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国际化进程的货币职能演进及对中国借鉴

2015-12-24 09:12研究员
国际贸易 2015年10期
关键词:日元计价职能

陈 静 研究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对日元国际化的态度经历了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每个阶段日元国际化政策目标不同。总体来看,日本政府致力于推动日元交易和结算职能演进,限制日本储备职能;在日元国际化战略上从国际货币职能战略转变为区域化货币职能战略。日元国际货币职能受阻与日本经济规模、贸易结构、企业行为、日本金融市场和汇率波动密切相关。从日元国际货币职能演进经验来看,国际货币更加依靠自然选择。同时,一国经济金融政策也至关重要。中国在经济规模、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等方面优于20世纪70年代日元国际化的初始条件,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更多的金融制度改革。

一、日元国际化定义及国际职能演进历程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跨境使用不断增加的过程。一国在不同经济时期对本国货币国际化程度赋予不同的政策含义。1985年,日本大藏省对日元国际化的定义主要强调日元的交易和记账职能。1999年,日本大藏省对日元国际化的定义则突出日元在经常交易、资本交易和外汇储备中的地位。

国际货币主要有三个基本职能,即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贮藏 (见表1)。其中,交易媒介和记账职能是基础,执行交易职能和记账职能的国际货币往往是区域性的锚货币;价值贮藏职能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最高等级标志,执行价值贮藏职能的国际货币一般是全球性的锚货币。国际货币职能往往从交易和记账货币演进到价值贮藏货币。

日元国际职能演进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消极推动结算职能,回避价值贮藏职能 (1964—1983年)

由于日本政府担心日元国际化推动日元升值和扰乱国内货币政策,对日元国际化持消极态度。同时,严格区分日元的结算职能和储备职能,结算职能开始被探讨,但是回避储备职能。

1960年,日本就设立了非居民日元存款自有结算制度,日元成为对外结算货币,但直到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国之后,日元才实现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之后,日本政府谨慎地解除外汇和资本管制。1980年12月,日本实施新修改的《外汇法》,在法律层面上实现了资本项目自由流动。但是资本项目依然存在较强的行政管制,不仅不利于储备职能的演进,也限制了日元结算方面的使用。

(二)积极推动结算职能,限制价值贮藏职能 (1984—1997年)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政府对日元汇率不断施压,敦促日本政府开放金融市场和推动日元国际化。日本政府认为日元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地位不匹配,憧憬日元的国际地位超越美元,但在推进日元国际化方面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积极推动日元结算职能,严格抑制储备职能。同时,日元在国际贸易交易和资本交易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滞后,需要对《外汇法》进行根本性的修改。但是日本金融界对修改法律进行了强烈抵制,日本只能通过放松监管来推进日元国际化,国际化效果并不显著。

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日本大藏省和央行将工作重心转到刺激经济、提升股价和消除银行坏账。1995年,日元急速升值,日本工商企业并没有通过在贸易交易中使用日元作为结算货币来消除外汇风险,而通过在劳动力低廉的地方建设工厂来消除外汇风险,日元国际化出现倒退。

表1 国际货币职能

(三)积极推动日元区域化(1997—2013年)

这一时期,日元国际化战略因欧元诞生而发生了转变,用日元区域化战略取代了日元国际职能性战略,区域货币合作有了突破性进展。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亚洲国家过于依赖美元。日本政府认为必须要采取措施使日元成为更容易接受的国际货币,尤其是在亚洲地区。1999年欧洲货币联盟成立,日本政府担心日元国际地位降低,开始探讨“日元国际化与日元区”。1999年9月,大藏省成立日元国际化推行研究小组,对亚洲货币合作到亚元区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设想。

1999年11月28日,东盟与中、日、韩三国首脑发表联合声明,指出将在东亚地区缔造共同市场及单一货币 (亚元)。2000年5月,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就东亚地区货币金融展开合作,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日本财务省还加大了对亚洲债券市场的培育,共同建立了信用担保和投资机制。同时,很多日本财务省官员到亚洲发展银行工作,从而更加积极地推动了日元的区域化。

(四)日元再国际化阶段(2014年至今)

2014年7月,日本央行副总裁中曾宏表示日元国际化是长久以来的课题,日本要建设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日元和日本国债交易的金融基础设施,从结算方面支持日元国际化。日本央行官员认为对日本国债和日元交易系统进行改革有利于与美元和欧元展开竞争,并且还可以在人民币扩大国际影响力之前抢得先机。2014年8月,日本央行宣布改革日本国债和日元的国际交易程序,提升日元在全球交易中的份额,支持安倍政府的经济增长战略。其具体措施是,日本央行计划将其金融网络系统的交易时间延长至海外交易时段,该交易系统主要是在线处理金融机构资金结算和国债结算。

二、日元国际化职能演进现状

尽管日本政府对日元国际化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但是日元的国际化进展不大,三大职能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停滞或倒退。

(一)日元交易媒介的演进状况

衡量交易媒介职能的常用指标是货币在外汇交易中的权重,权重越高,该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越发达。如表2所示,日元交易权重从1989年的27.0%下降到了2013年的23.0%,但相比2007年17.2%的低谷有所恢复。数据显示,日元并没被当作主要的交易货币。虽然美元在外汇交易中的份额略微下降,但仍然占据87%的主导地位,这与美元有较低的交易成本相关,美国的经济规模和美元的网络效应降低了美元的交易成本。欧元由2001年的37.9%下降到2013年的33.4%。

表2 主要外汇交易货币分布单位:%

(二)日元记账单位职能的演进状况

记账单位的职能往往以该货币计价的贸易份额和金融交易份额,以及作为锚货币经济区的权重为标准。在日本进出口贸易计价货币选择方面,日元并没有在本国的贸易中取得计价货币的优势。如图1所示,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日元计价的出口比例上升,之后就趋于平稳,维持在35%左右。日本以本币计价的出口百分比要比美国(超过90%)、德国 (超过60%)、英国和法国 (均超过50%)低很多。日本的进口以美元计价为主(超过70%),以日元计价在2002年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出现下降,截至2013年年底为20.6%。日本以本币计价的进口百分比低于美国(超过80%)、德国 (超过50%)以及法国 (40%)。

在金融交易方面,以日元计价的国际债券和票据发行以及国际贷款占比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积极发展以日元计价的金融市场,日本债券市场发展能够与欧美市场相比。日本经济陷入困境之后,日元计价的国际债券和票据发行比例不断下降,从1995年6月最高峰的18.08%逐渐下降到2011年的3%(见图2)。美元计价比例在2001年之后出现下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有所回升。而欧元的比例则在稳步上升,对日元和美元形成了挑战。

图1 日本对世界进出口贸易中计价货币构成

图2 国际债券和票据发行中的货币标价结构

图3 日元计价的国际贷款占总外币贷款的比重

在以日元计价的国际贷款方面,日元计价的贷款以中长期为主,其主要对象是新兴市场国家。日元长期升值意味着借款方的债务负担不断加重,所以日元计价的贷款比重急剧下降,从1985年最高值的18.5%下降至1997年的0.2%(见图3)。由于日元汇率的不稳定,日元计价的国际贷款数量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在锚货币经济区权重上,美元覆盖经济区稳定在54%左右,欧元区占比从80年代中后期最低的20%上升至31%,英镑区从9%下降至5%,日元区从9%下降至8%(见表3)。剔除该货币发行国自身比重,美元区的规模远大于其他货币区。日元区稍微大于日本经济,说明很少一部分国家在汇率政策中使用日元。日本以外的日元区仅占世界经济的1%,所以日元并不是一个全球性或区域性的锚货币。

(三)日元储备职能的演进状况

如图4所示,美元作为国际储备份额在20世纪70年代大部分年间是上升的,在80年代出现下降,之后稳步上升,目前维持在60%以上。欧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份额在欧债危机之前稳步上升至27.7%,危机之后下降至24%。而日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增长一直是非常缓慢,1972年日元首次成为储备货币时,其份额只有0.1%,到1983年,日元储备份额增加到5%,在1991年达到顶峰8.5%,日本经济陷入停滞之后日元储备份额下降到约为3%。

三.日元国际化职能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日本经济和贸易规模下降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到70年代后期日本在全球GDP中占比提高到10%。到80年代之后,美国和日本经济规模差距不断缩小,由70年代初相差30%逐步缩减到1994年的14%。70年代日本的贸易占比约为7%,美国的贸易占比约为9%,到80年代日本的贸易份额上升到8.5%,同期美国的贸易份额也上涨到15%。90年代,日本贸易规模出现下降,而美国贸易规模保持上升,2000年之后,日本贸易规模进一步下降到4%水平,美国贸易规模则保持在11%左右。(见图5)

(二)日本国内特殊的贸易结构

贸易结构是影响日元交易和计价职能的重要因素。从进口结构来看,日本的原材料和能源远高于其他国家 (见图6)。由于这些产品差别化较小或价格控制较难,国际商品市场多以美元计价和结算。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间品和零部件产品贸易在日本进口中比重逐渐加大,东南亚是这些中间产品的主要供应商,而这些地区出口计价以美元为主。

表3 盯住主要货币的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比 单位:%

图4 国际储备的货币构成

从出口结构来看(见图7),日本对美国高度依赖,美国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所以与美国的贸易倾向于美元结算。2000年后,日本对美国的出口依存度下降,而对亚洲的贸易份额提升,由于亚洲国家大多以美元作为锚货币,所以这些国家往往选用美元。

(三)终身雇佣制和日本进口企业结构

日本劳工制度和日本进出口企业结构是影响日元交易和计价职能的重要因素。日本企业往往实行终身雇佣制,需要稳定的外部需求支持企业就业,为了保持市场占有率,出口企业往往承担汇率风险。同时,日本的进出口企业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跨国公司占日本企业总数比例较低,低于13%,但是支配着约95%以上的出口和85%以上的进口 (见图8)。这些跨国集团执行全球商业,在处理外汇风险上有丰富的经验和优势。他们往往通过将外币计价的出口和进口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对冲汇率风险。所以日元计价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或零部件贸易 (从日本到亚洲新兴国家)和工业成品 (从亚洲新兴国家到日本)并不是很重要,对日元计价贸易的兴趣有限。

日本经济产业省数据显示(见图9),日本主要行业中,大企业使用日元的比例远低于中小企业,这种情况在化学、一般机械、电气机械和精密仪器行业中表现突出,尽管日本在这些行业中的产品竞争优势明显。

(四)日元汇率不稳定和对日元升值的干预

图5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美国、日本GDP与贸易占全球份额

图6 日本进口原料占总进口份额

图7 日本出口地区占比

日元汇率不稳定,不仅是影响贸易结算的因素,更是影响金融交易的关键因素,从而影响到储备职能的演进。金融交易的时间周期短,因此币值稳定对金融交易十分关键。自1971年日元开始浮动以来,日元经历了7次大幅的汇率变动,虽然日元总体趋势是升值,但是也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贬值(见图10)。日元汇率剧烈波动主要受美元因素和美国经济政策所致,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种“美元依赖”。

日本政府意识到汇率稳定的重要性,频繁介入外汇市场干预汇率(见表4)。通过对汇率的干预阻止日元升值更是根深蒂固,干预方式主要是以日本单方为主 (见图11),联合干预非常少,因此干预的效果并不理想,反而恶化了日元剧烈波动的局面。因此,公众难以对日元汇率形成稳定预期,也难以准确地预测日元汇率变动,不愿意用日元进行相关的贸易和金融交易。

阻止日元升值和日元国际化需要日元汇率坚挺是一个矛盾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现在,日本政府、央行和工商业界都认为日元升值对经济不利,极力阻止日元升值。除极少数年份的汇率干预是阻止日元贬值外,大部分干预都是针对日元升值。作为具有政策贬值的国际货币,日元在交易中的主导利率也不会上升,日元成为世界上的主要套利交易货币,而不被当作储备货币。

(五)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和成熟性

日本金融市场滞后性阻碍交易和计价职能的演进,尤其是在金融交易方面。1964年日本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70年代欧洲日元市场的发展为日元结算提供了离岸金融选择。但是由于日本国内的金融管制,日本商业银行往往更加鼓励美元融资,因为美元融资不受日本央行的“窗口指导”的影响,同时美元融资和交易给日本银行业带来比日元更多的收益。在金融交易方面,日本货币和资本市场特别是国债和短期票据不像纽约或伦敦那样具有流动性,同时,东京货币和资本市场缺乏全球标准的市场内部设施,这些都阻碍了日元金融交易。

图8 日本跨国公司数量和贸易占比

图9 1994—2010年日本不同行业规模企业出口日元标价平均比例

图10 日元汇率月环比变化率

表4 日本和国际机构联合干预日元汇率状况

图11 日本财务省干预日元汇率的外汇买卖

日本金融市场滞后性阻碍储备货币职能演进。1980年日元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但是日本官方不愿意承担提供储备货币的负担,认为如果日元被国外广泛持有,将扰乱国内货币政策和推动汇率升值,所以采取多种手段来限制日元的储备职能。例如,包括央行在内的投资者在卖出日元资产时需要缴纳证券交易税,同时,基于日元资产的收益还要缴纳资本利得税,这些都提高了交易费用。直到1995年,日本才向投资者提供证券“滚动结算体系”,日本证券投资一个月职能结算六次,大大增加了日元资产的结算风险。

四、结论和启示

日元国际化受阻的根本原因与经济规模、贸易结构、企业行为等基本经济因素和金融政策相关。中国在经济规模差距、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方面优于20世纪70年代日元国际化的初始条件,人民币国际化更多的挑战来自金融政策方面的因素。借鉴日本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状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汇率稳定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决定因素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日元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剧烈,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私人部门在贸易和金融交易中不愿意采用日元,尤其是在交易时间周期短的金融交易中更不愿意采用日元。同时,日元汇率的大幅波动也阻碍了日元储备职能演进。

人民币发挥国际货币职能需要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为了保证汇率的相对稳定,可以逐步降低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人民币波动范围,使得汇率的形成更加依据以市场供求为原则。同时,在汇率出现大幅震荡或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时,货币当局应当加强汇率干预,形成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从而稳定人民币汇率。

(二)协调发展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

为了避免日元国际化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日本长期实行内外分离的日元国际化战略。日本大力发展离岸市场,取消了离岸市场的各种管制,但是国内金融市场仍然长期封闭。日本国内金融工具创新严重滞后,不能提供数量众多的日元资产供投资使用。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标准落后,金融产品流动性差,这些都阻碍了日元国际职能的演进。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大力发展离岸市场,不断丰富人民币衍生产品。积极发展离岸市场能为海外人民资金提供良好的投资渠道。在离岸市场建设方面,需进一步加强上海自贸区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并扩大人民币离岸市场范围,逐步实现人民币离岸市场由亚太和欧洲地区向中东、非洲和美洲发展。

在大力发展离岸市场的同时,要协调发展人民币在岸市场。在岸市场建设方面,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推进人民币利率和汇率改革,适当放松管制,支持境外机构参与境内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

(三)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国金融基础设施即包括支付清算体系、征信体系等“硬件”设施,也包括金融法律制度、信用环境等“软件”设施。金融基础设施滞后是阻碍日元国际化的重要因素,2014年日本央行希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来提升日元使用的便利性。

我国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在硬件设施方面,加快金融信息港建设,提升金融信息服务水平,维护金融信息安全。加快国际金融交易平台和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并尽快实现二者之间的连接,使其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强化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推动金融法制化进程。改善金融监管和征信制度,构建适应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经营环境。

(四)加强区域金融合作

在1998年之前,日本没有重视日元的区域化,欧元诞生之后,日本才调整日元国际化策略和方向。然而,当时日本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环境对日元国际化不利,日本错过了在经济上升期间通过区域金融合作实现日元区域化的好时机。

人民币要实现区域化战略,不仅要进一步加强与东亚各国的投资往来,还应该进一步促进金融合作,适度开放资本管制。与东亚逐步构建区域汇率合作机制,协调区域汇率政策,尤其是加强与日本、韩国的汇率协调,为人民币区域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借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之机,提升人民币在基础设施融资、产业园区建设和跨境电子商务支付以及大宗商品计价结算等方面的比重,发挥人民币在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功能。

猜你喜欢
日元计价职能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工程预结算审核
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和造价控制分析
建筑工程预结算中的定额与清单计价应用
职能与功能
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日元走势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日元贬值,日企倒闭猛增
如此计价
对建国以来我军履行对内职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