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锋,査金荣/LI Shaofeng, ZHA Jinrong
城市界面填空题
——国发·平江大厦
Filling in City Blank: Guofa Building in Pingjiang District
李少锋,査金荣/LI Shaofeng, ZHA Jinrong
1 实景照片
人民路是苏州最重要的一条城市干道,它位于古城的中轴线上,贯通南北,全长4680m。除了交通功能之外,这条干道还承载了城市许多的历史文化属性。人民路北端出平门桥之后就是北延线,处于平江新城的区域之中,也是古城区和新城区的交汇处,我们要介绍的国发·平江大厦的建设地点就在这里。
根据苏州市古城区保护规划和平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于城市形态的控制:平门桥以南,古城区内,沿人民路两侧的建筑高度必须控制在24m以下,建筑风貌以传统形式为主;平门桥以北,古城区外,沿人民路北延线两侧的建筑限高由24m逐渐升高到50~100m,乃至于100m以上,建筑风貌以现代风格为主。这种控制和变化是出于对古城保护和新城发展两方面的兼顾考虑。在人民路北沿线两侧,建筑风貌已经不必再刻意地呈现传统风格,但是天际线依然需要整齐顺畅,因此,建筑高度的控制将是新老城区城市界面过度的设计重点,是给我们的设计出了一道城市界面的填空题。
国发·平江大厦的建设用地就处在这个古与新的变化过度位置,城市形态界面的高度变化比较大,天际线必须处理好,否则很难保证人民路这条苏州最重要的干道上的城市形态的完整性。因此,用我们的建筑把这个落差柔化,制造一个软过渡,让人民路沿线的城市天际线更加整齐顺畅,是国发·平江大厦的方案设计初衷,是我们做好这道填空题的良好开端。
国发·平江大厦的建设用地,是在人民路东侧的南北相邻的两块地,用地西边界都紧邻人民路。这个先决条件,给我们实现“软过渡”这个设计初衷提供了切入点。南北两块用地中间是一条市政路,两块地分别有各自的红线,因此两块地的塔楼必须分开设置,这样我们就有了将两栋塔楼设计成一高一矮两个高度的想法。我们把北地块的塔楼高度设计成100m,南地块设计成80m。北地块与北面相邻项目地块距离比较近,因此,100m的高度可以和相邻的万融国际大厦的高度完全协调;南地块的南面是景观河,再向南是24m高的商业建筑和60m高的办公楼,距离国发·平江大厦南地块的南北水平距离约为130m,在这么长的距离中,80m高的塔楼足可以通过屋顶斜线的延长线,同时跟24m和60m高的两栋相邻建筑取得界面上的协调和过渡。
因此,两栋不同高度的塔楼屋顶轮廓,被设计成了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阶梯状的斜线。北地块塔楼屋顶轮廓分为两个标高段,由105m降到98m;南地块塔楼屋顶轮廓分为3个标高段,由84m到76m,再到66m。通过这样一个平缓的、有节奏的天际线高度变化,自然而然地把城市界面的高度由100m过渡到了24m左右,实现了“软过渡”的设计意图。
我们理解的城市界面往往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整体的、宏观的,也就是上面讲到的范畴。另一个则是人的尺度的、亲人的,这个层次往往体现在裙房上。因此,对于国发·平江大厦的裙房高度设计,我们也做了研究:沿人民路东侧的建筑裙房,规划高度控制都是24m以下;另外,沿人民路西侧,在国发·平江大厦用地附近,建筑整体的规划限高都在20~50m之间。所以我们将国发·平江大厦裙房的高度控制在12~24m这样一个高度范围内,以斜线折板的形式来表达,一方面可以和周边亲人尺度的界面高度一致,和南面限高24m的相邻地块协调,一方面可以和塔楼的屋顶斜线轮廓协调。
综上所述,对于国发·平江大厦的建筑设计,我们从城市形态的要求出发,给苏州新老城区的城市形态交接提供了一个“软过渡”,为城市界面的设计完成了一道合格并且有趣的填空题。□
2 项目建设前环境还原图
3 项目建设后模型示意图
4 人民路沿街城市界面高度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设单位: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营财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用途:企业办公
建筑师:查金荣,李少锋,宋峻,章伟,范静华,尹力/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苏州市平江新城
建筑面积:115,533m2
设计/建成时间:2007-2011.04/2014.02
建筑层数:22层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
摄影:査正风,陈方
5-10 实景照片
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201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