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远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29)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选择与比较研究*
杜光远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
摘要在收集整理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选择因素,从城市居民出行结构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发展特点,提出了5类慢行交通的发展模式,并分别论述了其各自的适用特点。
关键词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发展模式选择比较研究
我国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慢行交通一直是城市交通的主要交通方式,随着城市交通机动化的蓬勃发展,虽然从现阶段来看慢行交通所占比例仍然较高,但却处在一种逐步萎缩的状态,近年来,慢行交通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而其中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关系到其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1]。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的选择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出行距离、城市地形、城市布局形态、地区区域因素等。
1.1城市人口规模
中小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我国建制市数量的80%以上。中小城市城市规模不大,居民整体出行距离较近,多采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出行,慢行交通出行比例较高,适合采用“步行+自行车”为主体的慢行交通发展模式。大中城市的慢行交通体系建设,城市人口中等规模的城市,其城市尺度、城市形态和人口规模都适合于发展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出行,适合采用“步行+自行车+公交”均衡发展模式和“公交”为主体、“步行+自行车”为补充的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
1.2出行距离
出行距离与城市规模有着密切的联系,伴随城市化、机动化的发展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人的出行距离不断增加,慢行交通的比例急剧衰落。在居民日常出行距离在6km以内的城市[2],慢行交通定位应该是作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主体,在短程出行中起到主导作用,适合采用“步行+自行车”为主体的慢行交通发展模式。而在居民日常出行距离大于6km的城市,慢行交通定位是与公共交通共同承担居民的出行活动,在大于6km的中长距离出行中起到填补公交服务空白、促进出行效率的作用,适合采用“步行+自行车+公交”均衡发展模式和“公交”为主体、“步行+自行车”为补充的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
1.3城市地形地貌
城市地形地貌对于自行车交通出行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平原型城市相比丘陵与山地型城市,慢行交通出行比例较高,且步行与自行车出行比例相对平衡。山地型和丘陵型城市,道路条件相对较差,慢行交通道路资源较少,慢行交通出行比例与其他地形相比较低,但仍占总出行的50%左右,慢行交通出行依旧占有重要地位,只是在其出行结构上是以步行为主,自行车交通出行比例不到10%[3]。
1.4城市布局形态
我国中小城市中绝大多数属于单中心集中式,其城市用地单中心集中连片布局的特点导致居民居住和工作相对集中,居民中短距离出行量所占比例较高、平均出行距离较短,客观上为步行与非机动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适合采用“步行+自行车”为主体的慢行交通发展模式[4]。而较大规模的多中心组团式平原型城市,居民出行在多中心组团之间来往,中长距离出行量较高,平均出行距离较长,适合采用“公交”为主体、“步行+自行车”为补充的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对于较大规模的山地型城市一般呈多中心组团式,组团之间在空间上距离较远,且由于道路条件的相对紧张,适合采用“步行+公交”为主体的慢行交通发展模式[5]。
从城市居民出行结构的角度出发,提出5种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提出了各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2.1“步行+自行车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步行+自行车为主体”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主要采用步行和自行车。该发展模式下,应将慢行交通发展放在城市交通中的首要位置,形成完善的城市慢行交通规划体系,并作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金、用地等各个方面向慢行交通发展倾斜,形成完备的慢行交通道路网,大力倡导和推进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
2.2“步行+自行车+公交均衡”发展模式
“步行+自行车+公交”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均衡发展模式,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主要采用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该发展模式下,应将绿色交通发展放在城市交通中的首要位置。将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谋划考虑,进行绿色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在公交优先发展的基础上,体现慢行发展的优先。形成完备的慢行交通道路网,注重人性化设施的建设。
2.3“公交为主体、步行+自行车为衔接”的发展模式
“公交为主体、步行+自行车为衔接”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步行、自行车作为公共交通的衔接方式,协助公共交通扩展交通出行网络的覆盖面积。该发展模式下,应将慢行交通发展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和衔接。注重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一体化设计,在资金、用地等各个方面向慢行交通发展倾斜。慢行交通道路网发展应重视与城市交通走廊的连通性和补充性功能。推进“公共自行车-公交-公共自行车”的出行模式发展。
2.4“步行+公交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步行+公交为主体”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城市步行交通出行和公共交通出行占主体地位。该发展模式下,应将慢行交通发展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和衔接。注重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一体化设计,在资金、用地等各个方面向慢行交通发展倾斜。慢行交通道路网发展应重视与城市交通走廊的连通性和补充性功能。不适宜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大规模发展。
2.5“小汽车为主体、步行+自行车为补充”的发展模式
“小汽车”为主体、“步行+自行车”为补充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小汽车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慢行交通作为独立的交通出行方式,与小汽车交通出行展开竞争。慢行交通出行无法满足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需求,同时公共交通发展基础较差,网络覆盖面较小,公交服务水平不高,公交出行分担率较低,居民出行大多采用小汽车的交通出行方式,容易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不作为推荐的发展模式。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的选择,需要针对城市自己固有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其城市特性适合于哪种慢行交通发展模式[6]。结合上节对5种慢行交通发展模式的分析,提出慢行交通发展模式特征,见表1。
表1 慢行交通发展模式特征
本文重点对城市交通出行结构方面的5种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并对比了不同慢行交通发展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性,为我国不同类型城市慢行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建议。本文只是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在下一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分析城市内不同区域对慢行交通系统的不同要求,为分区域指导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万军,张航.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模式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0(7):75-77.
[2]周乐,戴继锋.城市交通规划体系框架下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J].城市交通,2014(4):19-21.
[3]宋传平.自行车交通的改善措施[J].交通与运输,2014(4):14-15.
[4]李清波,罗进锋,宋鸿.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慢行交通系统评价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14(1):58-60.
[5]王福定.我国自行车交通的未来与发展对策[J].规划师,2001(6):90-92.
[6]熊文,陈小鸿.城市交通模式比较与启示[J].城市规划,2009(3):56-58.
SelectionandComparativeStudyonDevelopmentModelofUrbanSlowTrafficSystem
Du Guangyuan
(ChinaAcademyofTransportationResearchInstitute,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Onthebasisofthecollectionoftheinformationoftheurbanslowtrafficsystem,takingthetypicalcityasthestudyobject,thepaperanalyzedtheselectionfactorsofurbandevelopmentpatternofslowtrafficsystem,compareddifferenttypesofthatfromtheperspectiveofurbanresidentstravel,proposed5kindsofslowtrafficdevelopmentmodel,anddiscussedtheirapplicationcharacteristics.
Keywords:slowtrafficsystem;publictransit;developmentmodelselection;comparativestudy
收稿日期:2015-04-27
OptimizationofIntersectionwithMainlineSeparated
Long Jiayan, Zou Zhijun, Chen Lilin
(Schoolof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1804,China)
Abstract:The structure of tunnels or flyovers influence the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sections with mainline separated,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normal intersections. By making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tersections with mainline separated, this paper studies an optimization design in signal timing, channelization and traffic organization. Then,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ion software vissim is used to simulate and evaluate the selected intersect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optimization desig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raffic condition of the intersection.
Key words:intersections with mainline separated; traffic design;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s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DOI10.3963/j.issn.1671-7570.2015.04.043
*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能力建设项目(2013-JNJP-016-025)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