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翠哲
化肥是全世界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全球50%的粮食来自化肥的贡献,化肥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多地少,化肥的作用尤其突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2)统计数据,我国用全世界8%的耕地,生产了21%的粮食、52%的蔬菜和22%的水果,养活了19%的人口,同时消耗了全世界35%的化肥。我国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化肥利用率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因此,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实施质量替代数量战略就成为化肥产业发展的方向。在10月29日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农化服务工作年会上各位业内人士就此纷纷献言献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是世界上生产和消费化肥最多的国家,2012 年化肥消费量已超过 6000 万吨 (纯养分),且还有增加趋势,而已经达到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近40年来,化肥用量增加了15倍,而粮食产量仅增加了3~4倍。除此之外,我国还年产有机废弃物50 亿吨(畜禽粪37亿吨),但因商品化率低,使用不便,养分也得不到有效的循环利用。同时因肥料使用不当引起资源浪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也很突出,目前因养分流失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已触目惊心!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主任杜昌文说。
“我国化肥的当季利用率氮为30%~35%,磷 为10%~20%,钾 为35%~50%,肥料损失严重。肥料损失严重还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关测算表明,我国目前氮肥的损失率为42%,其中,以氨挥发、硝化-反硝化等途径损失到大气中的为34%,以淋洗、径流等损失到水体的为9%。每年损失氮肥的直接经济价值为500多亿元,而这些进入到大气和水体的养分对环境的危害十分巨大,难以用经济价值直接衡量。”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陈新平教授如是说。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化肥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没有化肥就没有粮食安全。化肥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影响持续增产、农民增收、生态环境保护的负面问题。如:化肥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带来了面源污染、土壤酸化与盐渍化、农产品品质下降、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问题;肥料利用率低、肥料品种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等。因此,从原料、制造、产品、流通和施用等环节构建我国绿色高效的肥料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站长林治安表示。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带给农田,致使土壤被破坏、耕地退化、盐碱化、酸化等。化肥产品只有是优良的品质和低污染的产品,才能使企业经营得到持续的发展。高效、环保、节能、稳定、功能多元化将是肥料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农化服务办公室副主任李光说。
201 4 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多项利好新型肥料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我国新型肥料示范推广也在提速,新型肥料产业迎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2015年7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八项化肥行业转型升级重点措施,主要包括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强农化服务、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际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以及环保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化肥行业集中度将快速提升,新型肥料成未来发展重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绿化、观赏和经济植物的种植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农业迅猛发展,未来5年总产值40亿元以上,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需要新型控释肥料。因此,综合利用肥料资源,开发新型高效专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是当前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保障农业优质高产和有效解决面源污染最重要的手段。”杜昌文表示。
林治安说,在我国,发展高效肥料,实现化肥增效减量;实现化肥有机替代减量;施肥机械化、智能化,实现肥料精准投入;通过建立科学的补贴政策,鼓励农民使用环保新技术是化肥产业发展趋势,而水溶肥料、增效肥料是我国肥料发展方向。
林治安还认为,目前构建我国绿色肥料体系的关键科学问题:一是我国肥料产业发展方向、数量、结构、工艺;绿色肥料的设计原理、综合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肥料产品性能提升、高效施用、替代减量以及肥料与作物品种、灌溉、栽培管理等措施耦合增效技术。二是强化肥料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三是重视和鼓励大宗基础肥料产品升级、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发展高效环保的新型肥料,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与作物专用肥,加强全国肥料大数据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对终端用户的农化服务。四是推进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解决有机肥推广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有机肥技术创新,推动种养一体化,关注规模化养殖中畜禽粪便的安全性问题。
李光表示,2014年,我国在缓控释肥、商品有机肥、水溶肥、微生物肥和功能性肥料方面的研究和产业化都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企业和高校主要围绕测缓释控肥、稳定性肥、水溶肥、灌溉肥、硝基肥、腐植酸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调理剂等多种新型肥料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方面的创新进行了研究。从整个新型肥料市场来看,以缓控释肥及水溶肥发展势头较猛,参与企业数量多。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新型肥料施用总量最高的国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0%。在所有的新型肥料中,大约45%用于粮食作物,55%用于蔬菜、经济作物和其他行业。
大量施用化肥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多不利影响,土地变瘠薄、水体富营养化、空气氮氧化物超标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提出到2020年,中国农业要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其中,要实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肥料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化肥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
从国外的经验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化肥施用量都呈现先快速增长、达到峰值后保持稳中有降或持续下降的趋势,逐步走上了减肥增效、高产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我国的实际看,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目前三大粮食作物节氮300.5万吨(16.8%),稳磷34.1万吨(+5.7%),稳钾15.0万吨(+3.3%)。三大粮食作物增产潜力为8386.7万吨(+14.3%)。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07年以来,我国农用化肥消费量年度增长率和3年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年度增长率由2007年(与2006年相比)的3.7%下降到2013年(与2012年相比)的1.3%,3年增长率由2007年(与2004年相比)的10.2%下降到2013年(与2010年相比)的6.3%。在肥料利用率提高的同时,化肥用量增幅呈下降趋势。如果科学施肥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耕地质量水平不断提升,肥料利用率逐步提高,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陈新平教授如是说。
那么如何实现化肥零增长呢?农业部颁发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中做了详细的说明。
首先,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一是拓展实施范围。在巩固基础工作、继续做好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扩大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二是强化农企对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的积极性,筛选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深入开展合作,按照“按方抓药”“中成药”“中草药代煎”“私人医生”等四种模式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三是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模式,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向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一”服务。创新肥料配方制定发布机制,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其次,推进施肥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施肥方式转变。一是推进机械施肥。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加快施肥机械研发,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二是推广水肥一体化。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促进水肥一体下地,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推广适期施肥技术。合理确定基肥施用比例,推广因地、因苗、因水、因时分期施肥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小麦、水稻叶面喷施和果树根外施肥技术。
再次,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立足农业生产需求,整合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力量,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追踪国际前沿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一是加强技术研发。组建一批产学研推相结合的研发平台,重点开展农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速效与缓效、大量与中微量元素、有机与无机、养分形态与功能融合的新产品及装备研发。二是加快新产品推广。示范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三是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技术模式。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按照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分区域、分作物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手册,集成推广一批高产、高效、生态施肥技术模式。
另外,推进有机肥资源利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特点,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的有效模式,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一是推进有机肥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推广规模化养殖+沼气+社会化出渣运肥模式,支持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二是推进秸秆养分还田。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研发具有秸秆粉碎、腐熟剂施用、土壤翻耕、土地平整等功能的复式作业机具,使秸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三是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充分利用南方冬闲田和果茶园土肥水光热资源,推广种植绿肥。在有条件的地区,引导农民施用根瘤菌剂,促进花生、大豆和苜蓿等豆科作物固氮肥田。
最后,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改善耕地基础条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治理盐碱、改造中低产田,普遍提高耕地地力等级。力争到2020年,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耕地酸化、盐渍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基础生产能力,确保在减少化肥投入的同时,保持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