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鑫 供图/喀什市旅游局 设计/赵清
喀什:交织在古老与现实之中
文/王鑫 供图/喀什市旅游局 设计/赵清
著名诗人周涛眼中的喀什,充满着无穷的神秘色彩,宛如一位蒙着面纱的西域少女,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无尽的魅惑与风情,令人为之意醉情迷。
“你可以一眼望穿乌鲁木齐的五脏六腑,但你永远无法看透喀什那双迷蒙的眼睛。”著名诗人周涛眼中的新疆喀什,充满着无穷的神秘色彩,宛如一位蒙着面纱的西域少女,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无尽的魅惑与风情,令人为之意醉情迷。作为中国最西边的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喀什成为了中国最具“异域风情”的城市。走进喀什,那一条条曲折幽深的古巷,无限延伸于历史的时空中,仿佛一条条时光隧道。漫步其中,无论是在艾提尕尔清真寺里聆听真主安拉的召唤,或是在迷宫一般的喀什老城区内邂逅最醇正的古城生活,亦或者是在神秘的香妃墓前倾听新月下的美丽传说,甚至只是在喀什大巴扎的集市上买一把漂亮的英吉沙小刀,都会令人不由地产生一种恍若隔世的错觉,仿佛进入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里,且行且远……
在乌鲁木齐、吐鲁番、库尔勒这些已经现代化的城市里,古老的伊斯兰建筑只能是挤身在高楼大厦间的点缀,但位于新疆西南部的喀什,那里的建筑风格纯正,具有伊斯兰风格、维吾尔特色,更具浓郁的民族风情。
喀什老城总有着无穷的魅力,若要细品喀什的万种风情,可以从城里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开始,这座排名中国第一、亚洲第四的清真寺似乎是喀什永远的标志。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占地25亩,古寺由礼拜堂、教经堂、门楼和其他一些附属建筑物组成,它以悠久的历史、宏伟的架构和绚丽的民族特色而闻名中外。高大典雅的清真寺大门用黄砖砌筑,白石膏勾缝,看上去线条清晰,庄重醒目。大门敞开着,随时迎候虔诚的信徒。正门的两侧不对称地各竖着一座高达18米的宣礼塔,用来呼唤穆斯林前来做礼拜。塔顶上的一弯新月在阳光下显得熠熠夺目,在蓝天的映衬下散发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气势。远远望去,整个寺门塔楼巍峨庄严,古朴肃穆。
在寺院南北两侧,各有一排共36间教经堂,供主教阿訇讲经之用。礼拜殿建在寺院最西端的高台上,包括正殿和两翼侧殿等部分。进殿堂朝拜需要洗手脱鞋,大堂的地面上铺着一尘不染的华丽地毯,专供穆斯林跪拜祈祷之用。正殿为密闭式长方形建筑,其后墙有一深龛,名为“米赫拉卜”,是穆斯林们进行礼拜时的正式“朝向”。龛旁置有一座木制雕花的宣教台,台旁置有一权杖。在节日和大礼拜时,大阿訇就会站在台上执杖宣讲《古兰经》。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艾提尕尔清真寺穹顶上的时候,塔楼上的阿訇便会高声呼唤“安塞拉甫——哈依鲁木比乃——那吾来——”(“沉溺于睡眠的人们啊,快点起来吧,快点起来做礼拜吧……”),虔诚的呼唤声穿透早晨的轻雾,唤醒沉睡中的古城,传进城中每一个穆斯林的耳朵里。于是,男人们停下手中的活儿,扶正礼拜帽,忙不迭地冲向清真寺前的大广场。一瞬间,整座城市都苏醒了。在这座新疆最大的清真寺广场前,比肩继踵的众多穆斯林,带着他们的虔诚,齐齐跪倒在真主安拉面前。在喀什,每日的第一场礼拜,就是这样开始的。在周而复始的过程中,膜拜的形式,就和他们的信仰一样,永远也不会改变。
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对面就是喀什的老城区。从喀什大街区转向老街再进入古巷时,时空感便发生了错位,就好像是从现代文明回溯到了古老的中世纪。厚重的土墙挡住了外面的嘈杂,在老城深邃的小巷里,千年的时光被凝固于此。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古巷就是一条条连通过去的时光隧道,向那段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时光中走去。吾斯塘博依、诺尔贝希、艾格艾日克……这些童话般的巷名使人着迷,诱人不断走向老城深处。漫步老城,就仿佛在古老的时空里穿梭。转瞬之间,人们便完成了一次时空的旅行,恍若隔世。
喀什老城是一个充斥着历史感的地方,也是一个盛产诗人、歌手和冒险家的地方,更孕育了众多优秀的建筑师。这一点,老城的建筑可以作证。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喀什在建筑上也留下了多元文化的印记,中原的、欧洲的和中亚的建筑元素全都汇聚于此,最终成就了喀什独特的建筑风格。无论是纤巧精美的尖塔,还是精雕细琢的门廊,都洋溢着伊斯兰建筑的韵味,给人以和平与富足之感。而这些建筑中,最能代表喀什老城气质的则是高台民居——600多座依坡而建、错落有致的维吾尔族民居构成迷宫般的格局,在400多米的高坡上铺陈开来,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中世纪阿拉伯风情。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标本和切片,是穿过悠久的年月累积而成的喀什老城最经典的缩影。
高台民居位于喀什老城区东北阔孜其亚贝希巷,汉语意为“高崖土陶”。高崖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因最早的维吾尔土陶作坊在此开设而得名。这里的居民院落大多经历数代才遗留保存下来,有的相传了十几代,四五百年老宅尚有多处,百年老宅随处可见。老街两旁的土坯房鳞次栉比,高低错落,密而有序,曲折迂回,在幽深的巷子里投下片片暗影,恍如进入了中世纪的城堡。老城深处,羊皮鼓店、民族配饰店、土陶作坊、铁器铺、烤肉店等无数街头小店随意地散落在老城的各处角落,它们的杂乱无章和缤纷色彩掩盖了老城原本的古旧与颓败。两千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但喀什老城风采依旧。
虽然阡陌纵横的喀什老城宛如一个巨大的中世纪迷宫,但漫步于此却丝毫不必担心会迷路。如果迷路,就看脚下的砖,它就是行路的方向标,可以带领你走出老城:其中,六边形的地砖是通往外面的路,而四角形的地砖则是死胡同,这是当地人的一种暗语,外地人如果不懂,来此多半会迷路,而当地人对此很熟悉,所以不会有这种困扰。漫游在喀什老城中,幽深的巷子里飘散出烤馕和羊肉的香气,而每一堵发黄的土墙背后,都有一个关于穆斯林的古老传说,而每一扇或开或掩的木门后面,也都有一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静静地守望于此,已是千年。
相对于老城街巷外的古朴破旧,一墙之隔的里院内却是一个精致生动的世界。闲适静谧的维族小院里,嫣红色的天竺葵开得正盛,密密麻麻的果实挂满了无花果树的枝头,枝叶茂盛的葡萄架下,老织机上的羊毛地毯刚织了一半。美丽的维族姑娘在拱形窗台下绣着花帽,小摇床里的宝宝睡得正香,大婶忙着缝纫机上的活儿,白胡子的老阿訇盘坐在方榻上读着《古兰经》。午后阳光的影子洒在小院的地面上,洒在旧黄色的砖墙上,光影斑驳,循着礼拜的钟声抬眼望去,是一座蓝青相间、星月塔尖的清真寺,悠长深远,古老而宁静,透着历史的尘埃。时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幸福的日子就这样从容安详地延续了千年。
在老街纷扬的黄土中,喀什老城区的所有建筑都披上了一件土黄色的外套,似乎是老城与生俱来的颜色。顺着这条土黄色的老街走到尽头,便能看见一座艳丽无比的伊斯兰风格古建筑屹立在一片挺拔的白杨林中。这便是闻名天下的“香妃墓”——中国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著名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陵园。
其实对于这座建筑,最正式的称呼是“阿帕霍加麻扎”。“霍加”意为显贵,“麻扎”意为坟墓。之所以称其为“显贵的坟墓”,因为这里埋葬着两个著名的历史名人——一个是伊斯兰著名传教士玉素普霍加,另一个最为知名的人物就是一生传奇的香妃。香妃本命买木热·艾孜姆,她自幼便体有异香,被称为“香姑娘”,后来她被乾隆皇帝选为妃子,赐号“香妃”。可惜自古红颜多薄命,因不服京城水土,香妃最终撒手人寰。伤心的乾隆皇帝为了满足爱妃的愿望,派遣了124人抬运棺木,历时3年才将尸体运回故乡,安葬在“阿帕霍加麻扎”中。香妃在喀什备受崇拜,当地的女人甚至把陵墓当成祈福许愿或倾诉苦闷的场所;一些想生育孩子的妇女,离去时还把一条细长的红布条用小棍插入墓墙缝内,冀望香妃降福给自己。
墓地采用古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以土坯为胎,外面用紫色和绿色的琉璃瓦包裹,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七彩的光芒,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淡绿色宫殿,显出它的端庄、稳重而圣洁。陵墓穹顶采用大跨度的土坯拱,是新疆最大的穹顶式建筑。墓室的四角各立着一座巨大的砖砌墙柱,柱顶各有一座小邦克楼,塔楼之巅是一弯镀金新月,金光闪闪,庄严肃穆。进到主墓室,朝外看,阳光洒进来的尽是沧桑和希望。
陵墓高大宽敞的厅堂里,筑有半人高的平台,依次是香妃家族五代72人大小58座坟丘。香妃的坟丘设在平台的东北角,坟丘前用维文、汉文写着她的名字,似在证明她的清廷妃子身份。墓丘都用蓝色玻璃砖包砌,上面再覆盖各种图案的花布,既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又有保护墓丘的作用。陵墓的左边,建有大小两座精致的伊斯兰教礼拜寺。陵墓后面,还有一大片伊斯兰教的坟墓,错落有致,非常壮观。如今,香妃墓的周围都栽种上无数的花朵,每到春天,百花齐放,芬香扑鼻,引来无数彩蝶围绕飞舞,似乎还在追忆着百年前那个关于“香妃”的芬芳传说……
如果说香妃墓代表了天国的神圣,那么位于喀什东门的喀什大巴扎则象征了尘世的幸福。喀什大巴扎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巴扎,在维吾尔语中译为“集市”。喀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当年由长安出发的商旅,无论走天山南路抑或走天山北路,均在此地汇合,因而喀什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中转站,而大巴扎则是最鲜活的例证。
目前,喀什大约有20多个大型巴扎,包括综合性的巴扎、农副产品巴扎、手工艺品巴扎、民族特色商品巴扎、靴鞋花帽小刀巴扎、柴草煤炭巴扎等等,每类巴扎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是喀什大巴扎和安江巴扎。闻名遐迩的喀什大巴札是一个具有两千年历史的传统贸易市场。早在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西域来到疏勒国(今喀什市),曾这样描述:疏勒城居然同中原的城镇一样,有很象样的街道和市场店铺,城里城外,车水马龙,驼队马帮,熙来攘往,行商坐贾,比比皆是,杂货分呈,琳琅满目。人们的服饰一个个绚丽多姿,所操各种语言,闻所未闻。这里已经是一个繁华的贸易市场。
喀什大巴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亚洲最大的集市”之称。整个市场占地20多万平方米,设有5000多个摊位,有近万种商品,每天人流量达十余万。1992年以前,这个巴扎只有在星期天营业,所以至今外国游客及国外旅游资料仍将这个巴扎称为“星期天大巴扎”,实际上现在喀什大巴扎每天都在营业,但只有在星期天才最能让人感受到大巴扎的热闹劲和空前的规模——每逢周末或巴扎日,附近3个县27个乡的农牧民,天不亮就会驾车骑驴,从四面八方来赶“巴扎”,蔚为壮观。
在喀什大巴扎上,你可以用很实惠的价钱买到各种你心仪的特产。其中,最富有新疆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当属挂毯和英吉沙小刀。英吉沙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距离喀什69公里,因盛产英吉沙小刀而闻名天下。十六世纪末,当地一位叫买买提·库拉洪的铁匠打制的木柄小刀,工艺精美,刀锋锐利,人们争相求购,于是附近的村民纷纷仿制,从而形成规模庞大的制刀产业,代代相传,成为英吉沙的象征。四百年来,当地的制刀艺人们从珠宝首饰中获得灵感,不断创新,从而制作出工艺精美的英吉沙小刀。这些美轮美奂的小刀用黄铜、白银制作刀柄,上面镶嵌有贝壳、玉石、珠宝等,并錾刻上富有民族风情的图案,因而备受世人推崇。英吉沙小刀与甘肃保安腰刀、内蒙古蒙古刀一起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
除了英吉沙小刀和挂毯之外,逛巴扎还能淘到很多在外地难得一见的西域珍宝——造型独特的伊斯兰铜器、绚烂华丽的土耳其丝巾、鹿角牛皮编制的哈萨克马鞭子、品种繁多的沙特干果、柔软顺滑的野兽毛皮、精巧漂亮的维族小帽、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乐器等。徜徉在喀什大巴扎的集市中,就好似阿里巴巴误入四十大盗的藏宝洞,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让人眼花缭乱。来到大巴扎,又岂有“入宝山而空回”的道理呢?在大巴扎里逛累了,不妨找一家正宗的穆斯林餐厅,吃一串肥美的烤羊肉,再吃几个美味的烤包子,荡漾在口腔中的浓香,连同集市上高亢的叫卖声和热瓦普的叮咚声,一起构成了喀什最诱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