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兰英
江苏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无锡 214000
·护理体验·
心理护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影响分析
朱兰英
江苏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无锡 214000
目的 探究心理行为护理干预应用于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对其护理满意度及病情预后的影响,并为精神科优质护理积累实践性经验。方法 选取我院精神科于2011-01—2012-01收治的52例精神病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3-01—2014-01收治的5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组。记录2组干预前后的NOSIE评分及干预后护理满意度,并做好对比。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8.0%,对照组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干预前NOSI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总积极因子得分及病情总估计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总消极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行为护理干预能利于恢复期精神患者病情预后,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心理护理;精神病;治疗依从性;满意度;负性情绪
据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心理协会报道指出[1],21世纪精神疾病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杀手,且会使机体由亚健康状况逐步迈向慢性病,甚至进展至急危重症。近年来,随着新型医疗模式的兴起,护理人员不再单纯地展开疾病对症护理,而是更关注生物-心理-社会功能的整体性康复。其中精神病患者的病情较为特殊,它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情感、认知、意识及行为等心理活动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2],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及生活状态。大多数精神病患者会存在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伴随着负性情感累积效应,患者会出现爆发性心理异常行为反应,会出现自杀及伤害别人的动作。由于精神病的特殊性,患者经对症治疗及干预能逐渐恢复正常心智[3],但在医疗干预过程中,患者常存在逆反情绪,因此,开展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对其病情预后及康复具有极其重大的临床意义。笔者设计本次对照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整体护理与传统护理模式对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精神科于2011-01—2012-01收治的52例精神病患者为对照组,男36例,女16例,年龄21~58岁,平均(42.8±2.3)岁。选取2013-01—2014-01收治的5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23~57岁,平均(43.2±2.5)岁。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经2名具有副主任职称的精神科医生联合诊断,确诊为相应精神疾病,诊断参照人卫第7版《精神病学》教材中关于疾病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患者不存在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患者病情处于恢复期;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悉并签署同意书。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及文化层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对症护理等内容。研究组则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护理,具体方案见下。
1.2.1 建立护患信任: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应采取以人为本的干预理念,站在患者立场上为其考虑,并实施针对性护理计划。在全面护理中,应更多地给予关心、支持及信任。
1.2.2 个体化心理干预:护士应仔细查阅患者背景资料,了解其兴趣、爱好,并初步判断其人格特征,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即对于情绪较为暴躁患者,护士可在病室中播放柔美轻音乐,并指导患者行腹式呼吸训练,即左手置于腹部,右手置于胸部,用力吸气,左手感受腹部上抬至最高点,再缓慢呼气,右手感受胸部上抬至最高处,呼气与吸气时间比为1:1,呼吸频率为3~5次/min。对于情绪稳定患者,护士应采取诱导式发问方法试图进入其内心世界,了解其主观感受,并与其一同溯源诱发事件,联合家属及好友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和帮助。另外,护士需做好患者与家属之间的沟通工作,指导家属倾听患者心声,给予患者更多情感关怀,并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信心。
1.2.3 多样化健康宣教:护士可采取个性化健康宣教及集体健康教育方式,使患者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概况,进而纠正其原先错误认知体系。另外,护士需仔细评估患者对宣教内容的掌握情况,并采取复述及提问方式,以了解其知识漏洞及错误认知,进而有针对性地强化健康宣教。借助反复健康宣教及提问,同时科学地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进行指导,有效避免其激烈的心理冲突,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以实现病情良性转化。
1.2.4 培养兴趣:护士每周组织一次集体聚会,通过观察患者所喜爱的文娱活动,并引导患者做自己向往的事,可逐步提高其对社会交际的适应能力。其中文娱活动主要包括慢跑、羽毛球、乒乓球、舞剑、太极等轻活动量运动。在交际运动过程中,病友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强化,能帮助患者学习新的适用方法,最终可促进其出院后更好适应家庭及社会环境,进而对社会做出贡献。
1.2.5 生活行为技能训练:患者是一个社会人,完善其社会功能对身心预后尤为关键。在学习基本生活行为技能之前,护士应指导患者有效掌握时间概念,比如按时起床、按时读报,另外,应在训练过程中,护士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讨论,并多操练。生活技能培训主要涉及衣食住行,训练内容包括:每日于7:00起床,督促患者自主收拾床铺,整理自己生活用品,饭前及便后均需洗手,每周修剪指甲,定期理发及洗澡等。护士还需引导患者每晚洗脚、按时就寝,采取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强化手段提高患者自理水平,并定期举办评比、检查等多种手段对优秀患者进行奖励。
1.2.6 举办家属座谈会:护士每周举办一次家属座谈会,与会中鼓励家属积极发言,将自己对疾病的疑惑进行表露,同时向护士提供患者近期存在的某些问题,一方面能使护士更加直观地了解患者近况;另一方面,通过护士耐心解答能使家属对疾病有进一步了解,提高家属保健理念及护理知识,利于患者病情预后。
1.3 观察项目(1)2组患者于干预后第4周末均接受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选项采取封闭式答案,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计算公式为:(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2)记录2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均接受NOSIE量表(护士用住院观察量表)测评,内容包括总积极因子得分、总消极因子得分及病情总估计因子得分。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8.0%,对照组为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n(%)]
2.2 2组干预前后NOSIE评分比较 2组在干预前NOSI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总积极因子得分及病情总估计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总消极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干预前后NOSIE评分比较(分,±s)
表3 2组患者干预前后NOSIE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时间 总积极因子得分总消极因子得分病情总估计因子得分研究组 干预前 50.76±4.21*36.38±5.21*148.25±10.70*(n=50) 干预后 86.21±9.34Δ 9.25±2.17Δ186.14±24.16Δ对照组 干预前49.69±4.78 36.21±6.23 149.32±11.28(n=52)干预后62.13±6.17 28.42±4.89 163.37±19.35
注:与对照组干预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ΔP<0.05
大多数精神病经药物对症治疗后,其病情均会有所改善且逐渐恢复正常神志,处于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由于意识水平及各方面身心状态均已明显改善[4],因此,针对患者现阶段特殊心理及具体病情需求给予护理干预对病情预后具有重大临床效益。相较于传统护理干预,认知心理行为护理模式更侧重于患者心理层次及社会功能恢复,由于大多数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出于对病情预后未知性的顾虑,对未来工作的迷惘及对婚姻家庭的担忧,均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倍感心理挫败及不舒适体验[5]。上述因素均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感,进而出现治疗抵触情绪,使病情向急性期转变。随着当前新型医疗模式兴起,生物-心理-社会全方面健康医学理念已成为各大医院医疗实力的主要体现[6],故而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笔者设计本次临床对照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传统护理模式与个体化心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影响性差异。通过护患关系的有效建立,可使患者获得较高心理安全感,便于后续护理干预的开展,且能获得更高的配合依从度。由于每一位患者均有自主的人格特征,因此,根据患者性格特点展开个性化心理干预,便于深入患者内心世界,触摸情感细节,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其中,护士根据患者情绪稳定性的不同开展对应的干预手段,对情绪躁狂者,护士借助腹式呼吸能有效降低患者交感神经张力,促使体内前列腺素分泌[7],使患者出现主观上的舒适感,随着心境的平复,更有利于护患沟通开展;对于情绪稳定者,护士需充分运用多种心理学技巧,包括鼓励、安慰、劝说等方式,鼓励患者倾诉,宣泄消极情绪。健康教育一直是护理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由于护患知识的不对等性,大多数患者对自身病情及药物治疗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这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还会引起患者认知行为方面的抵触反应。所以,护士通过集体宣教的方式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共性知识,包括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等系统理念。通过集体及个体宣教方案的交替开展,使患者逐步纠正原有认知偏差,使其正视疾病并提高战胜疾病信心。患者虽在某个层次上来说,其社会角色发生转变,但依旧是社会人,有沟通交流的需求及愿景,护士需为其创造相互交流的氛围和环境,而兴趣及爱好的培养对患者融入集体生活大有益处。借助某项文娱活动在几位志趣相投病友之间的开展,既能丰富患者情趣体验,利于心理调节,又能提高社会能力,提高治疗疾病的正能量。衣食住行是每一位社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践行的最基本行为活动,而通过对上述行为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方面能减轻家属负担,另一方面亦能帮助患者找回自我归属价值[8],对其病情康复同样有所助益。家属自始自终都是患者最值得信任的人,通过定期召开家属座谈会,能为家属提供一个解答困惑的平台,同时也能帮助家属习得更多照护患者技巧,为患者病情康复提供家庭支持。通过上述一系列心理行为干预措施的开展,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心理干预可拉近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价值认同及自身心理舒适度。
综上所述,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能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积极情感,利于病情预后,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1]徐晓馨.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7):3 036-3 036.
[2]赵伟,刘桂萍.Peplau的人际关系理论在我国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2):79-80.
[3]王紫云.语言沟通联合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556-557.
[4]刘香菊,米国琳.创建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做法与效果[J].精神医学杂志,2012,24(5):365-369.
[5]沈萍,沈仲夏,徐美英,等.精神专科医院外科住院患者精神病共病现状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2,11(10):918-919.
[6]叶水仙,张巧云,郑秀霞,等.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11,24(1):53-55.
[7]李伟.住院精神病患者心理反应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2,23(22):2 830-2 830.
[8]杜荣荣,徐燕,陈思思.心理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2,10(12):1 023-1 025.
(收稿2014-07-11)
R473.74
B
1673-5110(2015)1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