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必英 殷冬林 陈灵 王箭焱 陈述 陈玉麟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医院肝病科 九江3320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常见的肝病之一。目前西医临床上诊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从发病机制研究到基本治疗方法与药物研发都有较大进展,但总体疗效尚不够肯定,具体关系到疗程、综合措施疗效稳定性及患者依从性等多个方面。中医药主要从临床角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型分类及治疗方药上进行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探索,初步结论有较好的疗效及发展前景,值得进一步探索。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根据病史、血脂、肝脏生化及CT检查及中医辨证分型,符合痰瘀交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18~70岁,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性疾病、无自制力、语言障碍者。入组患者共68例,失访1例,通过随机分配序列号(包括患者编号、随机数字、分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34例,治疗组3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与否无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组时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均给予清淡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治疗组给予自拟消脂方(郁金、丹参、薏苡仁、半夏、瓜蒌仁、黄连、茯苓、夏枯草、杏仁、丝瓜络、青皮、三七等)治疗,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对照组给予氟伐他汀钠胶囊20 mg,每日1次,晚睡前吞服。治疗3个月,疗程结束后复查血脂、肝脏生化及CT检查。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肝脏CT值上升20或正常,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正常,肝功能(ALT和AST)正常;有效:肝脏CT值上升10,血脂明显改善 (甘油三酯 <2.0 mmol/L、总胆固醇 <6.0 mmol/L),肝功能明显改善(ALT<60 U/L 和 AST<60 U/L);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肝功能、血脂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血脂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变化(±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变化(±s)
组别 n ALT(U/L)AST(U/L)甘油三酯(mmol/L)胆固醇(mmol/L)治疗组对照组33 3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88.35±8.24 32.18±6.21 86.35±8.65 43.56±7.33 80.16±7.58 33.24±6.11 81.36±8.23 42.72±6.94 2.84±0.56 1.52±0.31 2.73±0.62 1.66±0.42 80.16±7.58 33.24±6.11 81.36±8.23 42.72±6.94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脏CT值变化 见表3。两组治疗前肝脏C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肝脏CT值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T值变化(±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T值变化(±s)
组别 n CT值治疗组对照组33 3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32±8 55±4 33±6 45±5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9%,对照组为 61.8%,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2]。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常见的肝病之一[3]。目前临床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药物疗效尚不肯定,而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近年来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显示出较好的发展前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别归属于中医内科学之“积聚、胁痛、痰饮、痞满、肥气、肝癖、肝着、肝胀、瘀血”等疾病范畴[4],其中有些为古病名。其总的病因病机是:先天禀赋异常,或为痰湿之质、或素体脾气欠旺、或肾之本元偏亏,后天平素不习调护脾胃、舒养肝肾、多静少动、形盛气衰,以致病患未成,脏气先伤。复因饮食失宜、恣食膏梁肥甘、滋生痰湿之源,犹如洪涝之患,超乎脾土运化之力,痰湿水饮渐聚,土壅木郁,肝气疏泄不力,脾土愈壅,加之肾精偏亏,气化无权,痰浊难化,有形之邪日积月累,郁久生热,相互搏结,阻塞经隧,留之不去。如此则变生为积聚、痰疾、胁痛诸病。值得提出的是痰、饮、瘀、热等有形之邪,既是诸病因相互作用的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成为新的病因导致肝、脾、肾等脏气功能力不胜邪,愈加虚疲,迁延日久,恶性循环,后期则演变为肝硬化等多种危重证候。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上多见肝郁脾虚痰阻型、痰热瘀血交阻型、痰瘀阴损夹杂型[5]。临床病例观察以痰热瘀血交阻型为主要证型之一。本研究以痰热瘀血交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理气化湿、祛痰通络、化瘀消积为治则,采用自拟消脂方治疗痰热瘀血交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姜慧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学特点[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4):2030-2033
[2]朱复生,杨红岩,秦玉杰.脂肪肝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5):140-141
[3]鞠大宏,赵宏艳,刘梅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4):1452-1455
[4]王灵台.王灵台肝病论治经验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117-118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科95个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6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