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通途 老桥情深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交织,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在有“北方泽国”之称的天津,一座座桥梁勾连、点缀着整个城市的深情厚谊。
天上有银河,地上有天津。天上的银河有天津九星,地上的天津有九河归海。在天津,有句俗话,叫作“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九条河都要往天津流,想过河就得靠浮桥。打开地图,您会发现,海河水系就像个扇子面,大小支流无数,所谓“九”也只是个虚数,实际多不胜言。
浮桥是对渡口的进化,是在交通要道上将多只木船横列,以铁索联结,两岸加设跳板,供车马过往通行。这大大增强了普通摆渡船的运输能力,也节省了过河者的时间。而一旦有船只在河面上驶过时,则要自河心放开通道使其通过,是当时较为现代的交通解决方案。清代著名的天津八景中曾有“浮桥驰渡”一景,即指浮桥人声鼎沸、车马杂沓,河中船行如梭的壮观景象。
旧时,天津著名的浮桥有6座,包括西沽浮桥(通往京师,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钞关浮桥(俗称“北浮桥”,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在北门外)、盐关浮桥(俗称“东浮桥”,地处东门外)、院门口浮桥(“院”,指盐院,即巡盐御使衙署,在大胡同南头处)、老龙头浮桥(即马家口以下,今解放桥附近,通往租界区)等。
天津之眼一座跨河建设、桥轮合一的摩天轮,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桥上(慈海桥)的摩天轮,是天津的地标。
直沽桥
解放桥
为了便于水陆交通,20世纪30年代以后,有的浮桥被改建为钢筋水泥桥。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最早的钢桥在子牙河上建成,即红桥,为空腹式钢拱桥,1924年毁于洪水,1933年重建。修建的钢桥还有金刚桥、金钟桥、金华桥、老龙头桥、金汤桥等。金钢桥和老龙头桥分别于1924年和1926年重建为开启式钢桥,老龙头桥后改称“万国桥”,也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解放桥”。
万国桥,有国际桥之意。当年,它北连老龙头火车站(即现在的天津站),南通紫竹林租界地,英、法、俄、美、德、日、意、奥、比等9国租界聚集于此。万国桥位于法租界入口处,由法租界工部局主持建造,是一座全钢结构可开启的桥梁。该桥附近原有一座旧桥,是1902年法国租界当局要求清政府修的,当时被称为老龙头桥。1927年万国桥建成后,老龙头桥被拆除。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以蒋介石的名字命名此桥,叫作中正桥。1949年,天津解放后,此桥正式更名为解放桥,并沿用至今。解放桥数次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整修、翻新,没有添加任何新的设计元素,最大限度保持了历史原风貌,与上游改造的金钢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解放桥是海河上保持原貌最好的一座桥梁,虽然上下游邻近分别建了大沽桥、赤峰桥,但因所处位置无以替代,至今仍性能良好,通行顺畅。如今,在天津火车站,眺望海河河畔“津塔”下的解放桥,愈加一览无余地映衬了沧桑的历史。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的发展也常常带来熟悉的陌生感,但人们忘不了那山那水。而水边的桥梁作为时代的见证人,又留下了一抹抹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