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三拨子总校066500)
浅析如何以有效提问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王翠芬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三拨子总校066500)
高效课堂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的基础上的。通过教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主动探究,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参与、机械接受到主动参与、主动构建,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可以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升技能,这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这也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问并不是传统教学中简单而机械的教师问学生答,而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主动探究。这自然对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有效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展开有深度的思维探究,否则问题就会流于形式,学生的探究不深入,无法达成预定的目标。我认为要发挥提问的功效,构建高效课堂,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提问并不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而是要围绕着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向明确的教学目的来提出目标明确,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否则就会偏离正常的教学轨道,而使提问失去意义。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雨来是一个爱国英雄,我针对文章的中心句来提出问题:“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文中有几次提到了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多次强调这句话。这几个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围绕着此文的重点展开,这样学生通过认真地思考便可以通过这几个问题来掌握此节的重点。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因此,问题的提出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于简单没有探究的必要,过于复杂学生又难以解决,这样都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设计问题前,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熟悉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规律与接受水平。二是熟悉教材,要对教学内容深入把握,全面理解。这样才能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这样才能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果实,让学生能够基于所掌握的知识通过独立思考与思维来顺利解决。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课时,我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她原来什么样的?是什么原因引起黄河的变化?”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基础,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难易适度,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与思考就可以独立解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小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积极的学习行为的动力所在。对于小学生来说新颖别致的事物更有吸引力,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因此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形式的多样,这才符合小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才能激起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进而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直观而形象地展现桂林山水风光图,并配以悠扬动听的背景音乐,学生很快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此时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怎样来描写眼前的美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调用头脑中所存储的优美词语与语句,但又感受描写还不够准确传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一起来阅读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优美的景色的。这样的问题更有趣味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从而为学生更认真的阅读与更深刻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教学要实现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的转变,要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找到思考的切入点,进而指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提那种对与错的判断型问题,而是要多问为什么,怎么样。这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高潮。如在学习《大瀑布的葬礼》这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来展现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并配以背景音乐,从情感上感染学生,然后在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出:曾经闻名世界的大瀑布就这样被葬送。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具有丰富的想象,同时受基础生活与生活阅历所限,他们往往并不能如所预想的那样,只是会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此时教师不能只是做简单的评判,机械执行预定的教学方案,强行将学生的思路拉到方案上来,而是运用教学机智,因势利导,处理好突发情况,可以通过追问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学生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做铺垫;也可以放弃原来的教案,以突发情况为认知活动的新起点,来设计全新的教学活动。
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学生并非工厂里生产的机器零件具有整齐划一的特点,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具有鲜明的个性,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要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就不能忽视学生间的差异性,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提出一样的问题,这只能让教学成为部分学生的学堂,而将大多数学生排除在教学之外。要真正实现教育的面向全体,就必须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因材施问,因人而异,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计不同的问题,体现问题的层次性,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实现教学的全体化,让全体学生都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基础来学习新知。这样的提问才是富有成效的。一般说来,对于差生侧重于对基本知识的识记,中等生侧重于一般理解性问题,而对于优秀生则侧重于综合性问题。这样针对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问题,才可以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到探究的乐趣,这样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
总之,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贴近学生、贴近文本的问题,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在探究中来学习新知,学会思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方法与能力等的多维发展与提高;这样才能让问题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提高学生素养与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