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杨春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网络生活变得越来越频繁,享受着更方便快捷的购物、娱乐、办公以及商务洽谈,类似于《007》、《碟中谍》中的桥段已经变得不再遥远,快捷高效的会议场景也不再只是电影画面,每天都在现实中发生,有的甚至就在自己身边。
视频会议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中国,并不断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行业用户开始意识到强效通信和互动协作所带来的重要价值,视频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用户数量不断增加,分布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由最初的政府和电信部门,发展到公安、检察院、法院、银行、证券、保险、教育、税务等行业。
据相关国际机构根据受访者对通讯方式的选择调查显示,视频会议位居第三位(47%),仅次于电子邮件(89%)及语音/电话会议(64%)。此外参与访问的商界领袖及管理人员预计视频会议在三年内跃升成为首选的协作工具(52%),然后是电子邮件(51%)及语音/电话会议(37%)。使用过视频会议的受访者认为其三大优势包括:为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员工提供更好的协作环境(45%)、更清晰的主题讨论(45%)及更高效地召开会议(44%)。在受访者中,超过3/4的决策者(76%)已在工作中采用视频会议,56%的视频用户每周至少参加一次视频会议。调查还发现83%的受访者,以及近90%年龄在20-40岁的受访者在家中开会采用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其中接近半数的受访者每周至少在家中使用一次视频会议。
在我国,视频会议行业目前整体发展还处于发展期,替代传统交流尚需时日。但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其蓬勃发展势头根本无法阻挡,尤其是近几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行业市场规模达51.7亿元,较2008年的42.3亿元增长22.22%;2010年市场规模达66.3亿元,同比增长28.24%,为近年来最大增幅;2011年行业的增长速度约为19%;2012年约为10%左右,2013年增长为8%左右,其市场规模达到97.6亿元。2014年增长略为放缓,2015年增幅预计与此前持平,市场规模在114亿元左右。同时,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加宽,市场发展空间也将不断扩大,行业细分也更为明显。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视频会议行业日渐火热。巨大经济利益引得众多企业相继染指,生产厂商如雨后春笋,运营商、国外厂商纷纷抢滩。目前国内主流视频会议厂商主要有科达、亿联、华平、华为、安尼等,除此之外还有思科、Polycom、Avaya等国外企业,给用户提供全面而丰富的产品及方案。
随着竞争的加剧,视频通讯应用越来越细化,因此应用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对视频企业的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应用需求,以便获得更多的市场发展机遇,视频管理平台企业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元化——通常在大众应用之外,圈定特色化应用,以便实现“多条腿走路”。比如,华为作为IT巨头,凭借其过硬的技术功底、丰富的产品线,产品档次覆盖高中低全方位层次,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横向和纵向的不同个性化需求,在视频市场独领风骚;科达主打云视频会议模式,目标锁定勇于“尝鲜”的用户群体;亿联则主打经济型全高清视频会议解决方案,营造一种“如真”的面对面沟通体验,瞄准了注重性价比的中小企业用户;华平则一直孜孜不倦地寻找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以视音频技术为核心瞄准了线上应用。
华为深度理解客户需求,视频会议平台系统及产品在设计时注重人性化体验和差异化优势。比如,华为智真云系统平台依存于自主研发的领先全适配媒体,可支持从1080P60到QCIF的任意分辨率、任意格式、任意速率的图像接入,满足沉浸式智真、高清会议室、PC桌面视频、移动平板视频、手机视频等多种使用场景的需要,系统甚至可对辅流视频进行任意适配,满足用户观看PPT胶片的场景需要。用户可经由视频IVR交互自主拨入会议,并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多画面模式进行观看。视频会议软终端TE Desktop & Mobile,更好地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通过PC、手机、PAD等设备进行视频沟通的需求,并能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视频、音频和内容共享,让用户在不同应用模式与场景下都能获得高效协作。
同时,系统平台具有出色的开放性,以支持其他不同的平台或终端,以便让客户在任何终端均可实现高清晰的视频和简便的操作。更令人称道的是,系统平台支持业界领先的H.264HP/H.265视频编解码协议,并配合自主研发的VME技术,最低只需512K的带宽就能实现1080P高清视频。而且,系统平台还采用华为自主研发的SEC3.0抗丢包算法,最大支持20%抗丢包,即使在很差的网络环境下,也能很好地保证视频质量。这样,视频沟通对带宽的需求更低,从而摆脱了对高带宽的依赖,降低用户成本,使得视频会议和电话沟通一样顺利、方便,带来很好的会议体验效果。
由此可见,华为深谙“成就客户就是成就自己”之道,他们努力为各个行业用户带来全新的改变。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视角,将高清视讯推至引领行业风标的境界。
科达云视讯拥有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三种云视频会议模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第一是公有云:以云计算为核心,采用公有云部署方式,企业不用购买MCU、改造网络,或配备专业IT人员,只要按需部署科达视频会议终端,并支付年服务费,就可以实现在会议室、个人电脑、移动状态下进行多方视频沟通。第二是私有云:采用自建云平台完成整个系统的部署,用户一次性买断所有平台和终端产品。平台所有资源归用户所有,拥有科达云平台所有特性;后续具备不断升级及扩容的优势,最大化保障客户投资。第三是混合云:混合云是一种介于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折中方案,科达云视讯在用户专网环境下建设私有云,实现基于私有云实现机密的内网会议,而将非机密的外网会议移动到科达公有云区域;用户在自己的专网上,也可漫游到科达公有云平台上,实现内外网会议的互通。
亿联经过多年沉淀,其自主研发的视频会议系统平台VC系统采用内置MCU、傻瓜式部署、集中式变焦摄像头和全向拾音麦克风设计——无论在主会场,还是分会场都尽量将设备数量、设备部署工作强度降低到最低;系统在桌面端采用兼容传统IP电话的标准统一通信式设计,不强调取代原有产品,而是与企业已有系统兼容和协同工作,进一步发挥既有IT基础设施的生产价值。此外,平台还兼容其他品牌的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不同期、不同部门、甚至不同企业采购的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连网会议,并且无缝兼容手机的3G、4G远程视频会议接入,做到走到哪里,会议开到哪里。
另外,系统还采用了H.264 High Profile算法、支持宽带自适应,通常情况下1M带宽即可实现1080P视频会议。出众的视频编解码能力和网络适应性降低了全高清视频会议对专线网络的依赖,大幅降低了网络门槛,为全高清视频会议的普及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互联网+”时代,需求是巨量的,差异化、个性化是明显的,而亿联视频会议系统平台恰恰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
华平通过创新的“视讯+”技术推行深度化应用,积极布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服务、家居智能等社会民生领域,如,在线课堂、在线钢琴、视频银行等,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实现公众服务均等化和便捷化,形成公平均衡、健康和谐的民生服务体系。企业对应用市场进行的带有鲜明个体特色的划分,无形中对整个行业应用进行了理性的规划,有利于整个视频通信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最成熟的莫过于在线教育平台,系统完全区别于采用流媒体直播技术建立的传统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具备强大的视频、音频以及数据的融合交互功能,并支持1080P全高清视频、48KHz高保真音质,让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教师和学生如在同一个教室进行教学、培训和互动。系统平台采用成熟的分布式架构,确保系统具有强大的并发性,支持上千人同时在线互动教学。系统平台操作使用简单,学生、教师无需培训学习即可使用。
虽然国内视频会议企业羽翼渐丰,但由于起步较晚,在与国外厂商同场竞技中,国内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弱势地位,最典型的标志就是高端应用市场一直由外资品牌主导。这一市场格局虽然在2014年出现了明显的改观,但是仍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本土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依然不足。如今,更有诸多品牌强大的IT巨头抢滩,本土企业如果想持续做大做强,提升品牌影响力已经刻不容缓。在2015年的视频会议市场,除了注重专业化创新之外,积极提升品牌影响力将成为国内企业的共同选择。
云视频会议是以云计算为核心,服务提供商建设云计算中心,企业通过购买云服务的模式,实现多方视频沟通。云视频会议从2010年的概念兴起,到2014年的应用落地化,经过四年的发展,云视频会议已经拥有足够的概念和技术储备,2015年云视频会议迎来应用的高峰期。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视频会议无论客户需求还是终端应用都迅速多元化。不同的行业客户其需求也不尽然,定制化应运而生,让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双重提升。在终端上多元化应用更是演绎地淋漓尽致,平板、大屏、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同时,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宽,像远程会议、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招聘、远程庭审等,加之不同行业用户的侧重点也不相同,从而为视频会议解决方案提供了更大的创新空间。这是应用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必然。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企业的屏障,为其迎来了一次新生;视频会议也正冲击当下固有的商业模式,为“互联网+”时代注入强有力的血液,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的融合。特别是“棱镜门”事件以来,信息安全问题凸显,引起国家和行业高度重视,去“IOE”、国产化成为国家应对信息安全挑战的主要手段。受国家政策影响,加之国内企业产品技术研发实力逐渐增强、国内外差距缩小,且相对国外同类产品价格低廉,因此在国内市场竞争企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同时,随着国家发展互联网经济的战略和具体政策的逐步落实,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信心看好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尤其是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美好前景。对于企业,唯有把握住这股浪潮,才有希望决定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