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钱国华 ,姜勇
(1安徽郎溪县植保站,郎溪 242100;2安徽宣城市植保站,宣城 242000)
从 90年代末开始,郎溪县坚持开展茶树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对主要害虫发生流行规律进行调查研究。近年来,为了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及时性,探索性地提出了尺蠖类害虫测报新方法众数法,预报准确率高。
茶园中尺蠖(Looper Moth)类害虫属鳞翅目尺蠖蛾科(Geometridae),蛾体细瘦,翅宽薄,前翅 M3脉发自中室后角,后翅 Sc+R1脉基部弯曲,幼虫腹足两对,爬行时拱背,以曲求伸,俗称“拱背虫”、“量尺虫”、“造桥虫”[1]。皖南丘陵茶园(郎溪县)中常见的种类有茶尺蠖、茶银尺蠖、茶用克尺蠖等,其中以茶尺蠖和茶用克尺蠖为害较为普遍和严重。
茶尺蠖是丘陵茶区常发性重要害虫之一,年发生代数多,繁殖力强[2]。以蛹在茶树根际表土中越冬,1~4龄前期幼虫取食嫩叶,4龄中期后喜栖息于茶树中层多取食成老叶,食量暴增。发生严重时,茶树叶片、嫩茎被幼虫取食殆尽,使茶丛变为光杆,状如“火烧”,不仅影响当季茶叶产量,且易致树势衰退,二、三年内很难恢复,对茶叶生产的威胁很大。在丘陵茶区一年发生不完全六代。越冬代成虫每年3月中旬盛发,第一代幼虫4月上旬初见,盛孵期一般在4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在5月下旬末至6月上旬盛孵,常年会出现二个卵孵盛期。此后大约 1个月发生一代。一代有明显的“发虫中心”现象,第三代以后世代重叠。全年数量消长呈“阶梯上升型”,但有些年份7月中下旬阴雨高湿且气温不高,则因茶尺蠖幼虫感染圆孢虫霉菌而导致4、5代发生量不大。
茶用克尺蠖以低龄幼虫在茶树上越冬。春茶期间是越冬代的高龄幼虫期,食叶量较大,具有明显的危害状。皖南丘陵茶区(郎溪县)一年发生4代。发蛾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上旬、9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第1至第4代卵孵化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中旬、9月中旬、10月下旬。成虫有强趋光性。初孵幼虫活泼,有趋光、趋嫩性,集中在嫩芽叶上取食,3龄前有明显的发虫中心,3龄后逐渐分散。1龄幼虫大多自嫩叶叶缘取食,残留表皮使叶片呈现圆形枯斑;2龄幼虫将叶片食成孔洞;3龄时蚕食全叶。
全体害虫中数量最多的一个集团对这一害虫种群发生实态是具有代表性的,数量占最多的集团(虫龄,虫态等)就形成了整个世代的“盛发期”。因此,我们就用调查所得到的各龄幼虫数量中出现最多的虫龄,结合历期推算法,预测下一代幼虫出现的时期和防治适期,即众数法。
通过常年调查发现,尺蠖类害虫绝大多时候均能形成众数,同时大多数年份气候小幅波动(特殊年份除外)对尺蠖类害虫整代历期影响不大,这样给该方法在尺蠖类害虫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从各代卵孵始盛期开始进行(测报用数据在每次施药后 3天进行),每 5天调查一次,到幼虫部分化蛹时停止。选择各类型茶园各一块,用平行跳跃式取样调查,每块茶园不少于30个取样点,每点不少于0.5m茶行,检查各样点茶丛上幼虫数量(调查幼虫数量不足时,增加调查取样点),并选择若干样点上全部幼虫(一般性调查不少于200头,测报用时不少于500头),进行逐头分龄观察,记载于下表。
表1 尺蠖类幼虫密度及发育进度调查记载表
在田间出现最大虫龄4~5龄时,在田间调查的各龄幼虫数量中确定众数虫龄,再用历期推算法(当龄龄期以折半计算),推算出发蛾盛期、卵孵盛期、防治时期[3]等。
2.3.1 茶尺蠖应用实例
表二是郎溪县 2014年茶园茶尺蠖调查数据,2014年6月11日调查,田间幼虫1龄18头,2龄 252头,3龄 41头,4~5龄 250头,合计602头。其中,出现两个众数虫量,2龄虫龄和4~5龄虫龄,那么这两个龄期幼虫的发生动态对茶尺蠖幼虫的发生发展是具有代表性的。我们运用众数法预测三代有两个发蛾高峰期,第一个发蛾高峰期=6月11日+4~5龄历期之半 2.21d+预蛹历期 1.30d+蛹期7.84d=6月11日+11.35d=6月22日,卵孵盛期=6月 22日+成虫产卵前期 2.77天+卵历期5.30d=6月22日+8d=6月30日,防治适期=6月30日+1龄幼虫历期2.41d=7月2日,第二个发蛾高峰期=6月 11日+2龄历期之半1.07d+3龄历期2.23d+4~5龄历期4.42d+预蛹历期 1.30d+蛹期 7.84d=6月 11日+16.86d=6月28日,卵孵盛期=6月28日+成虫产卵前期2.77天+卵历期5.30d=6月28日+8d=7月6日,防治适期=7月6日+1龄幼虫历期2.41d=7月8日。7月3、10日田间调查,茶尺蠖发生与预测吻合。
表2 茶尺蠖田间调查统计数据
2.3.2 用克尺蠖应用实例
2009年 5月 19日在飞里乡茶园调查用克尺蠖幼虫虫态如表三,各龄虫的数量分别为:4龄 80头,5龄110头,6龄 870头。其中 6龄幼虫占整个越冬后幼虫数量的82%,那么这个龄期幼虫的发生动态对用克尺蠖越冬代幼虫的发生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我们就用越冬代5龄幼虫作为众数预测该虫第一代二龄幼虫的出现盛期,即防治时期为2009年6月24日(防治适期为6月22~26日),防治适期=5月19日+6龄龄期折半3天+预蛹期3天+蛹期16天+卵期9天+1龄龄期5天=6月24日。6月22日在飞里调查,田间用克尺蠖发生虫态以二龄为主,与预测相差2天。(平均百丛虫量为310头,二龄占67.7%。)
表3 茶用克尺蠖田间调查数据
2.4.1 优点
(1)该方法在生产中应用简单,直观查找众数,简单历期推算。
(2)预测准确。通过近些年的实际运用,预测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尤其在茶尺蠖和用克尺蠖世代重叠发生期,能准确预测多个发生高峰期。
(3)属于中期预报。常规利用发蛾高峰期预测防治时期的短期预报方法,有时因时间紧,致使情报发布不及时,造成情报指导性不强。该方法给工作指导、宣传预留了充足的时间,更有利于指导茶农开展防控。
(4)避免了特殊情况下常规预报的不足。机械地利用常规分龄预测法,利用发生高峰期预测,在世代重叠有多个发蛾高峰情况下,有可能造成防治时期的缺失,耽误防治。特别是尺蠖类害虫对防治时期要求较严,3龄以上抗药性增强,防治难度加大,且尺蠖类害虫4龄以上具有暴食性,只需一定数量就可造成严重危害。
假设某茶园调查二代茶用克尺蠖(百丛)幼虫 1~5龄的数量分别为:80头、160头、40头、20头、100头,1~5龄分别占20%、40%、10%、5%、25%。利用众数法可确定2个峰,分别为2龄、5龄,与实际发生情况相符。但利用分龄预测法,3龄接近高峰期、4龄为盛末期,如果机械地利用该方法,利用3~4龄来推算制定防治时期,就造成另一防治时期的缺失。
2.4.2 缺点
(1)众数法预测尺蠖类害虫发生趋势,调查时调查数据要大,幼虫数量要≥500头,分龄要准确。
(2)因预测间隔时期较长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特殊气候条件下,需要参考灯诱数据。
(3)特殊情况下,没有出现众数,需要利用常规方法开展预报。
[1] 张汉鹄,谭济才.中国茶树害虫及其无公害治理[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