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

2015-12-24 11:04邹芳芳王维奇胡敏杰杜威宁闵庆文陈秋华
关键词:遗产地文化遗产旅游

邹芳芳,王维奇,胡敏杰,杜威宁,闵庆文,陈秋华

(1.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7;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4.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1]。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和宝贵财富,农业文化遗产在现代农村发展过程中依然值得发扬传承,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但大多数农业文化遗产地都处于边远地区或者未开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农耕地位逐渐下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向城市,导致农业文化遗产地劳动力短缺,制约了遗产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给遗产地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越来越引起政府和各个组织的关注和重视。稻作梯田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已面临一些问题,亟需我们了解并揭示该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威胁与挑战,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目前,我国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经济现状、问题及对策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云南哈尼梯田和广西龙脊梯田等地,而对我国东南丘陵地区的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还鲜见报道[3-4]。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作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是东南丘陵梯田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梯田群之一,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联合梯田农业具有独特的价值,拥有特色鲜明的濒危作物品种、牲畜品种、绿肥品种、土制农药品种以及传统农耕技术,对我国农耕文明史的记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为研究对象,分析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真正发挥农业遗产价值,促进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

一、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

本文所涉研究范围为遗产地重点保护区,即尤溪县联合乡,联合乡位于尤溪县北部,地势南低北高。全乡土地总面积1万hm2,12个建制村,总人口2.1万人。该区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花生、银杏、明糖等久负盛名。

联合乡位于福州、南平和泉州三市中心位置,交通优势较为明显。乡内交通便捷,现已全面完成水泥路面铺设,实现村村通的交通网络。但联合乡内村与村之间的交通较为狭窄,难以实现多辆车间的同时通行。

(二)研究方法

使用文献检阅、问卷访谈、田野调查、定性与定量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主要数据来源于《2014年尤溪县统计年鉴》《尤溪县联合乡农业统计年鉴报表(2013)》及实地调查访问。数据分析与作图分别使用 SPSS 19.0、Excel 2003 和 Origin 8.0等软件进行。

二、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联合梯田作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通过从农业农村和梯田农业两方面分析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一)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与趋势

1.劳动力结构与素质。从调研中可以得知,联合乡现有总人口20525人,各村之间人口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其可用劳动力之间的差异。在人口年龄结构上,以青壮年为主,约占总人口的67.49%,可用劳动力资源较丰富。在老龄化水平上,按照国际规定(即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超过10%即为加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来看,联合乡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为16%,这说明联合乡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随着年轻人口的外流日益增加,联合乡老龄化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据人口受教育水平调查数据显示,联合乡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数为高中以下水平,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仅占总人口的4.39%。从劳动力资源数量调查中可以得知,联合乡劳动力资源数、从业人员分布趋势大致与人口数分布趋势相同,即乡村人口数越大,劳动力资源数也越大。其中,在乡村从业人员数分布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占了绝大部分,约占从业人数的90%以上,这说明当地村民还是以传统农事活动作为主要劳动,生计来源较为单一。

2.人均收入及生计来源。2013年联合乡人均年纯收入6046元,经济总产值共计30364万元,其中,农业种植占23.2%,外出务工收入占71.5%,畜牧饲养占5.3%。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的绝大部分,但其产值所占比重却较小,传统农业耕作在村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少。传统而言,联合乡是以农业、饲养业和采集业为主,但随着种植成本的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较低,所以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大量农村剩余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且年青化趋势明显,对梯田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而相对而言需要人力资源较少的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增加,传统的农耕方式面临着严峻挑战。

3.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近年来,联合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位于福银高速公路尤溪互通口的吉木工业园区,现已落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乡集镇建设大举推进,已实现南北开发区合拢。但由于投资后劲不足,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呈现明显波动的变化趋势。

(1)工业。近几年,联合乡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突破口,全乡新上工业企业项目54个,固定资产总投资2.8亿元。此外,矿产品加工已成为联合乡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全乡现有12家选矿企业,选矿企业日益成为联合乡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联合乡新增工厂、企业已安置劳动力就业575人,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2)农业。联合乡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在历史上就是主要的食物来源和生计来源。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粮食和蔬菜种植为主。近年来,联合乡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优质稻、茶叶、竹业、名优水果、畜牧、蔬菜等特色主导产业。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大豆、花生、槟榔芋、大薯、甘蔗、蔬菜等。

(3)服务业。联合乡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其服务业主要来自旅游业。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联合乡旅游接待人数逐年增加,2014年联合乡旅游总接待人数达62000人,旅游收入约1680万元,从业人数560人(含兼专职),游客平均停留时间2 d,一级旅游市场为三明、福州、泉州和厦门市等地,二级市场为海峡西岸旅游区,旅游发展潜力较大。尤其是联合乡联合梯田被评定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联合梯田就成为联合乡对外的一张名片,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内涵吸引着广大的旅游和摄影爱好者。但联合乡旅游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还是以乡村休闲旅游为主,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还无法完全满足,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娱乐设施较为薄弱,旅游接待能力不强,现多为个人家庭式的旅游接待方式,整个旅游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联合乡旅游资源主要以梯田、竹林等原始的生态环境为主,其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小,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对旅游区的不合理开发而引起对旅游区原有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加之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如固体垃圾增多,植被遭到踩踏,空气污染加剧等危害,不利于整个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4.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联合乡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尤其是联合乡地处山区,地质灾害频发,是全省16个地质灾害重点地区之一,频发的地质灾害使部分村民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镇生活,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联合乡近年城镇化规划用地面积9.6 hm2,建筑面积8.1 hm2,总投资7200万元,其中建房投资5200万元,基础设施投资2000万元,城镇化率已达到47%。城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升级,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城镇化的发展改善了城镇基础设施,提高了服务业的接待能力和档次,统一的设计与规划美化了环境,城镇与梯田功能区的划分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农业遗产地的和谐与发展。

(二)梯田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联合乡地处山区,地形地势复杂,其耕地主要以梯田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95%以上,这也就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梯田景观。梯田农业的长期发展是联合乡传统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联合人的主要生计来源,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据统计,联合乡传统种植业(梯田)总收入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2.5%。

2013年,全乡梯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0.44万hm2,总产量达4.27万 t,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0.21万 hm2,产量 8656 t,全乡主要粮食作物覆盖率达96%以上。同时,在农业内部结构上,除传统农作物种植外,联合乡还积极发展优特色产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蔬菜、水果、食用菌和茶叶成为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尤其是蔬菜种植面积广、产量高,联合村、联东村、联南村、岭头村成为主要的蔬菜种植基地;畜牧业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2013年畜牧业总产值468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41%,其中家禽的养殖数量最多;猪的养殖在惠州村最多,其次是联合村,这也导致这2个村的猪粪便产生量也最多,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将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经过几年的发展,联合乡逐步形成以粮食作物为基础,以特色经济作物为支柱,以畜牧业为补充的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模式。此外,农业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创收的新渠道,尤其是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广泛种植(表1),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劳动力吸纳能力方面,虽然联合乡存在劳动力外流现象,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员属于农闲时外出务工,因此梯田农业耕作仍然吸纳了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据各村统计数据,农业从业人员约占乡村劳动力资源数的 62.5%,是主要的劳动力流向。

表1 2011-2013年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三品”)作物种植面积Table 1 Planting area of organic,green and pollution-free crops from 2011 to 2013 in Lianhe Township hm2

三、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与机遇

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如资金投入不足、受教育水平较低、管理与营销推广不够、产业机构有待优化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但也具有战略和政策方面的发展机遇。

(一)存在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资金投入稍显不足。近年来,尤其是成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后,联合乡虽然加大了对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资,但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数量少、不稳定,无法做好规划工作,其建设还仅限于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开发速度远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和遗产地发展相适应,对于农业遗产地的长效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制约作用。

目前,联合乡内的乡村公路以水泥路为主,但由于地形地势以及资金的限制,多数乡村道路过窄、过陡,田间道路还是以土路为主,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水利设施也比较落后,缺乏专业的疏浚和灌溉渠道。同时,由于该区域海拔较高、坡度较陡,极易引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会引起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此外,由于地处山区,多数村庄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房屋建设杂乱无章,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联合乡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劳动力欠缺,受教育水平较低。现代文明、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将使传统生态知识及其维持体系受到威胁[5]。近年来,由于农业种植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加之梯田区土地面积小、分布零散的特点,农业生产还是依赖传统的耕作模式和制度,农业种植效率低下。这就导致曾经作为主要生计来源的农业作物种植在农民收入构成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乡外出务工人数达9000人次,约占全乡总人数的42.85%,这其中又以青壮年为主。出现了老人和儿童成为农村留守的主要群体,青壮年等主要劳动力短缺等现象,这导致传统农业耕作缺乏劳动力,极易造成传统农耕文化传承的断层。除劳动力缺乏外,各行政村劳动力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这也制约了联合乡的经济协调发展,如联合村、岭头村、惠州村、联南村等人口明显较多,其作物产量也较高。将各村人口总数与作物和牲畜产量进行相关分析(表2),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除猪和蜂蜜外,各村人口数与作物和牲畜产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这表明劳动力是影响农林牧渔种植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表2 联合乡人口数与农林牧渔业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Table 2 Populations and their correlation to agriculture,forestry,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productions in Lianhe Township

同时,据人口受教育水平调查数据显示,联合乡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数为高中以下水平,当地农民普遍没有经过系统的农业科技培训和教育,难以发挥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此外,联合乡被确定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后,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必然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但文化和遗产旅游地往往被描述为“有故事的旅游地”,而文化旅游则被描述为讲述这一故事的过程[6],因此文化旅游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受过系统的培训且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联合乡现有人员素质还难以满足这一需求,难以通过景点规划、管理、解说来充分展现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意义。现有旅游从业人员还不适应现代旅游规划、管理、营销的工作,一些旅游接待单位(如农家乐)还普遍缺乏旅游服务意识和基本的服务技能。

3.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但管理与营销推广不够。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时尚旅游活动而出现,这会同时带来机遇和挑战[7]。联合梯田作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在维持我国传统农业遗产保护和当地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按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可持续的旅游发展应该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8]。联合乡旅游资源丰富,即包括文化旅游资源(如联合梯田)和自然旅游资源(如伏虎岩),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联合乡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目前联合乡旅游发展由于起步较晚,宣传经费不足,区域旅游形象尚处于初步推广阶段;旅游发展侧重于商品化的开发,忽视文化资源管理和保护。同时,联合乡的旅游产品目前主要还是以观赏性的自然景观为主,开发深度不够,旅游配套接待设施不足,并普遍停留在低层次的餐饮和娱乐服务上。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度挖掘,商品化开发不足,市场营销能力较差。

在旅游线路设计上,缺乏科学的设计与规划,可供游客选择的线路有限,并缺乏科学性;在旅游接待上,目前的接待主要限于家庭式的农家乐形式,接待能力有限,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大部份旅游收入来源于本地游客的旅游消费,人均消费低,收益不是很明显;在旅游可进入性上,由于联合乡现有道路多为狭窄的水泥路,不适合大型旅游巴士的通行,且由乡镇前往主要旅游景点也缺乏必要的交通设施和通道。同时,联合乡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虽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仍存在文化资源没有找到恰当的表现形式,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等问题,这必然会给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压力。

4.经济基础较薄弱,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联合乡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自然经济原貌保持较完整,与外界经济交流较少,显现出整体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状态,缺乏支柱产业支撑。从小范围来看,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联合乡在尤溪县范围内,其经济发展相对来说处于中等水平;从大范围来看,尤溪县在整个三明市范围内,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为一般。三明市在福建省内的经济也只是处于中下等水平。由此可见,遗产地的经济区位优势较弱,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以至于难以给遗产地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较差的区位条件也难以吸引外部的投资资金,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平台优势。

同时,从2012-2014年联合乡工农业生产总值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联合乡三大产业比例失调,并且存在明显的波动变化的趋势。从三大产业分布来看,工业总产值在2014年首次超过农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但对于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农业文化遗产地而言,工业的发展将对遗产地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将不利于遗产地的持续发展,不应作为文化遗产地的支柱产业。而本应作为支柱产业的服务业比重一直较低,没有发挥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此外,在农业种植结构中,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比重较低,而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比例则不断增加。这虽然可以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但这对于以传统农耕文化为载体的农业文化遗产而言是不利的,我们不仅要关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产功能,还应该充分发挥农业遗产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构建“生产-生态”健康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9]。

(二)发展机遇

农业文化遗产,又称农业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10],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与制作技艺外,还包括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系统。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经济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同时,我国目前非常注重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一系列发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这使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有了良好的社会和政策环境。随着遗产价值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文化遗产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期。一方面,利用有利的政策机遇,2012年农业部颁发了《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来开发利用,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可以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11]这为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提供了战略和政策机遇。另一方面,把握潜在的市场机遇,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会热衷于到一些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地旅游[12]。农业文化遗产地有着较为丰富多样的农业文化资源,具有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独特的资源优势,未来必将成为文化旅游最热衷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四、农业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从战略转型的高度开展遗产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树立和坚持梯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保证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基础上,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要用新的观念重新审视和开发利用农业遗产资源,并且在资源开发上要有新的高度和境界;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利用有利的政策优势,并将其与市场的运作结合起来,为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搭建优势平台;要创新文化遗产管理体制,优化整合遗产资源,制定和完善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政策与法规;同时要加大农业遗产的人才队伍建设。只有从这些战略对策出发,才能真正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措施建议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政府仍是核心和主导因素[13]。政府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监管与协调部门,对农业文化遗产地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有效规划与指导,防止农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损坏。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鼓励民间团体、企业和私人等投资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旅游和基础设施。创新合作方式,一方面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国家优惠的税收财政政策,以及面向港澳台,辐射海内外的地域优势,利用各种有效平台,积极吸引民间企业侨胞和外商投资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事业;另一方面,也可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一些项目有条件的对外承包,实现政企合作,将基础设施等纳入合作框架,统一建设,最终引导更多的资本支持和参与农业文化遗产地基础设施和文化旅游建设。

2.确保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种植成本增加,传统农业耕作利润低下,农民收入水平无法提高。然而,只要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渠道,能增加农民收入,农民还是愿意留在家乡的,这可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农业文化遗产地应在保留传统农耕文化基础上,创新耕作模式,实现多种经营,拓宽营销渠道,发展特色产业,多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农业文化遗产地中的传统农耕文化是其主要的特色与优势,联合乡应充分利用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这一名片,积极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将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这既可增加农民收入,确保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间接对外宣传了农业文化遗产地。

关于劳动力素质问题,当地政府应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形成类型齐全、满足实际需要的服务人才供给保障体系,可以委托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的继续教育部门培养专门人才,尤其是可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的新型职业农民经济管理大专班和农业科技特派员项目进行人员素质培训,加强与各高校的合作交流,形成长期的合作机制。同时,农业文化遗产地也可以直接从各人才市场招聘专业人才,可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文化遗产地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3.明确旅游目标市场和营销理念。文化遗产旅游市场与整个大众旅游相比,有年龄层次更高,受教育更好,经济更富裕的特点[14]。同时,联合乡还是重要的自然和红色旅游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应针对其市场主体,设计和规划文化旅游景点及其线路,以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其主要目标市场应定位在三明、福州和南平等地。此外,联合乡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还应充分发挥独特的区域农业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拓展旅游合作领域,充分利用对台优势,结合闽台农业文化渊源,以海峡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为主题,加强两岸联合营销,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中心。

4.优化产业结构,寻求共同发展。联合乡作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应将农业作为其主导产业,增加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一方面,在保证传统农业文化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保证传统农业文化地位;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大力发展服务业,拓展产业链,扩大受益人群,将服务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农业文化遗产地——联合梯田为研究对象,对成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指出其现存的主要威胁和挑战,并提出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对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分析表明,农业文化遗产的确立对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居民的家庭收入、人口流向、社会治安、种植模式、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在威胁与挑战方面,遗产地目前存在农业劳动力欠缺,受教育水平较低,旅游管理与营销推广不够,经济基础较薄弱等问题,未来可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明确旅游目标市场和营销理念,确保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虽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其发展是主旋律。据相关研究可知,现有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途径虽不一致,发展重点也各有差异,但都有一个共识即:遗产保护与发展应同步进行,相互支撑。同时,由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差异性和不可复制性,在恢复传统农耕文化基础上,开展以投资少、产业带动作用强、生态环境影响小的旅游业等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这应是未来遗产地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方向,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农业文化遗产地采用且较为成功的开发模式。未来农业文化遗产地应在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基础上,拓展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闵庆文,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资源科学,2009,31(6):914-918.

[2]刘伟玮,闵庆文,白艳莹,等.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4(6):89-93.

[3]闵庆文.哈尼梯田农业类遗产的持久保护和持续发展[J].世界遗产,2014(9):60-63.

[4]唐晓云,闵庆文,何露.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测量及调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710-716.

[5]白艳莹,伦飞,曹智,等.哈尼梯田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98-702.

[6]CASS G,JAHRIG S.Heritage tourism:Montana's hottest travel trend[J].Montana Business Quarterly,1998,36:8-18.

[7]鲍勃麦克彻,希拉里迪克罗.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2.

[8]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等.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10):57-62.

[9]闵庆文,孙业红,成升魁,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7,27(5):856-859.

[10]常旭,吴殿廷,乔妮.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33-38.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EB/OL].(2012-3-13)[2015-05-05].http://www.gov.cn/gzdt/2012 - 03/13/content_2090758.htm.

[12]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13]胡敏杰,邹芳芳.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省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6):70-73.

[14]ZEPPEL H,HALL C M.Selling art and history: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J].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1,2(1):29-45.

猜你喜欢
遗产地文化遗产旅游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旅游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
文化遗产保护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