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贾平凹、莫言小说海外传播对比分析

2015-12-24 09:22徐爱芳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传播学贾平凹莫言

徐爱芳

传播学视角下贾平凹、莫言小说海外传播对比分析

徐爱芳

贾平凹和莫言在国内的文学影响力相差不大,但在海外市场上却有着较明显的差距。本文针对这一情况,从传播学的视角,通过对比分析贾平凹和莫言小说的海外传播状况,为贾平凹小说“走出去”提供一些启示和策略。以期通过贾平凹这一个案研究,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传播学 贾平凹 莫言 海外翻译

科研项目:陕西省社科界2013年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贾平凹小说英译研究,立项号:2013Z088。

引言

贾平凹、莫言都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风格类似,都具有浓烈的乡土情怀。纵观两者在国内的文学影响力几乎相差不大,而在海外市场上却有着较大的差距。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贾平凹在国际社会中所获得的关注和认可却远远不及。

文学评论家李星直言陕西作家固守乡土,很少走出去:“莫言是个具有世界眼光,非常重视对外交流的作家,非常有推广意识。相比之下,陕西作家就知道闷头苦干,很少主动走出去,就是舍不得家乡的那碗黏面。”[1]

其实不仅仅是陕西作家,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如何“走出去”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视角,对比分析贾平凹和莫言小说的海外传播状况,以期为贾平凹小说“走出去”提供一些启示和策略,同时也对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传播学视角下贾平凹、莫言小说的海外翻译对比研究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一个作家作品“走出去”,其本质就是这个作家的作品向全世界有效传播。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48年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把传播的过程归纳为五个基本要素,即“五W”模式。这一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本文在这五大分析的基础上,具体阐述贾平凹和莫言小说的海外传播情况。

1.文学作品传播者的控制分析——译者

中国作家走向世界,一个必不可少的桥梁就是文学翻译。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在翻译过程中存在两次传播过程,作者是第一传播者,译者是第二传播者。译者承担的责任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化为语言或文字,然后传递给目标读者即信息受体。

笔者通过W or l dcat(世界最大的联机书目数据库),检索了相关的贾平凹和莫言小说作品在海外的翻译情况,从检索结果,我们可以大致看出莫言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见表1:

表1 贾平凹和莫言小说海外翻译作品统计比较

谭五昌认为,没有优秀的翻译家把作家作品翻译成外文,很可能影响到作品在国外的传播性和影响力。[2]莫言的作品在海外广泛传播,并最终获得诺奖,葛浩文、陈安娜等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功不可没。

美国文学家葛浩文翻译过《红高粱》《丰乳肥臀》等10多部小说以及短篇小说集。陈安娜把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等小说翻译成瑞典文,被称为“莫言得奖背后最重要的外国女人”。法国教授诺埃·杜特莱,多年从事莫言作品法文版的翻译工作。藤井省三的日文翻译使莫言在日本拥有众多读者。

与莫言相反的是,在葛浩文翻译过贾平凹的《浮躁》之后,贾平凹小说的英译就陷入了一片沉寂。

依靠哪些力量推动作家作品“走出去”,作为传播者的译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纵看当今的中国文坛,专业的文学作品翻译人员严重匮乏,资深且颇为投入的翻译家更不多见,只能依靠散居于海外的汉学家的个人兴趣。所以很多作家因为作品未被译介,难出国门[3]。所以,当代文学作家作品要想“走出去”,不仅需要培养高水平的翻译人才,还需要相关部门积极规划、组织团队,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海外推广机制。

2.文学作品传播的内容分析——可译性

文学作家作品的可译性也直接影响了其传播的速度和效果。莫言的许多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是因为他的作品具有“可译性”,也即他的作品在中国内容的艺术表达上,能与国外的文学创作联通、与国外的文学阅读接轨,更容易为国外文学同行所理解、所欣赏。[3]

葛浩文就曾经评价道:“《秦腔》是贾平凹很重要的作品,但我看了一部分,觉得无法翻译,因为里面有太多家乡话,在美国不一定有市场,而且,这些家乡话要翻译也要花很多时间。会不会有人对那个题材感兴趣?我确实很怀疑。在美国,我一年最多出两本中文翻译,所以一定要小心挑选,考虑哪一个会进入主流。如果光凭喜欢什么就翻译什么,我的时间和精力一定不够。”[4]

但是当前我们作家的作品有的视野不够开阔,缺乏世界眼光;有的人性挖掘不够深入;有的作品格局不够大气;有的囿于种种社会秩序、家族伦理使他国读者难以理解,从而减少了海外译者对其的阅读和翻译兴趣。这些都需要我们付出长时间的努力来加以克服和改变。

3.文学作品传播的媒介分析

传播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形式,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作家的学术交流等。

(1)传播媒介——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

电影提供了海外读者关注作家作品的机会。它巨大的广告宣传效应迅速推动海外对作品原著的翻译出版。莫言本人也承认:“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5]表2列出了贾平凹、莫言小说电影改编的情况:

表2 贾平凹、莫言小说电影改编对比表

从改编电影的数量上,两人旗鼓相当。但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明显从电影改编中获益较大。1988年张艺谋指导的《红高粱》获得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89年获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委最佳影片奖。1994年严浩改编的《太阳有耳》拿下柏林电影节银熊大奖。2003年电影《暖》获得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和最佳男演员奖。这些电影在获得国际大奖的同时带动了海外对莫言小说的阅读兴趣。[6]仅《红高粱》而言,自获奖之后,1990年出法语版,1993年出英语、德语版。2000年《红高粱家族》被《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贾平凹的电影改编并没有在国际上形成强烈的反响,也就没有能够推动海外对其原著小说的阅读。所以,文学作家要好好利用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来扩大自己作品的知名度和传播度。当然,相关的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使中国的作品能够更好的对外传播。

(2)传播媒介——作家自身的跨文化传播意识

学术交流也是传播媒介,这取决于作家自身的跨文化传播意识,也是其国际认知度与影响力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

莫言是非常注重对外交流的作家,除随团出国访问、参加国际书展之外,还曾在国外多所著名高等学府与研究机构,例如日本京都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以及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等进行演讲。[7]必须承认,目前和莫言一样长于同他国的文学阅读活动接轨的中国作家还为数甚少。

4.文学作品的受众分析——海外读者和效果分析

受众,简单地讲就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文学作品翻译的受众就是海外读者,他们决定着这部文学作品在海外的接受情况如何。

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翻译语种多、作品数量多、再版次数多,必然会产生研究成果多的效应,这些作家往往也是在国内经典化的作家。[6]所以,以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规模和影响力,很自然地会成为海外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在英、法、德等多语种中,都有大量关于莫言的研究文章。海外学术期刊,研究论文以及各类报纸媒介上都有关于莫言及其作品的评论。

综观当代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实践,实非所有作家都能赢得契机。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作家最终的传播效果和这四个因素紧密相关。贾平凹以及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要想“走出去”,传播的译者、传播的内容以及传播媒介都要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

我们不得不承认,莫言的作品在海外广泛接受和做好传播的这五个方面有着紧密联系,也是其获得诺奖的主要原因。首先,我们要处理好传播的主体,就是依靠哪些力量推动作家作品“走出去”。翻译人才的培养和相关部门组织和规划好海外译介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其次是多渠道地加大对文学作品的传播,利用电影和杂志等媒介推动作家的作品走向世界。再次是解决好传播受众问题,即一个作家作品的影响力应得到哪些国家读者的共鸣和认同。最后是传播的效果评估。这个作家的作品在海外主流人群中有着怎样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这是对一个作家能够走向世界的综合评估。

在传播学的视角下,通过对比贾平凹和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情况,让我们找出原因,以期为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走出去”提供一些有意的借鉴和启示,使之为更多的海外读者所接受。

[1]张静.评论家称贾平凹也有获奖实力:作品难翻译的多[N].西安晚报,2012-10-13.

[2]刘欢.莫言诺贝尔奖“背后的功臣”:各国译者功不可没[N].中国新闻网,2012-10-24.

[3]白烨.莫言获诺奖引发的思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1-13.

[4]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来华,大谈中国文学反驳顾彬[N].南方都市报,2008-03-18.

[5]莫言,李锐.《法兰西骑士》归来[N].新京报,2006-11-11.

[6]刘江凯.认同与“延异”: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2.

[7]胡燕春.莫言获诺奖:赢得跨越语际与文化的传播契机[N].光明日报,2012-12-18.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传播学贾平凹莫言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西安这座城
月迹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