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 王福新
去年5月份开始,我们在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镇涧河村沿海高速南选择了4个池塘共13.3 hm2,将“黄海1号”中国对虾与毛蚶进行混养,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生态养殖模式。“黄海1号”中国对虾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出来的,是我国第一个通过人工选育成功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其性状优势明显。在试养殖过程中对比日本对虾、南美对虾等养殖品种表现出明显的抗逆性强、成活率高,生长快等特点。毛蚶具有滤食作用,可以调整水质,同时毛蚶本身的经济价值也不断上涨,通过混养毛蚶,可以有效提高虾池养殖效益。基于营造出的良好的池塘生态系统,水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双双提高,创造出了产值92 250元/hm2,纯效益45 720元/hm2的“黄海1号”中国对虾与毛蚶混养的高效生态养殖新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严格清塘
清塘是养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每年的冬闲季节都要进行清淤、清整和曝晒,包括清除淤泥,杂藻及动物性敌害生物等。池底较厚淤泥和腐殖质,会造成有害细菌及病毒的大量繁殖,是造成病害条件之一。彻底清淤可以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病害发生,大大提高养殖的成活率。春季纳水前,再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2 250~3 000 kg/hm2。
1.2 严格放养
严把苗种质量关。一定要选择健康无病、达到放养规格的苗种放养,并选择晴天,避开大风、暴雨天气。虾苗规格为1 cm以上,放苗密度6万尾/hm2,规格3~5 g毛蚶900 kg/hm2。
1.3 严控水质
水是虾赖以生存的环境,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虾的生长、发育,也是养殖成败的关键。择机一次性纳满,养殖全程不换水,避免外来污染。用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保持水质肥、嫩、爽,透明度在30~40 cm之间。每7~10 d使用一次微生态制剂,如芽孢杆菌、乳酸菌、EM菌等。养殖中后期,要使用1~2次的二氧化氯进行全池消毒,消毒前后两天禁止使用微生态制剂。每天定时打开增氧机,保证充足的溶氧量,不仅可以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还可以降低饵料系数,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4 严格投饵
坚持四定原则,即定时、定质、定量、定位。在饲料使用方面做到营养全面,根据幼体不同发育期、幼体数量和水质状况科学投喂,做到吃好、吃饱。根据天气的好坏、溶氧量的高低随时改变投饵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合理投喂饵料,不仅降低成本,而且还可避免水质败坏。
1.5 严防病害
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彻底清塘消毒,放养健壮苗种,不投发霉变质饵料。养殖过程中,做到勤观察、早发现、早治疗。合理使用药物,预防大面积发病,选择使用高效、低毒和低残留药物,优先采用微生态制剂。
1.6 出池收获
掌握收获时机,积极联系客户,拓宽销售渠道,不弄虚作假,保质保量,为下年打好基础。
2 试验结果
经过5个月的养殖,平均中国对虾产量765 kg/hm2,毛蚶产量3 900 kg/hm2,详见表1。总投入62.04万元,其中苗种费8.64万元,饵料费14.4万元,其他39万元,总收入123万元。实现单位产值92 250元/hm2,纯效益45 720元/hm2。
3 结论分析
“黄海1号”中国对虾与毛蚶进行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取得了生产性试验的初步成功,给今后的推广动作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准确数据。
3.1 养殖效果好
发病率底:在整个育苗生产过程中,病害防治技术是项目运行的关键环节,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对养殖生产期间使用的各种工具进行彻底消毒。采用配合饵料混合微生态制剂投喂的方法,增强机体免疫力,整个养殖周期基本没有发病。
生长快:近5个月的养殖,“黄海1号”中国对虾平均个体34.5 g,抽查发现最大个体122 g,品质高于海捕对虾,本地区很难找到如此大规格的中国对虾,销售供不应求。
效益高:由于品质好,增加了销售单价,挑出的大规格个体售价150元/kg,实现总效益60.96万元。
该养殖模式对池塘、水质和养殖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在当前本地区海水养殖尤其是对虾养殖低谷期,适合大面积推广。
3.2 发展前景好
目前,丰南区的海水养殖主要为南美白对虾品种,养殖模式为粗放型生态养殖,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都比较单一。近年来,黄海1号”中国对虾在丰南区周边地区得到较快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为了在丰南区推广“黄海1号”中国对虾优良品种养殖,多年以来,通过我们组织开展培训、宣传发动以及参观学习等各项活动,一些养殖户有了概念性认识,并通过近两年的试养,实现了零突破。对于丰南区来讲,由于该品种的养殖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需要我们在养殖方式和技术方面不断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所以,我们选择“黄海1号”中国对虾与毛蚶混养,有利于改善虾池水质,减少换水量,降低自身污染。通过进行生产性试验,为该品种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开拓出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