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学家汉斯·贝克海默(Hans Berckhemer)教授于2014年7月21日逝世。贝克海默出生在德国斯图加特,他在那里长大并在斯图加特大学接受大学教育——1951年获得物理学学位,195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德国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的科学生涯以斯图加特地球物理状态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开始(1951—1963),重点研究地震学。贝克海默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地质观象台担任富布赖特(Fulbright)基金会研究员一年,还访问了位于加州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
在此期间,他与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莫里斯·尤温(Maurice Ewing)、本诺·古登堡(Beno Gutenberg)、杰克·奥立弗(Jack Oliver)和弗兰克·普雷斯(Frank Press)进行合作研究。后来,贝克海默在伊朗德黑兰大学做了一段时间的访问学者。1958年,他在德国缅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开始教学生涯(时任外聘讲师),并于1961年获得了该大学的地球物理学任职资格证书(“特许任教资格”)。贝克海默于1963年成为地球物理学正教授,当他作为荣誉教授退休时已在该职位上工作了31年。
在贝克海默的长期学术生涯中,他研究了种类繁多的课题,比如震源的动态过程、测震学(尤其是宽频带地震学)、地震波传播实验室试验、地震测深剖面,以及实验岩石物理学(高温滞弹性、破裂过程)。贝克海默是最早倡导运用数字宽频带记录优点的地震学家之一,也是支持决定建设第一个全球宽频带地震台阵的关键人物之一。在1970—1980年代,贝克海默的主要研究方向逐渐转向岩石物理学。他在法兰克福建立了高温高压实验室以研究取自地壳和地幔的岩石样品。研究的课题是地震波速度及其各向异性、散射和衰减,以及微裂纹形成的过程。在他的法兰克福实验室研究了阿波罗16号飞船带回的最大月球岩石样品之一和数百个来自德国深部钻探实验(温迪施·埃森巴赫大陆深钻)的岩石样品。
贝克海默曾任德国国家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委员会(NKGG)主席、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副主席(1971-1975)和主席(1975-1979)、国际地球动力学计划第3工作组(阿尔卑斯-地中海地区)主任(1973-1979)和德国地球物理学会(DGG)理事长(1979-1981)。他曾当选德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会员、德国科学院院士,并曾荣获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奥托·尤里耶维奇·施密特(Otto Yuljevich Schmidt)奖章。
贝克海默是一位公认的学术大师,他影响了法兰克福好几代的学生。他总是对研究问题背后的物理答案饶有兴趣,并根据自己在物理实验上的长期经验给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除了全力倾注科学之外,还被他的学生铭记为一位谈吐幽默、友善与和蔼可亲的人,他对他们中的一些人奋力进取时总是给予极有见地的帮助。我第一次见到贝克海默是在1970年代我来法兰克福学习地球物理学时。我们最后一次会面是在2013年9月,当时他参加了法兰克福大学地震台站(陶努斯山观测台)建站100周年庆典活动。他高兴地回顾了访问帕萨迪纳的古登堡和约50年前他到法兰克福修复地震台站时的往事。
贝克海默教授作为数十年来对德国国内和国际的地震学、实验岩石物理学和深部探测的研究都产生了影响的、备受尊敬的科学家和导师,将受到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以及广大地球物理学家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