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构思——基于域外学生管理工作的分析借鉴视角
杨春燕
(华中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为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笔者结合自己在澳大利亚高校研修的体会,在符合国情、校情的前提下,从理念转变、机构重置、学生工作团队化、信息化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给出了新的构思。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构思;域外
[收稿日期]2015-05-11
[作者简介]杨春燕 (1973—),女,云南大姚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7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正面临着办学国际化、教育大众化、管理信息化、后勤社会化及学分制改革等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显性教育结合管理刚性为主的学生工作路径已很难契合教育发展、学生主体性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内外条件都变化的视域下,我们应当更新工作理念与采用新的工作模式来回应高校国际化发展。高等教育发达的澳大利亚高校重视学生工作,其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国际化日益完善,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笔者有幸赴澳洲多所高校驻点研修并有代表性地考察了当地高校的学生工作模式和相关社会文化。
一、新形势下我国学生工作转型的必要性
1.教育正在快速国际化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明确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走在路上”,然而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滞后,某些教育理念和模式不能适应国际化需求,这成为制约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的瓶颈。必须结合学校实际,转变办学理念,从全球角度明确办学方向,制定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和详实的实施计划与步骤,“其核心源动力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例如,华中师范大学“一体两翼”的办学方针就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的国际化办学理念。
2.以德治校正在向依法治校转变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依法治校也刻不容缓。然而,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以德治校为主,依法治校为辅。注重思想引领和道德感化,虽然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新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对学生和家长的冲击增加了学生工作的复杂性,使高校背负起了不该背负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传统的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存在缺陷。新时期学校工作需要坚持依法治校为主、以德治校为辅的方针,加强学生工作的法制建设,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
二、澳大利亚学生工作的可资借鉴之处
1.以学习提升为工作的核心,整合管理、服务及教育为一体
管理、服务与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交融渗透、互相包容的。管理中体现与包含着教育与服务,服务中亦有管理与教育的成分,教育中需要管理与服务者提供支持。尤其在法制日益完善的今天,通过法制化的管理,推动教育与服务日益融合,日益规范,可持续性地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形成全覆盖的局面,“强调在做好管理和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2]打造了全新的服务学生、教育学生、尊重学生、发展与提升学生的全新的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2.服务功能体系完备
我们考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服务与管理的体系,其最凸显的特点就是学校的管理与教育体系都是以服务学生发展为目标构建的。“学生发展理论、人本理论、服务至上理论等是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工作的理论基础。”[3]系统充分关注到了学生发展的各个因素,便于在学生管理实践中操作,完善度很高,效果很好。如:学习的最核心与最主要任务是培育与提升学生的各项学习技能,培育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之乐,学习之功能。勤工助学中心发挥了其最大的功效,帮助与指导学生找到合适的钟点工或临时工,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提高技能的应用水平,感受劳动之美。当然,学生选择的工作时间“菜单”是多元的,如在校的闲暇之余、节假日,甚至是假期,工作种类很多,选择余地大。残疾学生中心全心全意为残疾学生提供各项亟需的帮助(如他们会为盲人学生提供盲文学习设备和图书,对于肢体残疾的学生则免费提供器械等),消除残疾学生的学习障碍,使他们如正常学生一样学习与娱乐,使其服务与管理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3.重视学生个体独立性,以制度规范引领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个人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基层学生组织有独立的运作资金和工作资源,其工作职能是参与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基层学生组织的成员不但参与学校的管理,同时也参与学校各院系的管理,进入各个专门委员会,实现全方位的参与,实现参与管理无死角。如对学校的教学规划、教育教学研究、专业构架和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管理与服务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他们平等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与服务活动,在法律与制度的框架内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
4.有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澳大利亚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两个组成部分,具体包含了学校的发展历史与优良传统、校容校貌建设、大学的办学理念、学校制度架构体系、教风与学风以及领导与职员的工作准则及价值导向等。这一体系容纳了学校的全部发展历史与当前学校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它在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未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转型的路径构思
1.必须坚定理想信念,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世界上各种思想与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我们在汲取镜鉴消化国外高等教育先进理念和具体的实践运作方式时,必须坚持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和政治取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独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但我们的思想观念与工作模式必须随时代的变迁而创新与变革,以服务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尊重大学生生活方式和彰显个性的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4]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让服务意识进入高校领导与每个工作人员的理念,发挥思想引领行动的功效,以服务促管理,让服务与管理比翼齐飞。
2.构建合理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系统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是以校、院系两级学生工作机构为核心,以学校各职能部门协同参与管理为辅,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管理服务的特点。但多层次与全方位的管理体系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如机构分工不明确,职能交叉,甚至出现有些问题无机构管理的状况,导致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大局意识弱,学生认可与满意度低的现象。笔者在国情、校情的基础上,大胆设想重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机构体系(即去行政化):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构建系统的学生服务管理系统(如下图),每个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分设办公室,研究生院各部门可以整合到相应的学生服务管理体系中,根据学生的需求,还可以在校团委下设多个社团,如社区的心理咨询机构、法律机构、少数民族之家等,邀请教师和学生志愿者参与管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全方位立体式管理服务新体系,引领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培养和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整合学生工作队伍,由个体、群体向团队转变
配合以上学生工作机构重组,学生工作队伍也要随之重新整合。从学校层面来看,目前学生工作队伍模式表面团队化,实际个体化和群体化,员工缺乏团队意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协同性差,工作没有主导性,教育在管理服务中得不到充分体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道路艰辛。团队模式是目前世界上被各种组织广泛采用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它通过其成员的积极协同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学生工作要实现育人功能, 就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和环境的变化创新其内容和方法,”[5]以此引导学生成才。组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团队模式来开展工作,有利于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促进政工干部队伍的职业化和团队化,从而提高教育管理服务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
4.整合信息系统,打造国际化的信息化校园
各高校纷纷实行网络化、信息化、无纸化办公,各部门自立门户,构建了符合自己工作实际的网络工作平台和管理系统,导致一个高校内部有多个信息系统和网络工作平台,各信息系统中出现信息不吻合、信息无法共享等问题,缺乏统一的设计和管理,有时候师生要在多个系统录入自己的信息,为了更新一个信息,要反复出具证明给不同部门,苦不堪言。信息化程度是大学国际化程度的重要体现。高校应当通过整合现有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一个便于操作的网络工作平台,“打破以往学生管理工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全面化、科学化、人性化、社会化和高效化,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6]使师生一进入自己的信息门户,各种信息和服务功能一目了然,从而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5.强化学生会的功能
学生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力量,加强对学生会的建设与指导,要通过学生会遴选管服务意识强、管理水平高、综合素质强、参政议政能力高的学生代表进入院系管理和咨询机构里,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校管理与自我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学校在进行重大决策或出台重要的规章制度前,都要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认真倾听他们的呼声与建议,引导学生有序有效地参与管理,在参与和管理中接受教育。保持学生会作为学生群众组织的相对独立性,提供比较充足的学生会活动经费,增强学生会工作的稳定性,提高学生会的凝聚力。
6.重视校园文化积淀
校园文化建设中,一要梳理学校的历史发展轨迹与挖掘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立与完善学校的校史陈列馆、科技展览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强化对校史资料的分类与整理,提取精髓,使学校形成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大学文化丰富与发展增添新元素,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操。二要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注入办学理念之魂,总结提炼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观念系统和价值取向,进而融入到校园的规划与建设中,融入到各种文化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刘泽民.高等院校学生工作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1,(09):16.
[2]杨昌锐,江广长,孙 莉. 发展视角下的“院本”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5):48.
[3]韩福顺,林妍. 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架构的差异与启示[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05):92.
[4]刘向锋.高校“五导”学生工作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4):52.
[5]叶远帆.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58.
[6]封淼令,陈永海.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1,(05):91.
[责任编辑: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