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协作、ART保险与银行信用风险转移

2015-12-23 02:12顾海峰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5年6期
关键词:转移信用风险商业银行

[摘 要]:推行银保协作型信贷模式,对于治理信贷配给,从而提升信贷市场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文章分析了银保协作与ART保险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ART保险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的内在机理,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银保信贷系统的ART保险机制。研究表明,ART保险可以有效分担银保信贷系统的信用风险,降低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运营成本,提升银保信贷系统的运营效率,并实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目标。该研究成果将为中国金融体系构建科学高效的ART保险机制,实现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转移目标,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关键词]:银保协作;ART保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

JEL分类:G21,G13,C61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Cooperation between Bank and Guarantee,ART Insurance and Bank Credit Risk Transferring

Gu Haifeng

(Glorious Su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of Donghua University , Shanghai China 200051)

[Abstract]: Credit-loan mod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bank and guarantee exists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lution credit rationing and enhancing credit-loan market efficience. This paper analysizes the inner logical between cooperation between bank and guarantee and ART insurance, and further analysizes the inner mechanism to ATR insurance fufiling bank credit risk transferring, on basis of which, it designs ATR insurance mechanism of bank and guarantee credit-loan system. This paper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ATR insurance can share credit risk for bank and guarantee credit-loan system, and reduce risk operation costs of bank and guarantee credit-loan system, and elevate operation efficience of bank and guarantee credit-loan system, and fufil bank credit risk transferring goal. This research result will offer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Keywords]:Cooperation between Bank and Guarantee; ART Insurance;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Transferring

作者简介

顾海峰:男,1972.3,江苏苏州人,金融学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任职于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教育部直属211全国重点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管理。

近几年来,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国际金融研究》、《财贸经济》、《金融监管研究》、《当代经济科学》、《南方经济》、《中国软科学》、《投资研究》、《改革》、《财经理论与实践》、《证券市场导报》、《审计与经济研究》、《管理评论》、《系统工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经济与管理研究》、《当代经济研究》、《制度经济学研究》等发表金融学论文180多篇,其中:72篇被人大复印全文转载与索引,98篇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网”全文转载,108篇被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数据库全文收录,论文被引用频次超过1000次,被下载次数超过4万次,同时担任《经济学(季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等重要期刊的外审专家。

联系电话:15151481972;

E-mail: sztzghf@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银保协作模式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生成、监测与防控研究”(项目批准号13BGL041)。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一楼73号信箱

邮政编码:200051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述评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也是金融学领域的重大课题。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国外学者Berger(1995;2002)[1][2]、Banerjee(1994)[3]、Alian(2001)[4]、Stiglitz(1991)[5]等从引入中小银行角度,试图通过对信贷市场细分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但是,Baltensperger(1998)[6]认为,引入中小银行仅仅是银行体系的内部专业化分工,并非体现中小银行在信息层面的优势。对此,顾海峰(2013)[7]认为,推行银保协作型信贷模式,发挥担保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群体所特有的地域性信息优势,可以有效降低信贷配给程度,提升信贷资金的市场化出清规模,从而来改进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我们知道,在传统的银保分立型信贷模式下,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往往孤立式运作、缺乏协作性,难以实现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的均衡配置,导致担保机构成为信用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一旦担保机构债务代偿能力不足,则无法为商业银行有效分担信用风险,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群体放款意愿的下降。但是,在银保协作型信贷模式下,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呈现出贷款协同运作及风险协同管控的优势特征,实现了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的内部化,以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为运作载体的银保信贷体系已经演变为“银保信贷系统”,并具有信贷协同运作及风险协同管控的系统功能。可见,推行银保协作型信贷模式,对于治理信贷配给,从而提升信贷市场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银保协作型信贷模式下,来自于贷款企业层面的信用风险在银保信贷系统内部已实现了均衡配置,但是,考虑到银保信贷系统内部对于信用风险的承担规模是有限的,还必须从银保信贷系统的外部层面,通过从银保信贷系统外部引入ART保险,来实现银保信贷系统信用风险的外部转移目标。正是在这样的理论与实现背景下,本研究针对“银保协作、ART保险与银行信用风险转移”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是金融学领域的重大问题,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银行信用风险测度与银行信用风险预警两大层面。在银行信用风险的测度层面,Jorion(1996)[8]运用VAR方法构建了基于VAR方法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Saunders(1999)[9]对VAR方法进行了修正及拓展,使得测度结果更为精确;Jeffrey(2000)[10]提出了期望违约概率模型;Jose和Marc(2000)[11]对Credit Metrics模型进行了分析与拓展,提出了两阶段风险测度方法;顾海峰(2014)[12]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探讨了信用平稳环境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测度问题;白保中等(2009)[13]采用Copula函数测度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华晓龙(2009)[14]运用宏观压力测试方法对商业银行体系进行了信用风险评估。在银行信用风险的预警层面,顾海峰(2012)[15]通过构造警度评价函数,构建了信用平稳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机制;顾海峰(2013)[16]运用偏好熵权物元可拓法,构建了信用突变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模型;闻岳春等(2010)[17]运用BP神经网络法,构建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预警模型(FA-BPNN模型);刘倩(2010)[18]运用逻辑回归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陆静等(2012)[19]运用贝叶斯网络方法,构建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预警系统;楼文高等(2011)[20]运用BP神经网络(BPNN)建模方法,构建了金融风险预警的BPNN模型。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主要针对银行信用风险测度与预警模型及实证层面的探讨,尚未涉及ART保险与银行信用风险转移层面的探讨。对此,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分析了银保协作与ART保险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ART保险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的内在机理,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银保信贷系统的ART保险机制。本研究成果将为中国金融体系构建科学高效的ART保险机制,实现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转移目标,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对此,本研究剩余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银保协作与ART保险的内在逻辑分析;第三部分为ART保险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的机理分析;第四部分为银保信贷系统ART保险机制的设计;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展望。

二、银保协作与ART保险的内在逻辑分析

(一)银保协作与银保信贷系统运营效率测度

在传统的银保分立型信贷模式下,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往往独立运作,缺乏一定的信贷协作性,从而难以形成信贷运营的系统效应。但是,在银保协作型信贷创新模式下,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进行协同信贷运作及协同风险管控,将原本由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各自承担的风险实现了在银保信贷体系的内部均衡配置,从而形成信贷运营的系统效应。因此,在银保协作型信贷模式下,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构成的银保信贷体系已经演变为“银保信贷系统”,并具有信贷协同运作及风险协同管控的系统功能。此外,为科学诠释银保协作模式的优势特征,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银保信贷系统的运营效率。

一般意义上的效率,通常定义为产出与投入之比,但是,银保信贷系统的运营效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效率,它主要侧重于对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运营成本的综合反映。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运营成本越大,则说明银保信贷系统的运营效率就越低;反之,若风险运营成本越小,则说明银保信贷系统的运营效率就越高。可见,银保信贷系统的运营效率与风险运营成本应呈现负相关性。依据上述思路,我们以符号 表示银保信贷系统的运营效率,对此,我们给出银保信贷系统运营效率的测度公式如下: ,其中: 具有连续的一阶导函数,且满足 ,变量 为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运营成本。由运营效率的测度公式可以发现,银保信贷系统的运营效率与风险运营成本之间存在一个映射关系: ,即:不同的风险运营成本对应着不同的运营效率,此外,考虑到映射关系式 是个单调递减函数,说明运营效率与风险运营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依据上述分析,为准确测度银保信贷系统的运营效率,我们需要揭示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运营成本的分布特征。事实上,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运营成本主要包括银保信贷系统的信贷风险成本与协同运作成本两大部分,其中:信贷风险成本主要是指来自于贷款企业的潜在贷款损失,协同运作成本主要是指银保协作模式下信贷投放协作及风险管控协作所带来的相关运作成本。对此,我们以变量 与变量 分别表示银保信贷系统的信贷风险成本与协同运作成本。此外,在信贷市场有效状态下,银保信贷系统的协同运作成本越高,则越有利于银保信贷系统控制信贷风险,从而银保信贷系统的信贷风险成本就越低,可见,银保信贷系统的协同运作成本与信贷风险成本之间呈现负相关性。此外,考虑到协同运作成本与信贷风险成本之间对应着不同的量纲,结合银保信贷系统的协同特征,我们将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运营成本定义为协同运作成本与信贷风险成本的乘积。对此,我们给出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运营成本 的测度公式,即: 。其中: 与 分别为信贷风险成本与协同运作成本。

(二)ART保险与银保信贷系统运营效率改进

ART保险的全称是可选择性风险转移(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保险,主要是指保险机构将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进行有效对接,运用金融创新机制开发出超越传统保险承保范围及风险水平的险种。ART保险最早出现于美国,ART保险是保险市场的一项重大创新,它不仅有利于保险市场运作绩效的提升,而且对于提升金融市场的整体绩效,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ART保险不仅拓展了保险机构的承保范围,还提升了保险机构的风险承担水平,从而有助于实现保险机构业务分布从局部领域的传统保险业务向全局领域的现代保险业务的重大转变,提升了保险市场的运作绩效;另一方面,将ART保险引入信贷市场,可以有效分担银保信贷系统的信用风险,从而降低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运营成本,提升银保信贷系统的运营效率,从而提升金融市场的整体运作绩效。下面,我们将结合图2-1给出的ART保险与银保信贷系统运营效率改进图,来深入诠释ART保险与银保信贷系统运营效率改进的内在逻辑。

由图2-1可知,以信贷风险成本 与协同运作成本 为坐标体系构成了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运营成本分布的二维平面。我们将刻画风险运营成本处于同一水平值的若干状态点组成的轨迹形态,即:满足关系式 的曲线形态,我们将曲线称为“风险运营成本曲线”,不难发现,风险运营成本曲线应呈现双曲线特征。我们以 表示引入ART保险之前的初期状态点,初期状态点 对应的风险运营成本曲线为 ,以实线表示,也就是说,曲线 上任意状态点对应的风险运营成本均为 。依据运营效率测度公式,该曲线对应的运营效率为 。此外,射线OL表示风险运营成本曲线族的梯度线,梯度线是风险运营成本曲线族的平移方向,沿着O到L的顺序方向,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运营成本将呈现逐步递增的态势,同时,银保信贷系统的运营效率将呈现逐步递减的态势。

ART保险的引入,分担了银保信贷系统的信用风险,从而降低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运营成本,导致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运营成本曲线从初始曲线 沿着梯度线左下方平移到曲线 位置,也就是说,曲线 就是引入ART保险之后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运营成本曲线,以虚线表示,银保信贷系统在曲线 上任意状态点对应的风险运营成本均等于状态点 对应的风险运营成本,从而得到引入ART保险之后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运营成本为 ,同时,银保信贷系统的运营效率为 。考虑到 , ,于是, ,再结合关系式 ,即:函数 的单调递减性,我们即可得到关系式 。也就是说,引入ART保险之后,银保信贷系统的运营效率得到了改进。

R

L

R1 U1

R2 U2

O X2 X1 X

图2-1 ART保险与银保信贷系统运营效率改进图

三、ART保险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的机理分析

(一)ART保险的基本功能及运作流程

ART保险突破传统保险的承保范围及风险水平,并立足于信贷市场,通过将信贷市场与保险市场的有效对接,为信贷市场实现风险转移提供了重要契机。此外,ART保险针对信贷市场的不同风险水平,可以开发出对应不同风险水平的ART保险险种,从而满足信贷市场多元化的风险转移需求。对此,ART保险的主要功能在于:将信贷市场的部分收益以保险费方式引入保险市场,通过保险机构风险与收益的优化匹配,实现保险市场收益与信贷市场风险转移的均衡目标。此外,ART保险功能的顺利实现,是金融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有助于实现金融市场整体绩效的最大化目标。

依据ART保险的基本功能,我们将给出ART保险的运作流程。ART保险的运作流程主要如下:第一,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作为信贷市场的两大金融中介,在银保协作模式下,构成了银保信贷系统;第二,信贷市场引入ART保险,银保信贷系统向专业性保险机构购买ART保险,并向专业性保险机构支付保险费;第三,专业性保险机构对风险与收益进行优化匹配,针对信贷市场的不同风险水平,开发出对应不同风险程度的ART保险险种,实现保险市场收益与信贷市场风险转移的均衡目标。依据上述分析过程,我们给出ART保险的运作流程图,如图3-1所示。在图3-1中,信贷市场与保险市场之间的实线方向,主要描述了信贷市场部分收益通过保险费方式向保险市场进行利益输送;信贷市场与保险市场之间的虚线方向,主要描述了信贷市场通过购买ART保险方式向保险市场进行风险输送。此外,ART保险专业机构是指能够提供ART保险的专业性保险机构,该保险机构的主要作用在于:基于风险与收益的优化匹配原则开发出多元化的ART保险,达到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利益输送与风险输送的均衡状态,从而实现保险市场收益与信贷市场风险转移的均衡目标。

图3-1 ART保险的运作流程图

(二)ART保险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的理论诠释

下面,我们将依据ART保险的运作流程图,并通过构建数理模型来深入诠释ART保险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的内在机理。为便于数理模型构建,我们引入如下变量及符号:

我们以符号 表示银保信贷系统的贷款利率变量,以符号 表示银保信贷系统的贷款风险变量。考虑到贷款利率水平 与贷款风险水平 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同一贷款利率水平对应的贷款项目风险存在一定差异,对此,银保信贷系统支付给ART保险专业机构的保险费规模应通过贷款利率水平 与贷款风险水平 来综合反映,于是,我们以二元函数 来表示ART保险专业机构的保险费收益函数。此外,依据ART保险的运作流程图,信贷市场通过购买ART保险方式向保险市场进行了风险输送,促使ART保险专业机构面临着一定的保险赔付风险,保险赔付风险不仅依赖于保险费收益水平,还依赖于银保信贷系统的整体贷款风险水平,考虑到保险费收益水平 是关于贷款利率 与贷款风险 的二元函数,对此,ART保险专业机构的保险赔付风险还是贷款利率 与贷款风险 的二元函数,我们以二元函数 来表示保险赔付风险函数,不难发现,保险赔付风险函数满足关系式 。

依据ART保险的运作流程图,一方面,信贷市场部分收益通过保险费方式向保险市场进行利益输送,促使ART保险专业机构获得了一定的保险费收益;另一方面,信贷市场通过购买ART保险方式向保险市场进行风险输送,导致ART保险专业机构存在一定的保险赔付风险。在整个运作流程中,ART保险专业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实现风险与收益的优化匹配,我们以二元函数 表示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函数,我们将匹配函数 定义如下:

依据匹配函数 的定义,我们即可得到ART保险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的内在条件是 ,其中 为维持ART保险正常运营的最低交易成本。只要满足关系式 ,ART保险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的功能是可行的。对此,我们以曲线 为基本元素,构建泛函空间中的曲线族 ,泛函空间中的上述曲线族 就对应于ART保险设计的可行区域。此外,从金融市场的整体交易效率而言,在ART保险的可行区域 内,金融市场的整体交易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当ART保险设计的运营状态达到可行区域对应的边界条件 时,金融市场的整体交易效率基本上实现所谓的最优目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考虑到ART保险运营的交易成本是客观存在的,即 ,因此, 恒成立,对此,ART保险难以实现理论上的完全均衡目标,即 。

综上所述,我们给出ART保险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的如下金融学诠释:在ART保险设计的可行区域内,ART保险的专业性保险机构依据大数定理原则,以来源于银保信贷系统支付的众多贷款项目的ART保险费收益,足以应对极小部分贷款项目运作失败而引发的保险赔付风险,从而使得银保信贷系统能够通过购买ART保险方式,来实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转移目标。此外,只有在ART保险设计的可行区域内,ART保险才能实现信贷市场与保险市场的有效对接,以此来提升金融市场的整体交易效率。

四、银保信贷系统ART保险机制的设计

依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科学高效的银保信贷系统ART保险机制,是推进银保协作型信贷创新模式的重要基础,其有助于实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转移目标。ART保险机制通过实现信贷市场与保险市场的高效对接,提升了金融市场的整体交易效率。依据上述给出的ART保险运作流程及风险转移机理,本研究认为,科学高效的银保信贷系统ART保险机制,应主要包括以下五大层面的内容(子机制)。具体内容及相应措施如下:

(1)建立银行与担保之间信贷业务协同运作机制。银保信贷系统是ART保险的生存环境,而银保信贷系统必须依赖于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在信贷业务方面进行协同运作,以此来体现银保信贷体系的系统效应,从而形成银保信贷系统。对此,建立银行与担保之间信贷业务协同运作机制,是ART保险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转移功能的基本前提。此外,建立银行与担保之间信贷业务协同运作机制的具体措施是:第一,建立银行与担保在信贷业务贷前环节的协同审核流程,以防范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第二,建立银行与担保在信贷业务贷后环节的协同预警流程,以及时管控贷款风险;第三,建立银行与担保在信贷项目风险处置环节的协同处置流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贷款风险损失。

(2)建立银行与保险之间表外合作收益转移支付机制。为控制贷款风险,银行实施信贷配给已成为常态,信贷配给促使银行信贷收益下降,此时,若保险费直接从银行信贷收益中支付,务必会降低银行放贷积极性,从而降低信贷市场效率。对此,银行与保险可以通过表外业务层面的合作,银行将表外业务合作所获得的收益以转移支付方式支付给保险机构,从而弥补保险机构的ART保险赔付风险,以此来提升保险机构展开ART保险的意愿。对此,建立银行与保险之间表外合作收益转移支付机制,是ART保险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转移功能的重要基础。此外,建立银行与保险之间表外合作收益转移支付机制的具体措施是:第一,建立银行与保险在委托贷款层面的表外合作业务,以提升保险资金的平均收益水平;第二,建立银行与保险在货币基金募集与运作管理层面的表外合作业务,以提升保险机构的整体收益水平;第三,建立银行与保险在存款保险、资产保险等多元化保险领域的表外合作业务,以拓展保险机构的收益渠道,提升ART保险的风险赔付能力。

(3)建立担保与保险之间贷款风险协同管控机制。担保机构与保险机构都是国际上公认的专业性风险管理机构,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而言,担保机构与保险机构在风险管控层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若担保机构与保险机构能够对贷款风险进行协同管控,则将实现两种风险管控技术在贷款风险层面的优势叠加效应。对此,建立担保与保险之间贷款风险协同管控机制,是ART保险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转移功能的重要基础。此外,建立担保与保险之间贷款风险协同管控机制的具体措施是:第一,建立担保与保险在贷款风险分担层面的互保模式,以提升担保与保险在贷款风险管控层面的协同意愿;第二,建立担保与保险在贷款风险监测层面的协同管控流程,通过将监测到的贷款风险及时反馈给银行风险预警系统,以此来协同管控贷款风险;第三,建立担保与保险在贷款风险管控技术与实施部门层面的协作共享流程,以提升担保与保险贷款风险协同管控的准确度与运营效率。

(4)建立保险机构资产收益与风险赔付的匹配机制。对保费收益与风险赔付进行优化匹配,是从事ART保险的专业型保险机构的主要功能。若专业性保险机构缺乏多元化的保险资产运作路径,则难以实现保险资产的收益目标。此外,若专业性保险机构缺乏科学高效的风险管控机制,则难以承担保险风险的赔付目标。对此,建立保险机构资产收益与风险赔付的匹配机制,是ART保险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转移功能的重要基础。此外,建立保险机构资产收益与风险赔付的匹配机制的具体措施是:第一,建立保险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对接关系,提升保险机构的资产配置效率,以此来实现保险资产的收益目标;第二,建立保险机构的风险处置流程,提升保险机构风险赔付的应对效率,以此来实现保险风险的赔付目标;第三,建立保险机构的风险监测与预警流程,完成对保险机构资产收益与风险赔付的动态匹配,以此来实现保险收益与赔付风险的匹配目标。

(5)建立保险机构与再保险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ART保险机构在转移银保信贷系统信用风险的同时,可能成为信用风险的最后承担者,一旦保险机构因赔付能力不足而导致破产,难以形成ART保险的可持续性发展态势。对此,将再保险机构引入ART保险中,可以为ART保险机构分担一定比例的信用风险。对此,建立保险机构与再保险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是ART保险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转移功能的重要保障。此外,建立保险机构与再保险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的具体措施是:第一,建立保险机构与再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关系,确定保险机构与再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比例,以此来明确风险分担职责;第二,建立保险机构与再担保机构对于保费收益与赔付风险的协同匹配流程,以此来提升保险机构与再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效率;第三,建立保险机构与再保险机构的保险赔付拨备基金,以弥补保险机构与再保险机构风险赔付能力的不足,以此来提升风险分担功能。

五、结论与展望

ART保险是推进银保协作型信贷创新模式的重要基础,ART保险通过实现信贷市场与保险市场的高效对接,提升了金融市场的整体交易效率。对此,本研究分析了银保协作与ART保险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ART保险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的机理,研究发现,ART保险机构依据大数定理原则,以来源于银保信贷系统支付的众多贷款项目的ART保险费收益,足以应对极小部分贷款项目运作失败而引发的保险赔付风险,从而使得银保信贷系统能够通过购买ART保险方式,来实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转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银保信贷系统的ART保险机制。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问题是金融领域的重大前沿问题,研究发现,ART保险为实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目标提供了重要契机,对此,探讨银保信贷系统的ART保险机制设计问题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于这方面的后续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本研究成果将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性铺垫。

参考文献

[1]Berger,A.N. and Udell,G.F.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1995(18): 230-242.

[2]Berger,A.N. and Udell,G.F.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lib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Economic Forthcoming,2002(15): 613-617.

[3]Banerjee,A.V. and Besley,T.G. The Neighbours Keeper: 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J]. Quarterly of Economics,1994(3): 107-110.

[4] Alian L.,Riding and George Haines J.R. Loan Guarantees: Costs of Default and Benefits to Small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 595-612.

[5]Stiglitz,J. and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ion information[R].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1991,71(3): 393-410.

[6]Baltensperger. Credit rationing: Issues and questions[J]. 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 1998,10(2)

:170-183.

[7]顾海峰.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改进的机理及路径研究——基于银保协作的理论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3,3:84-88.

[8]Jorion P. Risk: Measuring the Risk in Value at Risk[J].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1996(11):198-221.

[9]Saunders A.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New Approaches to Value at Risk and Other Paradigms[M]. John Wiley and Sons, Inc,1999:368-392.

[10]Jeffrey, R. B. A Survey of Contingent Claims Approaches to Risky Debt Valuation[J].Journal of Risk

Finance,2000(3):53-70.

[11]Jose A. Lopez, Marc R. Saidenberg. Evaluating Credit Risk Models[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0(24):151-165.

[12]顾海峰. 信用平稳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及应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5:8-12.

[13]白保中、宋逢明、朱世武. Copula函数度量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信用风险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9,4:21-25.

[14]华晓龙. 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商业银行体系信用风险评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

4:21-26.

[15]顾海峰. 基于银保协作路径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4:2-6.

[16]顾海峰. 信用突变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模型及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9:122-136.

[17]闻岳春、王婧婷. 基于FA-BPNN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预警系统研究——以美国和台湾地区为例[J].国际金融研究.2010,11:17-22.

[18]刘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4:13-17.

[19]陆静、王捷.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预警系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2:19-24.

[20]楼文高、乔龙. 基于神经网络的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11,11:20-26.

猜你喜欢
转移信用风险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转移变化研究与启示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