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白细胞介素水平检测

2015-12-23 00:57陈洁玲梁小梅汪振达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皮肤性病梅毒淋巴细胞

刘 铮,陈洁玲,梁小梅,汪振达

梅毒是皮肤性病科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位于性传播疾病的第2 位,且近年来呈现上升的趋势[1]。梅毒患者经过正规的驱梅之后,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多在2 年内转阴,但也有少数患者RPR 下降到某个滴度后保持固定,称为血清固定[2]。近年来研究表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多存在着Th1/Th2 失衡,细胞免疫受到抑制[3]。本研究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进行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12、IL-4、IL-10 水平检测,以探讨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清固定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 年1 月—2013 年1 月在深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治疗的梅毒患者75 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确诊,其中35 例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观察组),男16 例,女19 例,平均年龄(30.1±6.5)岁(20 ~53 岁),一期、二期、潜伏梅毒例数分别为5 例、21 例和9 例,血清固定平均时间(3.7±1.4)年(2 ~9 年),RPR检测滴度1∶1 者7 例,1∶2 者11 例,1∶4 者16 例,1∶8 者1 例。本组患者均接受驱梅治疗,无相关的临床症状,早期梅毒RPR 持续阳性>1 年,晚期梅毒RPR 持续阳性>2 年。40 例为治疗后RPR 转阴患者(对照1 组),男18 例,女22 例,年龄19 ~51 岁,平均(29.5±7.8)岁,一期、二期、潜伏梅毒例数分别为9 例、21 例和1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抽取脑脊液进行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排除神经梅毒,并均可排除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另外选择同期40 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2 组,男22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33.2±9.6)岁(2 ~58 岁),血清 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抗体检测均为阴性。

1.2 检测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上午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血清IL-2、IL-12、IL-4、IL-10 水平测定,试剂购自北京金桥生物制品公司。将待测血清、不同浓度标准品、对照血清置于相应微孔,温育1 h,各孔加入抗人IL 抗体 100 μl,37 ℃温育1 h,洗板4 次,除空白孔外,每孔加入工作液100 μl,37 ℃温育60 min;洗板 4 次;每孔加入底物50 μl, 避光温育 25 min,然后每孔加入终止液50 μl,混匀后5 min 内测量 A450值,根据所测A 值得出IL 浓度。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 组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将100 μl 静脉血与 20 μl 相应抗体混匀,避光温育 20 min,加入500 μl 溶血素振荡混匀, 室温下避光反应10 ~15 min, 完全溶血后, 加入 500 μl PBS 缓冲液, 振荡混匀后, 采用美国Coulter 公司生产的EPILS-XL 型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以所占检测细胞的百分率表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血清IL-2、IL-12 水平低于对照1 组和对照2 组,与对照1 组比较t=4.682、5.314,P=0.000、0.000,与对照2 组比较t=5.082、6.723,P=0.000、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清IL-4、IL-10 水平高于对照1 组和对照2 组,与对照1 组比较t=2.088、4.541,P=0.040、0.000,与 对 照2 组 比 较t=4.054、6.713,P=0.001、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1 组和对照2 组血清IL-2、IL-12 水平比较t=0.274、0.578,P=0.785、0.1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清IL-4、IL-10 水平对照1 组高于对照2 组,两组比较t=2.053、2.197,P=0.043、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观察组和对照1 组NK 细胞所占百分率分别为(15.1±4.2)%和(16.5±4.4)%,两组比较t=1.404,P=0.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2 组NK 细胞所占百分率为(20.6±5.2)%,高于观察组(t=4.992,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梅毒的发病率逐年提高,驱梅治疗后的血清固定现象越来越受到皮肤性病科医师的重视。有文献报道,一期、二期和潜伏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为3.8%、17.5%和40.5%[4],且随病程的延长而增加。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在梅毒螺旋体清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皮肤性病研究者将梅毒血清固定的研究聚焦到患者的免疫学特征上来[5]。

T 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梅毒螺旋体的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可分为CD4+、CD8+两类,CD4+T 淋巴细胞主要可分化为Th1、Th2 细胞,Th1细胞是介导机体细胞免疫的主要物质,IL-2、IL-12和干扰素(IFN)-γ 等均为Th1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其中IL-2 可增强CD4+T 淋巴细胞活性,并刺激NK细胞增生,增强其杀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IL-12 可促使T 淋巴细胞和NK 细胞增生,并使其活性增强,并对Th2 细胞分泌的IL-4 功能具有抑制作用,使机体的免疫反应向Th1 型方向发展[6]。Th2 细胞主要分泌IL-4、IL-5、 IL-6、IL-10 等细胞因子,介导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4]。IL-4 对活化的B 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有促进增生的作用,IL-10 通过抑制IL-2、IL-12 和IFN-γ 的分泌,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促进体液免疫。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Th1 型细胞因子IL-2、IL-12 均显著低于两个对照组, Th2 型细胞因子IL-4、IL-10 均显著高于两个对照组(P <0.05),表明血清固定患者Th2 型细胞因子占据明显优势,与蔡川川等[7]研究结果一致。由此笔者认为,血清固定患者可能存在IL 水平的异常,Th2 细胞因子较Th1 型细胞因子占有一定优势。梅毒患者早期以细胞免疫为主,Th1 型细胞因子含量较高,随着病程的延长,体液免疫被激活,抑制了Th1 介导的细胞免疫,Th1 型细胞因子含量过早降低,甚至消失,使部分梅毒螺旋体逃过细胞免疫,引起慢性感染,成为血清固定发生的重要原因[8]。NK 细胞不需要特殊抗体即可直接杀伤靶细胞,机体内NK 细胞水平反应了免疫功能。本研究显示观察组NK 细胞所占百分率低于对照2 组,支持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免疫功能受损这一推测,其原因可能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血液中含有与免疫球蛋白碎片有关的免疫抑制因子,而这些免疫因子是导致机体NK 细胞活性降低的重要原因[6]。

表1 3组患者血清IL-2、IL-4、IL-10、IL-12水平比较 ±s,ng/L)

表1 3组患者血清IL-2、IL-4、IL-10、IL-12水平比较 ±s,ng/L)

注:与对照1组比较,aP<0.05;与对照2组比较,bP<0.05

组 别 例数 IL-2 IL-4 IL-10 IL-12观察组 35 381.7±108.9ab 315.1±92.3 ab 189.4±53.9 ab 21.7±8.4 ab对照1组 40 516.4±136.3 274.4±76.5b 135.6±48.7b 32.5±9.1对照2组 40 524.6±131.5 242.6±61.2 112.5±45.3 35.8±9.6 F值 5.637 8.915 9.546 4.319 P值 0.006 0.000 0.000 0.028

综上所述,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导致病原体难以彻底清除,可能是血清固定形成的原因之一。早期进行Th1、Th2 细胞因子检测,对存在细胞免疫抑制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可调节Th1/ Th2 平衡,改善患者免疫状态,有利于早期治愈。

[1] 应作霖, 王丰. 梅毒患者血清固定临床分析 [J]. 皮肤病与性病, 2012, 34(2):106,110.

[2] 段逸群, 张伟明. 梅毒“血清固定”及其应对策略 [J]. 皮肤病与性病, 2012, 34(4):196-199.

[3] 李军, 王林娜, 左亚刚, 等. 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临床分析及免疫功能研究 [J]. 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9(12):813-816.

[4] 朱永蒙, 郝玉琴, 刘新华.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相关免疫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研究 [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21):45-48.

[5] 赵玉磊, 苏晓红. 梅毒血清固定机制研究进展 [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4, 7(2):122-124.

[6] 谢海莉, 赵进, 李伟, 等.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水平的检测 [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 27(5):485-486,501.

[7] 蔡川川, 陈嵘祎, 李芳谷, 等. 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血清Th1/ Th2细胞因子变化 [J].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1, 29(6):605-607.

[8] 谢海莉, 赵进, 李伟, 等.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分析[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 27(1):49-51.

猜你喜欢
皮肤性病梅毒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皮肤性病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思考与探讨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简介
欢迎订阅《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IgM捕捉ELISA法对早期梅毒的诊断价值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