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是绿肥红瘦—石油石化职工子女就业现状与趋势
5月北京,姹紫嫣红,分外妖娆。
穿过三里屯繁华的夜市,走入某高档酒吧。大厅里座无虚席,幽暗的灯光下,背景音乐的音量调到了最低,中外人士频频举杯,气氛喜庆而热烈。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ladis a nd gentlemen,刚才,一曲美妙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让我们如醉如痴。下面,请欣赏德云社年轻的相声演员陈辰为大家表演的单口相声《逗你玩儿》。”随着主持人的介绍,一位英俊的小伙子走上舞台,大方地向台下致礼之后,开始表演马三立的相声名段《逗你玩儿》。他幽默的表演,不时赢来台下热烈的掌声。
陈辰来自河南油田,他的父亲是中国石化河南油田某二级单位的一位科长。时间倒退5年,大学毕业的陈辰在待业一段时间后,终于获得招工机会。2010年2月,陈辰进入河南油田采油一厂井下作业队工作,月平均工资1000元左右,高的时候能达到1200元,低的时候也就900多块钱。陈辰的一些同学也是这样获得工作机会的,他们的身份是劳务工,低于合同制员工,其实也跟固定工差不多,单位负责交各种社会保险。
但是在陈辰眼里,这种工作和生活是难以忍受的煎熬。每天按时上班,工作至少8小时,随时可能加班,大多数时候没有加班工资,微薄的薪水在用于吃饭后,甚至连件像样的衣服都买不了。更难受的是,看不到任何前途,没有任何改变命运的机会,即使你挖空心思地表现自己、奉献自己,再怎么优秀,再怎么努力,你都没有机会。因为,在体制的框架内,根本没有你的位置和通道。
然而,陈辰也清楚,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放弃那个好不容易争取的劳务工身份意味着什么。前面的路可能有千万条,但每一个人只能走一条,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陈辰说,如果不迈出这一步,过一段时间也许就没有勇气了,而渐渐老去之后,注定会后悔。最后,陈辰选择了离开。2012年8月,他毅然放弃了油田劳务工的身份,只身闯荡京城。
陈辰是一个有理想、有头脑的小伙子。通过层层考核,他进入郭德刚创立的德云社学习相声。如今,两年多过去了,陈辰虽然还没有成为明星,但他看到了希望。他对记者说,每天除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外,还到各个夜店或娱乐场所串场表演,每个月收入轻松达到七八千元。
陈辰所在的中国石化河南油田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不再从高中毕业子女和技工学校招收正式职工(即合同制员工)了,但为了缓解职工子女就业的压力,油田采用了一些变通的方法,即通过油田成立的劳务公司招收一部分劳务工,补充到一些空缺的岗位上。彼时的油田子女是不屑于劳务工这种身份的。但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当职工子女看到大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再后来本科毕业生也找不到工作,再后来,一些硕士毕业生居然也找不到他们眼中的“正式工作”时,这种劳务工开始热起来。许多高中毕业,或者大专毕业、三本甚至二本毕业的职工子女和他们的家长都盼着油田招收劳务工。一旦听说有这种机会,他们的家长就会动用一切人脉关系,老乡、战友、同学、新老同事、拐弯亲戚都用上,想办法让孩子成为劳务工。
干什么,在哪儿干,决定因素有很多,陈辰的选择对他来说也许是恰当的,但换一个人也许就是错误的。同样是河南油田职工的儿子康某,三本毕业后,满怀信心地只身闯京城,在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谋得了一份工作,月薪有3000多元。开始的时候,还觉得这个数字挺大,但当租了房子并在北京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这个数字太小了,常常是还没到下个月发工资,兜里已经没钱了。向仅有的两个亲戚各借了一次且没能按时还上之后,再也不好意思开口借钱。从小在油田生活,虽不丰厚,但衣食无忧,啥时候这么困难过?最后一招,只能厚着脸皮向父母伸手。在伸了一段时间之后,当得知油田有招收劳务工机会时,毫不犹豫地回到油田。而今,他在河南油田采油二厂一个作业区当采油工,5年来,他很好适应了现在的工作。
陈辰和康某的情况都不是孤例。石油石化职工子女中不乏思维开阔、勇于开拓者。他们从小在艰苦的矿区生活,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一旦打破观念的禁锢,突破狭隘的就业观,就能开创一片新天地。环境造就人,也有一些职工子女,适应不了外界生活,但在石油企业内部却如鱼得水,愿意一生与油为伴。像康某这样,在油田生产一线工作,甘愿一生奉献给石油的职工子女不在少数。以华北油田为例,在远离基地的二连盆地,就有200多名职工子女以劳务工身份在工作,那里条件艰苦,工作繁重,但有休假,收入相对也较高,而且各种社会保险也都有保证,所以,这批子女干得不错。
同样,河南油田的做法在石油石化企业中也不是孤例。中国石油华北油田的原油产量高峰时达到1700多万吨,队伍规模是按照大庆油田建立的。但特殊的潜山型油藏,使这个油田的产量快速下跌,现在还不到高峰时的三分之一。较低的产量与庞大队伍形成尖锐的矛盾,使华北油田成为全国负担最重、最困难的油田。
在这样的情况下,华北油田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减员而不是安排职工子女就业。所以,很早的时候,华北油田的孩子就不再指望到油田去工作了。而且,华北油田的总部和主要生活基地在河北省任丘市—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县级市,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实在小得可怜。没有机会到油田工作,当地又没有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怎么办?只有自谋职业。所以,很早的时候,华北油田的职工子女就开始适应了新的生存法则。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已经颇有成就。
吉林石化和兰州石化都曾是共和国的长子,都是“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吉林石化的行政级别曾经是副部级,与现在的中国石油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处于同一档次。由此可见两大石化的规模与实力。曾几何时,两家公司的职工子女都享受过“接班”、“顶替”、“招工”、“包分配”的待遇。石油石化行业重组之后,两家公司都经受过严重亏损的阵痛,也都经历过冗员过多、劳动力成本过高的考验。因此,两家企业都取消了子女就业的特殊待遇,逐步实行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招聘。在招聘条款中,“职工子女优先”的规定逐步弱化,直至不复存在。
常言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吐故纳新、有退有进是企业用工的规律。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员工不断更新替补的过程。当企业因为退休、流动而形成岗位空缺时,需要有新生力量替补进来,当有新的业务发展时,也要新增员工。什么人进来?30年前职工子女顶替接班,没有其他人的参与。后来变为同等条件下的优先,开始有其他人参与其中。再后来,职工子女优先的条款取消,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浩在谈到石油石化职工子女就业趋势时指出,三种趋势不可阻挡。一是企业取消子女就业照顾,实现新招员工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的就业季,中国石油所有新招聘的合同制员工都是通过网上公开招聘平台公开招聘的,既避免了就业的不公,也堵塞了可能产生贪腐的漏洞。
二是职工子女就业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阻挡。不可否认,职工本身也好,他们的子女也好,对石油石化企业都有着天然的依恋情结,回到企业工作对大多数职工子女来说,是有吸引力的。比如兰州石化,早就取消了职工子女在新员工招聘中的优惠,但最近几年,仍有300多人大学毕业后到公司人事处咨询回到企业工作的事。大环境上讲,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在不断地促使国企,特别是像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这样的特大型国企的用工更加开放。同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国策,也在促进新生劳动力由就业向创业转变。从企业内部来说,其用工也不可能走上接班顶替的回头路,而是要在更加广大的范围内挑选更优秀的、更适合企业岗位的人才。
三是统一员工身份的趋势不可阻挡。在今年的中国石油集团工作会议上,时任董事长周吉平指出:深入推进“三控制一规范”,严把人员入口,精简机构、压缩管理层级,确保用工总量、机构数量和管理人员持续下降,人均收入水平基本稳定、贡献大的员工收入实现增长、人工成本刚性下降。周吉平特别强调,要坚持市场化用工方向,淡化员工身份,实行岗位管理,适时启动对用工“双轨制”改革,合同化员工只减不增、逐步结合实际缩小规模,新录用人员全部纳入市场化用工管理;完善工效挂钩考核机制,配套激励约束政策,严考核硬兑现,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真正向贡献大、责任重人员及基层一线员工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