,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次实验,小组成员不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3)学生与学习任务的互动。初中化学讲的都是基础知识,枯燥的定义无法让学生理解,例如,PH值、化学元素、空气的成分等。每讲一节新的内容,让同学先利用网络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解,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兴趣会更高,注意力会更集中。

实验结果:经过将近半年的教学实验后,实验对象参加了2013年12月的考试。如表1所示,实验组学生的化学成绩有了大幅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有显著差异。实验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社会互动理论下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参考文献]

[1]张丽冰,《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英语课堂展示教学模式》,教育导刊,2008(8):4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宋方国,新课改下如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效率[J].新课程(中学).2010(09).

[4]彭校安外全教.育初.2中01化0(学S2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5]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胡振虹.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初中化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初中化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试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