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5-12-24 06:13
学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材料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735100)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牛春玲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735100)

新修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专门的阐述,摈弃了以往只重视教科书、只教教科书的观念和做法,要求历史教学要尽可能地扩展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的视野,积极开发、搜集、整理和运用校内校外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使得各种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信息资源得到科学、有效的运用,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更饱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新知。

新课改历史教学资源学习方法能力培养

新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涉及的历史资源丰富多彩,有传说、典籍、诗歌、图表、笔记、碑文、民谣、视频资料等。主要分为五类:文字材料(包括传说故事、民间民谣、历史文献、名人名言、法律条款、碑文等)、表格材料、地图材料、图片材料、媒体资料等。教学中若对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使用过多,会混淆主次,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使用过少则会使课堂显得乏味、空洞,难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学习热情。因此,对于诸多的历史教学资源重在科学运用。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上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史料,既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总结出了一些在历史教学中科学、恰当运用史料提高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掌握获取史料的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史料比旧版丰富,但仅靠课本提供的史料往往不足以满足教学所需,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好奇心,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课本用几段文字讲述了香港澳门“谈判——签约——过渡——回归”的历程,以及几组图片,目标是要学生掌握回归的基本情况、意义,并借此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只凭课本这些文图,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难以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我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史料“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以及上网下载“香港特别行政区划图”“澳门特别行政区划图”,播放“香港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精彩瞬间”(或视频)、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大大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在欢歌、笑语中体会到了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恰当地筛选史料,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历史教材涉及史料众多,重在选出最为典型的,而又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史料。课堂中切忌出现史料滥用,使学生“眼花缭乱”的情况,尤其是在复习课中恰当精选一些史料,能有效地整合教材突破重点、考点,再配以教师精心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复习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时,我主要选取了两则材料来帮助学生复习比较。材料一:“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这一事件又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材料二:“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提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日本历史上的哪两次改革?改革者分别是谁?两次改革在性质上有何不同?两次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这样由浅入深的设问,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既帮助学生比较了日本两次改革的“异同”,突破了考点,又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总之,课堂中运用的史料要“精简”。

三、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况且近年中考试题中都有相关的材料分析题,考查学生运用史料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教学,就是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将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与整理,从繁杂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讲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洋务运动》,评价洋务运动时,可引用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提问: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在什么事件后的自我反省?“我办了一辈子的事”具体指什么事情?纸糊的老虎……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层层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提取材料中的中心意思,就使学生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有了一个客观和科学的认识。有些史料生僻、难懂,初中学生有时难以从材料表面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关键词,如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材料二:“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提问:这两首诗提到了我国历史上一位威名赫赫的皇帝是谁?材料一赞颂了“秦王”的什么功绩?材料二讥讽了这位统治者的哪一项统治措施?这一措施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材料二的“山东乱”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爆发于何地?人物关键词“秦王”,地域关键词“坑灰”“山东”等,这样就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焚书坑儒、大泽乡起义等这些有效信息提取了出来。

总之,历史课涉及的史料丰富多彩,每节课的内容又很多,课堂上能展示的史料就很有限,重在结合教材的重难点、考点精心筛选,科学有效地加以运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双赢”甚至“多赢”应成为我们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材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最美材料人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