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思远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扩招、学分制、并轨制、后勤社会化、自主择业等一系列变革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侧重于纪律和制度约束的传统管理模式在实践中逐步显露出其弊端,管理中有较大的局限性。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为使高校学生工作能够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则必须把高校学生管理置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进行深人的思考和积极的实践,柔性管理应运而生。
一、柔性管理是学生管理实践中的新价值取向。
1、柔性管理的基本理念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提出的。刚性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以事为中心”,即依靠成文的规章制度和组织规范,以外界约束力为主的专制式管理,其核心目标是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而柔性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依据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性化管理川。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区别在于它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核心,其管理方式是非强制性的;它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持久的,而非表面的、短暂的。因此,它的结果必然是人的自觉行为,这构成柔性管理不同于刚性管理的最鲜明的个性。柔性管理对于大学而言,其本质是要强调“以人为本”,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是高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学校教学当以学生为本,柔性管理在教学管理中更具人性化,更注重人性、尊重人格、理解人心。柔性管理将更适合于大学教学管理,因为它注重人的情感、个性、欲望、能力等各因素的相互作用,注意人的内心感受,突出人性化,允许个性差异的存在,因而也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开发和挖掘人的潜能,从而实现管理的最佳效果。
2、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从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首先表现为高等教育在数量上的大发展,同时还必然伴随一系列观念、体制、功能、管理等方面的变化,其一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和办学类型的多元、多样化:二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多层次化;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自主化日。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必然会受到挑战和冲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师生比例悬殊使得高校学生工作力不从心。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逐年扩大,思政工作队伍发展滞后这一问题更加凸显。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平均为1:300,少数甚至达到了1:400,不少还有跨年级带班的现象。这种现状使得绝大部分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疲于应付。
第二,教育对象复杂化使得高校学生工作不易统一开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得教育对象复杂化,层次类型多样化、年龄类型多样化、“特殊学生”增多等现象的出现,使得学生思政工作难以统一开展。如何针对不同知识背景、心理素质、生活条件和年龄结构的学生群体,更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第三,原有工作载体的弱化使得学生难以集中管理。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行造成了以班集体为主要工作載体的淡化,使得对学生的管理由紧密型变成了松散型,增加了集中管理
学生的难度。另外学生住宿公寓化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的主阵地由教室变成了公寓,这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二、学生管理机制中引入柔性管理的适用性
1.从柔性管理视角审视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我国现行的大学管理机制仍沿袭早期计划经济时期的机制,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以“科学主义”、“经济人”、和“理性人”为基础的哲学假设,表现出明显的刚性管理特征,而
刚性管理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阔。第一,刚性管理缺乏“人本性”和“情感性”。大学的管理系统被认为是一个“理性”组织,管理者以严密的组织结构,硬性的规章制度,纪律和奖惩措施来管理和约束学生行为,较多地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忽略了横向的沟通与协调以及与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因而淡化了对人的激励、感召、启发、引导等柔性因素的激励作用。缺乏对“人性”的认识,缺少民主与平等的刚性管理模式把学生置于绝对的被管理者地位,不仅使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自主性受到极大的压抑和限制,还制约着高校先进教学管理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刚性管理忽视人的个性差异。柔性管理注重管理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代表千篇一律的程序化和公式化。但现在有些大学的教学管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习惯用一成不变的规章制度去要求所有的学生,不能根据变化的形势及时做出调整,使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个体,从而成为实现组织目标的障碍阎。刚性教学的管理模式,忽略了学生个体间智力、阅历、地域文化的差异,强调服从,压抑个性,使学生变成服从指挥的“工具人”,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不能满足大学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2.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柔性管理缺失的原因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可简单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受到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的影响。按照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学校是教育管理的中心,学校管理要以学校为主导,教师为主体。
在这种传统的管理制度之下,学生必然是学校管理的目标,甚至说是被推到了学校管理的对立面上。二是受到客体管理理念的不良影响。过去高校教育的管理理念注重硬性的规章制度,强调量化管理的科学管理。在这种僵化的管理理念的支配下,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立的关系。在当前我国高校刚性的管理制度要求之下,高校的管理者容易在潜意识里形成这样的观念。认为如果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便不会努力学习,教师也不会安心工作。三是教学资源比较匾乏。高校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无论是实行主辅修制,学分制还是学年制,都要求高校开设各种各样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但是,本已有限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再加上多年来高校的扩招,难以为学生提供这样多元的选择。
3.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适用性
首先,柔性管理更符合现代高校教育的理念。柔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被管理者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阎。而现代教育理念同样强调“以人为本”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这种管理理念的高度统一是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能够实施的基本理论依据,也是高校学生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时的具体体现。
其次,柔性管理更能应对日益复杂的高校教育环境。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教育环境也变得日益复杂。例如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师生比例失衡,后勤的社会化,多校区办学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具易变性和有突发性。面对这种变化,传统的刚性管理显然已难以跟上节奏,而强调柔性和弹性的柔性管理方式恰恰能迅速做出反应。
再次,柔性管理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现代高校管理者所面对的管理对象是一个具有较高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充满了朝气,希望和智慧的一代年轻人。概括起来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文化素质明显改善,民主意识空前增强,竞争精神逐渐形成,公平心理不断升华,追求完美的意识日趋强烈网。对当代学生而言,当物质生活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时,被理解和尊重这个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就更加凸显出来。学生已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他们对任何问题都会问一个为什么,他们有能力识别,有能力质疑,有能力分析。这就迫使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同样要提高,仅仅采用单一的刚性管理模式,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较以往在很多方面是行不通了。而柔性管理强调尊重人格,理解人心,关心人生,自然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信服。
三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