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策龙
(天门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湖北 天门431700)
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十分重要,它不仅关系到用户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建筑企业的效益。然而,在建筑的施工建造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事故频出。因此,建筑单位除了要完善自己的管理体制,更要改进自己的施工方式,将质量安全放在首位。
施工的纲领性文件是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是预算到完工的整体计划,包括技术、组织等文件,确保工程施工管理规范。所以对施工组织的研究需要从工程特点、施工方式、施工要求三方面深入研究。做好工程施工建造工作必须对人员、资料、机械装置、施工技巧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工程质量离不开统一的管理,项目建设之前应该建立统一的指挥部并由总工程师担任协助工程建造的任务。另外,加设质检部、技术指导部负责项目的整体施工质量监督,他们还需承担编写质量施工计划及质量保证措施与实施计划要求。通过这种方式将责任层层细化,使人的行为得到规范、规章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规范、有序的进行,以避免施工时出现问题。
任何一个方案或施工图纸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图纸会审的目的就是要对图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更正并对冗余部分进行删减,对难点的地方进行多方面的讨论。会审的要点有以下几个:
1)施工装备是否符合当地条件。如果需要用到特殊的处理方式,会不会给施工带来危险。
2)建筑用材的型号、类别与实际情况是否适应,建筑物结构和施工方式是否有较大的矛盾。
3)外部电缆管道、电线、管道口外径、材质、标准规格是否保持一致。经过详细的审查,需要将最终问题与建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方综合协调处理,最终由设计方对图形更改。
建筑物质量的高低与建筑材料的质量是密切相关,不合格的原材料给建筑物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故在严格检查材料的出厂日期、合格证书、技术鉴定凭证的基础上,采取大范围的抽查工作(如表1)。
表1 为材料检查的项目和标准
结构工程对整个建筑物的安全至关重要,它不仅是验收结算的依据,更是工程验收记录的重要内容。对结构工程严格记录并做好签证,一方面给竣工结算带来可靠性的依据;另一方面确保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当建筑物的结构出现问题时,通过查阅相关记录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的根源并快速解决。对基础工程检验的步骤为首先验证槽的土质,其次验证槽的深度与宽度,最后经过项目监理人员签字。钢筋在结构工程中占很大一部分,因此需要对钢筋进行抽样检查,若硬度或质量不能满足施工要求就坚决不能够使用,混凝土浇筑前应对钢筋的形状做检查,以防止不符合形状的钢筋结构出现。
混凝土施工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必须确保模板安装的正确性。应充分保证模板的安装部位与形状尺寸维持在正常值范围内,其应能够承载本身重量及侧向的压力。
2)模板的拼接缝隙必须控制好,封堵措施与支顶结构要牢固。
3)仔细完成混凝土振捣,不允许混凝土表面留有大量缝隙。
工程样板应注重从以下几点考虑:
1)完全体现图纸的设计要求。施工样板最基本的属性就是要与实际工程吻合,且样板成败的关键是施工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一个技术过硬的操作员是保证样板高合格率的条件。
2)施工之前要技术交流。操作者与样板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详尽的技术和质量交底对样板的施工至关重要,其主要的内容包括样板名称、质量、操作流程、材料标准。
3)成立专门的质量评定人员来评定样板质量等级。样板施工完成后,需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质量评定,一般当操作合格后就移交给项目经理或工程师,由他们做出下一步的评判。
4)加强资料的管理。资料的收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发生在整个施工建造过程中。每完成一道施工工序就需要做好工程的检测报告和质量验收记录;每一个分项目工程完工后需及时对施工资料、安全检验资料、主要部分进行抽查。
所谓技术创新就是将新工艺、新技术、新管理模式应用到建筑施工中。这对提升建筑单位竞争力、提升建筑物水平有着重要作用。施工中若能够减少能源的耗损,提升工作效率,就能够获得较大的收益,技术方面的创新为项目企业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按照预先的质量评定标准对项目进行检查和验收。为了确保评定的科学合理性需要和施工单位、招标单位等进行全方面的讨论。首先,进行验收时要对单相采取检查如消防、规划等。其次,当工程检查合格后监理方根据有关规定对工程验收,其中检测出的不合理问题需填写到工程验收与漏洞记录表中,并明确的提出更正时间和重新检查的时间。最后,将全部的资料移交给工程竣工方,抽调各组,对建筑物进行实地测量,核对施工资料。
总而言之,施工质量问题是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点内容。应用先进的管理体系,不断改革和创新管理思路,采取科学的质量控制方式,可以极大促进建筑企业的整体实力,并能有效保证施工的质量。
[1]魏连雨. 建设项目管理[M]. 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2013.
[2]张永清,贾双盈. 用模糊线性规划进行公路建设投资决策[J].山西交通科技,2012,(5).
[3]龚健冲,杨雪玲. 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推进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改革[J].建筑,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