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铭铭
马 嵬
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①,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②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③上多。
【注释】
①长恨歌:白居易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写的一首长诗。
②石壕村:杜甫《石壕吏》中的故事发生地。
③长生殿:唐都长安城郊的皇家园林,即今西安市临潼区的华清池。清代剧作家洪升据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的内容,写成了戏曲《长生殿》。
【背景】
袁枚,清代诗人、诗论家。他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著作。
乾隆十七年,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写了《马嵬》诗。他从自己与爱妻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所写李杨情事,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
【赏析】
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开始,陆续涌现了不少以唐玄宗、杨贵妃在马嵬的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大多对李、杨的爱情悲剧表示同情。清代袁枚途经此地时,却有别于常。他由杨贵妃自缢于此,想到白居易的《长恨歌》,再对比联想到杜甫的《石壕吏》,将目光从帝王后妃的身上转向民间,对历史事件和之前的一些文学作品表明了独到的见解。
对于多数人认为脍炙人口的《长恨歌》,诗人觉得不值得欣赏,劝人不要再传唱了,原因是老百姓中夫妻不能团聚的悲剧更值得同情。“人间”二字乃是全诗着眼处。诗人把目光投向民间,以杜甫的名作《石壕吏》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为例,说明安史之乱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和悲苦,远比作为帝王的李隆基和作为后妃的杨玉环深重得多;而且他们所谓的灾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自己的昏庸、淫逸造成的。二人是罪有应得,而老百姓却是无辜的。但这两层意思诗人并没有直接说破,只是用石壕村里那对老夫妻悲惨的泪水和长生殿上李、杨神会时的泪水一比较,诗人深刻的思想评价,鲜明的感情倾向,和艺术上的“一以当十”,便含蓄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在这首短诗里,诗人一反历史沿袭的观念,转换了视角,既评价了社会生活,也评价了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关注民生的博大情怀和十分进步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