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中药免疫增强剂制备工艺研究

2015-12-24 02:12丁振铎,桑咏梅,吕文博

复合型中药免疫增强剂制备工艺研究

丁振铎桑咏梅吕文博李大亮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要:对以复合植物多糖为主药制备的混悬乳剂生产工艺及稳定性进行考察。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处方中辅料及工艺进行优化,通过高压匀质方法将油相、水相混匀乳化,用湿热灭菌方法考察制剂灭菌效果。最终确定最佳配方和工艺为注射用大豆油10%、乳化剂1.2%、匀质7次、105℃45min湿热灭菌。经过验证,复合型中药免疫增强剂工艺合理、制品质量稳定。

关键词:复合多糖;混悬型乳剂;免疫增强剂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5.012

中图分类号:R943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8-19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科研项目“动物用复合型中药免疫增强剂生产工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2535113)第一作者简介:丁振铎(1966—),男,黑龙江拜泉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中药制药。

随着一些新疾病的出现,人们发现了在人类记忆史上未曾记载的菌毒类型。面对这些疾病,人们往往无及时应对方案,危及人与动物的生命安全。人类对新药物研制的进度远不及新型菌毒种产生的速度,抗生素及化学药品的耐药性、毒副作用、药物残留等严重问题[1]已被全社会关注,临床与药物研究工作者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传统医药领域。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为某些疑难疾病破解和药物的联合使用开启了闸门。中草药中的多糖类、苷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等成分均具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2],以其资源广泛、较好应用效果、不易产生耐药性、无残留等而被越来越多地研究和应用。在多年中药多糖制剂的研制与应用的基础上,对复合型中药免疫增强剂工艺开展进一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

SHP-60-60高压均质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机电厂),BA200光学显微镜(厦门市麦克奥迪有限公司),GL-21M高速冷冻离心机(上海卢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FJ-200高速分散均质机(上海标本模型厂),旋转粘度计(上海魅宇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数显酸度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压力灭菌柜(山东华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1.2材料

复合植物多糖(自制),维生素E(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注射用大豆油(铁岭北亚药用油有限公司),蛋黄卵磷脂(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1014),甘油(南昌白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0314)。

1.3实验方法

(1)处方组成筛选及因素考察。植物多糖类属于高分子物质,分子量大,水溶性较差[3],不便于制成溶液型制剂;维生素E为油性物质,其生产剂型多为油乳剂,因此本药物剂型以设计成混悬型乳剂较为适宜。处方主药剂量经临床使用已经确定,故在文献资料和预实验基础上,对辅料注射用大豆油、乳化剂等用量进行考察。

(2)制备工艺。取复合多糖、甘油、蛋黄卵磷脂加入注射用水,作为水相,加热至70℃;取维生素E加入注射用大豆油中,加热至70℃,混匀,作为油相。将油相缓慢加入到水相中,补充注射用水至规定量,在70℃条件下,15 000r/min混匀分散约5min制成初乳。用高压匀质机,在一定压力下反复匀质,滤过,分装,灭菌,即得。

(3)因素水平设计。根据工艺路线,按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以注射用大豆油质量分数、乳化剂质量分数、均质次数等为考察因素,以稳定常数Ke为考察指标,对三因素中三水平进行考察,正交设计见表1。

表1正交设计试验因素和水平表

水平因 素注射用大豆油质量分数(%)A乳化剂质量分数(%)B均质次数C150.672101.2103151.613

1.4质量考察

(1)沉降体积比试验[4]。取三批自制乳剂,按药典法,用具塞量筒量取混悬乳剂50ml,密塞,用力振摇1min,记下乳剂混悬物高度H0,静置3h,记下乳剂混悬物最终高度H。按下式计算:

沉降体积比=H/H0

(2)pH值。取三批自制乳剂,用精密pH计测定。

(3)粘度测定[4]。取三批自制乳剂,按非牛顿流体用旋转式粘度计测定动力粘度,按η=K·(T/w)计算。

(4)粒度分布测定[5]。用光学显微镜对混悬乳剂的粒径进行测定,考察分散相球粒的形状、粒径大小和分布。

1.5稳定性试验

(1)灭菌试验[6]。将混悬乳剂分装于100ml玻璃瓶中,至刻度,分别于100℃、45min,115℃、30min,120℃、15min三种条件下进行湿热灭菌,进行微生物检查及外观分层、pH值、油圈等项目考察。

(2)保存期试验。在室温条件下,将无菌混悬乳剂分别陈放10d、30d、100d、180d、360d,对样品外观色泽、pH值、粒径等项目进行考察。

2结果与分析

2.1正交设计试验

根据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对表2中样品测定结果的直观分析和表3方差分析可知,3个因素对混悬乳剂质量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乳化剂>注射用大豆油>均质次数,最佳的实验条件为A2B3C1,但综合比较物料成本,确定最优处方为注射用大豆油10%、乳化剂1.2%、均质次数7次。依据上述试验结论进行验证,结果完全符合。

表2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

试验号因 素评价指标ABCDKe×1001111151.12122254.33133360.14212350.55223161.26231262.37313247.48321350.69332151.5k155.1749.6754.6754.60k258.0055.3752.1054.67k349.8357.9756.2353.73R8.178.304.130.94

表3方差分析表

方差来源离均差平方和自由度F值P值A103.17263.41<0.05B108.14266.47<0.05C26.13216.06>0.05Se1.632

F0.05(2.2)=19F0.01(2.2)=99

2.2沉降体积比试验与pH值测定结果

对三批自制混悬乳剂沉降体积比检测结果全部为100%;pH值测定结果为6.5±1。

2.3粘度检测结果

通过对混悬乳剂三个平行样品测定,其测定结果平均值为19.7mPa·s,符合混悬乳剂粘度允许范围。

2.4粒度分布测定结果

对三批自制混悬乳剂进行测定,其平均粒径为0.93μm,粒径大小均匀,呈正态分布,符合药典要求。

2.5灭菌试验结果

表4微生物及物理性状评价

实验条件微生物检查外观分层pH值油圈1.100℃、45min--6.51-2.115℃、30min-+6.46+3.120℃、15min-+6.41+

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

由表4可见,灭菌温度过高会影响混悬乳剂的外观性状,100℃、45min是较佳灭菌选择。

2.6保存期试验结果

表5保存期试验结果

保存时间外观色泽pH值粒径(μm)0d淡乳黄6.500.9310d淡乳黄6.470.9430d乳黄6.420.97100d乳黄6.350.96180d深乳黄6.221.02360d近棕乳黄6.161.19

从表5中可以看出,经过不同时间陈放,混悬乳剂色泽随时间延长逐渐加深,pH值略有下降,粒径稍有增大,但物理性状未见油水分层、破乳现象。

3结论与讨论

经过研制,得到最佳辅料配比处方为注射用油质量分数10%、乳化剂质量分数1.2%,确认了工艺流程中的匀质次数为7次,灭菌条件为100℃、45min等关键节点;对成品微生物检查和保存期亦有明确结论,因此该制剂的生产工艺可以确立,只需在大生产中进一步验证。由于植物多糖性质比较稳定,未将其列入考察指标,但多糖在混悬乳剂中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留待下一步完成。

从中药材中提取植物多糖应用于增强动物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应激能力,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临床应用者重视。本方中以植物多糖为主药,意在提高动物免疫力和作为疫苗的免疫佐剂使用。但植物多糖为高分子物质,水溶性差,难于制成溶液型制剂,将其制成混悬乳剂是对该类成分剂型制备的一个良好选择,在制剂中其自身又起到助悬剂和稳定剂的作用。混悬乳剂解决了多糖在水溶液制剂中陈化问题,同时起到缓释、长效的作用[7]。

参考文献:

[1]蒋安,罗艺,李成君,陈德娜,唐钦,向白菊,等.基因工程技术在中草药研究中的应用[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9,14(1):26.

[2]黄春兰.中兽药的研究发展[J].中兽医学杂志,2009,(增刊):462.

[3]吴立军,吴继洲.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ⅥG.

[5]赵蓓,欧阳五庆,刘伟,商育锦,等.注射用盐酸头孢噻呋混悬乳剂制备及品质考察[J].西北农业学报,2011,20(7):32—36.

[6]邓铁宏.中药药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3.

[7]吴文娟,邹英华,刘占峰,等.As2O3—碘油混悬剂与乳剂缓释性能的实验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129.

责任编辑:桑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