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压力下媒体如何自救
——以姚贝娜事件为例

2015-12-23 05:51卢霜
新闻前哨 2015年3期
关键词:姚贝娜话语权传统媒体

◎卢霜

舆论压力下媒体如何自救
——以姚贝娜事件为例

【事件回放】

1月16日,知名女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在深圳病逝,姚贝娜病逝当晚,社交媒体上传出一篇文章称,某媒体三名记者跟随为姚贝娜进行眼角膜捐献手术的医生进入太平间,未经家属允许拍摄遗体。姚贝娜经纪人博宁在微博怒骂《深圳晚报》,华谊公司也声明将追究责任。

一篇标题名为《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的文章在姚贝娜逝世后几乎刷爆了朋友圈。随后,记者陈博的撰文《每人都有15分钟站上道德高地骂记者》中坦言:“如果姚贝娜病逝时,全国媒体都静默呢,都回避呢,这对她才公平吗?”

深圳晚报对此进行了三次回应:第一次,17日以气氛营造的方式进行简要回应,“在众声喧哗中,请让我们安静地为姚贝娜致哀”,其简短回应并非获得舆论认同。第二次,18日在致歉声明中回应称,记者确曾进入临时手术室拍摄眼角膜手术过程,但当亲属表示拍照不妥时,记者当即删除了所有照片,此举获得姚父谅解;除此之外,也对“姚贝娜光明基金”的相关质疑进行了说明。第三次则是在整个事件舆情形势走低之时,于22日从多角度对问题真相进行还原与澄清说明。从“采访过程还原”、“为何一直保持沉默”等多角度对质疑进行澄清回应。此事件中,深晚在前期回应称“有营销账号的炒作”。深圳晚报官微可以发现大部分僵尸粉的存在。

(据人民网)

【群友热议】

伍佳佳:说是媒体人等待她死亡,太武断了,记者肯定是跟踪新闻,不可能主观希望某个人死亡,这不符合人性啊,记者聚焦的只是新闻本身。这样的文章热传反应了大众基本新闻素养的缺失,他们一方面渴望知道事件最新进展,一方面骂记者没有道德,八卦心理与职业追求,在民众眼中失衡。去医院守候打探消息是必须的,因为这个就是新闻,但拍死者照片是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伤害的不仅仅是姚贝娜家人,还有公众,还有媒体的公信力和职业操守。中国人对死亡本身就比较忌讳,偷拍,更是会引起人们愤慨。

炒作是新闻宣传的一种方式,本身没有错啊,不然怎么宣传。这不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你炒作违背了职业道德,也违背了基本的道德规范。

董晓芳:新闻事件发酵成新闻伦理事件。这也折射出为抢一手新闻,媒体的措施失当,不严谨。宁可不做这手术室新闻,也不能违背新闻伦理,给亲属造成二次伤害。不要混淆概念,媒体是等待姚贝娜死亡消息,不是等待和期盼姚贝娜死。

闻期骏:这是没抢到首发而发动的新闻内部行业的相互攻击,炒作。换个思路,如果姚贝娜当时侥幸捡回一命,报道又是怎样的?媒体还会不会说深圳晚报本来事先做好等姚贝娜的死讯?谁还知道刚才我们争论的那条新闻哪家首发?无论哪个发,姚贝娜都是一死,如果是深圳的腾讯发了,看还有没有人来炒。

朱哲:深圳晚报等这个消息没有错,采取偷拍的行为失当,没了温度所以大家反感。

李克伟:姚贝娜身后事和深圳晚报的事情,感觉有人借此炒作的味道,而且还成功地形成了热点。从纯新闻上来看,晚报报道事件很正常,但是曝光的手段和言语描写让人反感。

刘义昆:深圳晚报什么都没有做错。一个名人要死了,记者去打探消息很正常。进去拍摄眼角膜摘取,是深圳晚报一直的做法。拍摄了照片,应家属要求也删除了。深圳晚报没有伤害任何人,公众受伤了?反正我没有受伤,你受伤了?拍照片和刊登照片是两回事情。不要把什么都称为炒作,记者只是报道事实真相。冷冰冰、人情味是主观判断,从深圳晚报微博与报道中,充满温情。你怎知他们没有人情味?不关注就是人情味吗?深圳晚报没有偷拍遗体,至少我们看到他们没有刊登遗体照片。

深圳晚报在姚贝娜告别仪式后,再回应是很好的策略。众声喧哗中,第一时间回应未必会被相信。全面调查清楚之后,组织力量进行回应,是正确的做法。媒体要把内容做好,把渠道做好,把服务做好。事实上,传统媒体有政策优势,啥都可以做。做的不好,是因为领导没用,员工水平太差。对于媒体,关键是要做好核实者、释义者、调查者、见证者、信息聚合者、论坛组织者、新闻榜样。一样都做不好,这样的媒体就应该死掉,让位给新媒体。

翟存波:娱记不好当,娱闻不好写。如果姚不是明星,仅仅是篇社会新闻,也许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长期以来,为何娱闻的导向总是引起“批判”?媒体要深思。我个人的观点是,报道是所谓的“创新点”还是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如果是所谓的“创新点”,那就是媒体人的道德操守问题;如果是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那么就是媒体长期以来的导向偏失,无节操、无底线的表现了。也就是说,问题在个人,根子在上层。如何自救?难!

【观 点】

自媒体话语权不容忽视

◎卢霜

自媒体话语权的威力在深圳晚报之于姚贝娜事件中得到了彰显,在我们眼里,传统媒体(这里包括具有官方性质的广电、纸媒、官网、官微)可谓是占据绝对话语权的,并且较之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平台,它的优势便是权威性,这也向来为各类传统媒体工作者所自豪和津津乐道。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次事件中,所谓的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竟难敌自媒体。在舆论场中得以盛传的“记者太平间偷拍遗体”“记者焦急等待她的死亡”也源自微信,而使得舆论对记者态度得以逆转的,竟也是微信一篇源于记者陈博的文章,而反观《深圳晚报》虽对此多次回应,依然难以逆转舆论对其负面猜测,甚至认为 《深圳晚报》在炒作和使尽公关手段。

由此可见,自媒体的话语权已经不可忽视。为何自媒体如今拥有的话语权已与传统媒体相当,甚至某些场合下超越了传统媒体呢?归根结底在于舆论对传统媒体的刻板印象。

而自媒体,虽然信息存在良莠不齐,但它很多东西并非空穴来风,它能让人接触到多面中国更丰富更内幕的信息。尽管有时候自媒体存在谣言,但在民众看来,传统媒体何尝不存在?因而,在民众心目中,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均存在真假难辨的情况,但自媒体显然比传统媒体更符合民众胃口。如今很多人要获得准确的信息也许会看传统媒体,但若是想要了解更多,则往往通过刷微博和微信来实现。

更何况,自媒体显然比传统媒体更会讲故事。它真实的语言表达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它常常包含了各种情绪,更容易获得传播(曾有研究表明,愤怒情绪传播力最强),并且自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就是一种自动筛选的过程,它优中取精,得以广传的信息都是最具传播价值最能切合受众兴奋点的。

从以上诸多方面看,自媒体话语权已不能忽视,而传统媒体相信也能从中获得更多启示。

猜你喜欢
姚贝娜话语权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从偷拍姚贝娜事件看媒体侵犯隐私权
由姚贝娜病逝新闻事件论新闻速度的维度重构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