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金星宇
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作为连同欧亚大陆的重要纽带,对两大洲贸易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曾经回荡在丝绸之路上的悠悠驼铃声,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
如今,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延伸,一项更加宏伟的蓝图正缓缓展现在世界面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作为丝绸之路的现代版,“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不仅强调陆上各国的共同联系,同时也将目光放在了更加辽阔的海洋,使其更具时代意义。
在“一路一带”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地质工作的支持,无论是矿产勘探还是地质研究,其中都少不了地质工作者的身影。“一路一带”构想的提出为地质工作者提供了可以大展身手的广阔舞台,为此《地球》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专家李廷栋。
2014年12月25日圣诞节,偌大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大楼里却没有一点节日的氛围,一切按部就班,一如往常。在李廷栋院士堆满书籍略显局促的办公室里,《地球》记者开始了对他的采访。
对“一路一带”的战略的提出,李廷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是国家的一项大手笔、大决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一路一带”这样的发展战略,并不仅仅是着眼于自身的利益,而是从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角度出发,实现各个国家的友好往来和平发展。因此,“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将会对中国、亚欧地区乃至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谈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李廷栋认为,海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0%,因此海洋拥有着比大陆更为广阔的空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这个著名论断,一次次被历史验证,任何一个国家要想真正成为世界大国,必然要成为海洋强国,以前的英国如此,如今的美国也是这样。在很长一个阶段,我国因为海洋意识淡薄,不重视海洋的研究与开发,造成了很多的损失。因此,我们国家要发展,除了着眼于陆上的发展之外,必须加强海洋工作。
李廷栋表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亚欧各国的联系,从东亚、中亚、西亚一直到非洲、欧洲,将来还可能到达美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会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新航路的开辟会使得海洋运输业更上一个台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起,成为各国互惠共通和平发展的桥梁与纽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对于地质工作者而言,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尤其是海底资源的矿产勘察。李廷栋介绍说,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多金属结核的含量有30000亿吨(多金属结合以锰和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为主要组分,富含锰、铜、镍、钴等多种元素),海洋同时也是油气资源的宝库,已探明的近海石油储量就高达220亿吨,近海天然气储量为17万亿立方米,再想想广阔海洋中尚未被探明的地区油气储量,绝对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谈到远洋资源的开发,李廷栋说,远海矿产资源的开发本着“谁勘测谁优先”的原则,有关国家要先向国际上负责海洋矿产开发的国际深海管理局提出区域探测申请,获准后便可进行海底资源探测,提出申请的国家对探测区域矿产有优先开采权。这个规定让海洋探测强国占了很大便宜。凭着先进的探测设备和多年积累的海洋探测一手资料,这些海洋大国一直在大洋深处拓展着自己的资源“领地”,像美国已经在远海探测了许多蕴藏丰富油气的区域,并通过国际深海管理局获得了这些地方的优先开采权。
“现在远海资源正在被海洋强国所抢占。如果我们不重视远洋勘探,就会眼睁睁地看着海洋中的财富被别人抢走。”
李廷栋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我国远洋资源的探测和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远洋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不仅需要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船只,还需要国土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等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地质工作者应该把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次难得的机会,为国家远洋资源的开发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另一个地质工作重点,李廷栋认为是加强海底地形地貌的勘察以及海洋地质科学的研究。他表示,人类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不仅局限在陆地上,在未来,人类将会在海洋中有更多作为,无论是海底的工程建设还是船舶的航行,都需要确切的海底地形地貌信息作为参考。地质无国界,海底地质勘查工作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借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完成沿线海底的地形地貌探测工作,这样不仅会对我们国家,而且会对欧亚乃至世界的海底地质勘察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对于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李廷栋说,地质工作者的任务不仅仅是在地质勘察,地球科学也是地质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在地球科学发理论展的过程中,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和发现都是来自与海洋。李廷栋特别提到,板块构造理论的产生,正是上世纪60年代通过大量的海底地质勘察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另外还有热点(热点是指地球表面长期历经活跃的火山活动的地区)学说、槽台学说等一系列学说和理论的诞生,也有跟海洋研究有着密切关联。
海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正好处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上,在这个世界性的构造带上,有很多地质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能让更多的地质学家投入到对这一重点区域的研究中来,同时也能让各个国家地质科学研究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对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无疑会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未来,对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球科学的研究也是地质工作者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地质工作也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李廷栋说,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势必会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而经济建设也同样离不开地质工作者的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肯定会带来航运的繁荣,航运繁荣的同时,也会带动沿线城市的发展,比如港口的建设、桥梁的施工、海底隧道的建设,甚至将来还有可能建设新的城市,这些都离不开工程地质人员的努力。这些工程都需要经过缜密的地质勘测,特别是跨海桥梁、海底隧道的施工,其工程难度本就比陆地工程大了很多,这些海上和海底的工程,任何微小的失误都是致命的,所以工程地质人员必须弄清建设工程的地质情况,避开地质活动多发区,为工程设计和建设提供准确的依据。
另外,李廷栋还认为,地学旅游的开发和拓展也是地质工作的目标之一,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海上旅游业的也会成为一大热点。海上丝绸之路从东亚一直延伸到东南亚、西亚、非洲、欧洲,沿线有不少著名景点,也有很多知名宝贵历史遗存,多彩的人文遗迹、神奇的自然景观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地质工作者首先要搞清楚各个国家珍贵的地质遗存,将其充分开发为旅游资源。随着海洋丝绸之路的建设,地学旅游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另外,在未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的航运繁荣,我国自行设计开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随着海洋运输的日益盛行以及远洋探测的不断深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必将为构建海上丝路的繁荣贡献力量。
李廷栋表示,相对于陆地探测,海洋探测对探测设备的要求更高,探测的难度也更大。但是相对于陆地,海洋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发展海洋得到的回报是十分丰厚的。
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同我国海洋事业是互相促进的,通过构建海上丝绸之路能显著提高我国海洋探测、海洋地质研究、海洋工程建设方面的能力,同时通过海洋事业的发展,又能进一步促进海上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让沿线各国人民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地质工作也要紧跟海上丝绸建设的主题,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蔚蓝的海洋将是地质工作者一片广阔的天地。
在谈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时,李廷栋表示,地质工作者所能发挥的作用与海上丝绸之路相似,但又有所不同。丝绸之路像一条细线,将亚欧大陆串联起来,东边是极具经济活力的亚太经济圈,西部则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带。可以说丝绸之路是一条充满着发展潜力的通道,但是,由于丝绸之路沿途所经历的的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多是一些高山、沙漠、沟壑这样的地形,并且沿途绝大部分区域的经济条件十分落后,地质工作者的首要目标是先从调查沿途地质地貌特征着手,通过兴建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改变区域运输条件,兴建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让丝绸之路彻底变成通畅之路、惠民之路,从而为构建欧亚大陆的陆上联系构建良好的基础。
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一样,地质矿产的勘察也是地质工作者的重中之重。据李廷栋介绍,丝绸之路沿途经过蕴藏有丰富油气的区域,如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一直延伸到我国境外以及里海盆地、土兰盆地、黑海盆地等等,我国以前就在这些区域做过很多油气资源的勘察与开发工作,成效十分显著,如今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风,我国油气资源的勘察工作必然会更上一个台阶,地质工作者应该在这个方面多加努力,帮助国家找到更多优质的油气资源,为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的状况做出贡献。
除了油气资源,李廷栋还特别提到了矿产资源的勘察。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好处在古亚洲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两者的交汇地带,沿途有许多不同矿产资源的成矿带,像天山、昆仑山、祁连山成矿带等。在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下,丝绸之路的下方必然沉睡着许多大型甚至特大型的矿床。我国目前已经在西藏驱龙找到了一座千万吨级的特大铜矿,这座铜矿处于冈第斯斑盐成矿带,该矿带还一直向西延续,李廷栋认为,在这个矿带上很有可能再发现几个千万吨级的巨型铜矿。
矿产资源的勘察是地质工作者永久的使命,无论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也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好,都要把这个项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李廷栋说,加强地质勘察研究工作不仅能有效缓解我国能源供给面临的问题,同时也能提升我国成矿、成油理论研究方面的水平。
李廷栋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要搞好沿途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步,就需要进行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如铁路、公路在建设过程中要进行路线的选择,另外也要做好其他基础设施比如水库、输油管道的选址和规划工作。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的地质情况复杂,大部分都是山地地貌,并且呈现出山高坡陡的特点,这些特点可能会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为百姓的生命安全、工程的安全埋下了隐患,所以如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找出最安全的区域,保障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工程安全,是我们地质工作者的责任。
另外他还提到,青藏高原到阿尔卑斯山是全球主要的地震活动带之一。他强调,一定要在各项工程建设进行之前,进行重点地区的地壳稳定性的调查研究,保障在建的工程能够避开活动断裂。对于地震带上的已有的居民区和工程,他建议根据区域特点对其进行加固或重建,增加其抗震能力,从而避免地震带来的重大损失。对于这些区域一定要高度引起重视,千万不能抱有任何侥幸心理。
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是一条经济之路,同时也是一条生态之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茫茫无垠的大漠黄沙、新罗棋布的清澈湖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自然景观美丽而脆弱。
李廷栋告诉《地球》记者,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地质地貌的特征十分独特,千百万年演化形成的地质景观十分丰富,有雄峻巍峨的高山地貌、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还有奇特的魔鬼城雅丹地貌和五彩斑斓的张掖丹霞地貌,以及很多被誉为“塞外江南”的沙漠绿洲,可以说,这里许多自然景观和地质构造是世界上十分罕见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我相信,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对盘活区域旅游光也是很有帮助的,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深入,交通的日益便捷,新丝路上的旅游产业也必然蓬勃发展。”
但是,李廷栋同时也强调,丝绸之路上的风景是美丽的,同时也是无比脆弱的,在开发旅游产业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当地自然生态的保护。作为国土资源部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的专家,李廷栋希望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地质公园建设同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他说,建立地质公园一方面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对珍稀的地质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他建议国土资源部和其他相关机构可以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地质公园申报给予一定扶持,让地质公园为构建丝绸之路上的生态长廊贡献力量。
李廷栋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对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处区域是多种地质单元的交会地带,东部所处地区为中亚、古亚洲和特提斯构造交会,西部是东欧地台与阿尔卑斯构造带交会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有各种典型的地貌现象,有着极高的地质研究价值。所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能忽视对地质科学理论的探索。弄清楚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地质科学问题,将会对科学家解决全球性的科学地质问题起到促进作用。
李廷栋说。地球科学的探索并不仅仅局限在我们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家都要积极参与进来。去年10月,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机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会成立,并聘请李廷栋院士担任该研究中心主任,正式开启了地学研究多国协作的大门。李廷栋表示,虽然研究中心暂时没有科研项目的研究。但是相信在该中心一定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学研究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李廷栋充满信心地说:“‘一路一带’建设为地质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项宏伟蓝图实施过程中,地质工作者一定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