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一,傅隽声/ZHU Wenyi, FU Junsheng
“城市翻修”教学系列报告(25):美丽长安街
——政府建筑改造设计
朱文一,傅隽声/ZHU Wenyi, FU Junsheng
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本科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美丽长安街——政府建筑改造设计”,包括在整体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建筑单体改造设计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以及学生作业点评等。
设计课程教学,长安街,建筑改造设计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课程“城市翻修”主题系列
主持教师:朱文一
本科四年级设计课程
课程名称:建筑-城市-景观设计
课程编号:40021243
课程时间:2014 年秋季学期后8周
专题题目:美丽长安街——政府建筑改造设计
指导教师:朱文一、傅隽声
选课学生:2011级本科生
王靖淞、朱钟晖、段俊毅(社科院大楼组)
刘东元、刘凤逸(海关大楼组)
张裕翔、张成章、邹尚武(妇联大楼组)
刘奕君、邬慧丽、 柯凯丽(民航大厦组)
盖鄚、高祺、 徐晨宇(科技会堂组)
崔永、刘畅、 马步青(央视彩电中心组)
建筑·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四年级设计课程。该课程强调专题性,共分为建筑与城市设计、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建造设计、规划与场地设计和景观设计5个设计专题,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2009年以来,该课程中的建筑与城市设计专题由朱文一教授主持,遵循城市翻修理念,强调城市设计视野下的建筑设计。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考虑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关联的基础上,应对城市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城市中心区的建筑更新问题。
该课程在整个本科设计课程教学中处于设计知识的整合与专业化阶段。不同于低年级的建筑单体设计,建筑与城市设计专题选取具有一定难度的建筑改造更新类型的建筑设计题目。2012 年秋季学期的课程设计地段选址在北京长安街,题目是“美丽长安街——政府建筑改造设计”。清华大学2011级建筑学专业16名本科生以及1名新加坡交换生参与了本次专题设计,平均每3人1组,共6组。设计课程每周两次,分别安排在周二下午和周五上午。朱文一教授作为课程指导教师,博士生傅隽声担任助教。
本课程由3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为长安街城市空间考察,用时两周,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检索学习,对长安街的历史背景、建设现状、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与了解;第二阶段为概念性城市设计,用时两周。学生在这一阶段策划用地功能、构想未来活动,通过城市设计手段整合激活周边城市环境、提升整个区域的空间品质;第三阶段为建筑改造深化设计,用时4周,要求学生结合建筑改造对象现状特点,从场地布置、功能布局、空间营造、交通组织等方面提出合理的改造策略与设计方案;设计工作的最后两周同时作为方案的表达和成果制作阶段。提前排版思考图纸表现的内容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把控进度,更能够帮助学生重新梳理设计逻辑、指导设计深化方向、强化设计方案亮点,同时对于最终图纸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也有很大的帮助。
课程分别在第5周结束和第8周结课时安排两次评图。其中,第5周期中评图以年级评图的形式进行,旨在促进5个不同设计专题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第8周的最终评图以设计专题教学组为单位,使评图嘉宾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成果并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设计方案进行评价。课程专门邀请了建筑与城市设计方面的专家与教授作为最终评图的评委。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立群,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边兰春教授、张利教授应邀参加评图,对各组学生成果汇报进行了精彩点评。
2.1 改造设计背景
北京城市未来发展重在整体提升城市空间与建筑的品质。长安街是北京城市最重要的东西轴线,无论在城市空间,还是在沿线建筑设计层面都极具代表性。经过历史上的多次修缮与扩建,以及有效的规划管理,长安街逐步形成了高楼耸立、华灯如林的城市景观,总体上形成统一的街道建筑天际线。然而以创建“美丽北京”为未来目标,长安街城市空间仍然面临更新改造的挑战。
随着中国当前改革的推进,政府办公这一类型建筑的服务性职能逐渐增强。事实上,长安街上的部分政府建筑也正在向具备更强的公共性、开放性这一趋势发生转变,将建筑内一定比例的空间对城市、市民开放。以此为导向,课程选取长安街上社科院大楼、海关大楼、妇联大楼、民航大厦、中国科技会堂和央视彩电中心6个政府建筑单体及周边场地作为学生建筑改造设计对象。课程要求各组学生,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针对政府建筑提出合理的改造策略和设计方案。
2.2 现状问题
1 建筑与城市设计专题课程最终评图
城市设计视角上,长安街上的天安门广场是全世界城市公共空间的经典杰作,不仅巧妙地组织了周边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更是长安街中点与北京中轴线城市空间形态上的完美结合。然而从整体来看,长安街城市空间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由于沿街建筑布局各自为政,部分建筑形体过于复杂,导致长安街没有形成整合的连续界面,街道空间并不完整;大部分沿街布置的绿化、单位大院围栏等使建筑前广场过于封闭,与街道人行空间隔绝严重,环境尺度并不宜人;沿线开放空间缺乏,可达性较差且空间使用效率低下,相互间串联不足。
建筑设计视角上,长安街两侧分布了大量政府办公建筑,且多以对称布局。大规模对称布局的建筑形式带来了建筑单体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整体界面形象完整性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大部分政府办公建筑底层空间十分封闭,开放度不够,缺乏与街道上人行空间的联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在改变原有对称方式的建筑布局方面进行探讨,同时通过改造设计增强建筑之间的关联与长安街界面的完整性,探索建筑底层空间合理开放的可能性,植入更多面向城市与市民的服务功能。
2.3 长安街城市空间考察
课程选取长安街在东、西四环内的部分作为宏观城市空间研究范围,从东向西分别包括建国路、建外大街、建内大街、东长安街、西长安街、复内大街、复外大街、复兴路,总长约18.5km。课程要求学生各自以设计小组为单位,在两周的时间内分别对长安街沿线用地与建筑功能布局、建筑风格特色、街道空间特点、广场及开放空间规划、建筑入口组织方式、夜景空间特点等6方面进行专题调研考察,使学生在宏观了解长安街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空间关联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长安街本身空间模式特点,发现现状存在的空间问题。课程要求学生在这一阶段中进行多次现场实地调研,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与资料检索整理,通过比较学习,对长安街的历史背景、现状发展、空间环境、风貌特点等进行全面梳理与了解。
在前期城市研究的基础上,6组学生分别针对社科院大楼、海关大楼、妇联大楼、民航大厦、中国科学会堂和央视彩电中心6个地段提出城市更新与建筑改造的方案,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
3.1 优化街区空间
妇联大楼组“整合·触发”:现状地段上,妇联大楼建筑群各建筑体型各异,缺少呼应的弧形体量对长安街界面态度模糊,建筑之间留下的消极空间极难利用。妇联大楼与北侧妇女儿童博物馆及北侧会议中心等建筑功能相关,却相互阻隔,互不连通。同时,各建筑单体的体量巨大、边界生硬,与周边胡同、四合院等老建筑存在严重的体量冲突,缺少过渡。该组学生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在城市、建筑等不同尺度上对现状环境进行整合,整体优化街区空间;同时通过营造妇联大楼内的开放空间,聚集市民、疏通流线,触发新的城市活动与功能。在城市设计层面,该组方案对原有胡同肌理进行提炼,在原本建筑组群之间植入两层连续廊道,缓和过渡妇联建筑群与四合院之间原本剧烈的尺度变化,同时结合廊道对建筑群地面两层进行局部打通,使二层廊道成为新的城市活动的平台,串联妇联大楼、妇女儿童博物馆、会议中心等公共建筑,激活整个区域;在建筑设计层面,方案通过新建方整玻璃体量,对原本体型各异的建筑单体进行包裹,重新塑造长安街沿街建筑形象,同时创造共享中庭等室内公共空间,开放给市民使用;设计依托原有主建筑的弧型体量,打造城市公共圆形小剧场,提供节庆观演、展览活动等功能的空间场所。该组学生针对复杂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设计态度与层次清晰的应对策略;在大力度打造清晰有序的整体形象的同时,关注建筑底层空间的开放性与公共性,营造环境尺度舒适的人行空间;在设计过程与最终成果表达中始终坚持手工模型推敲的方式,探索优化建筑之间体量关系的各种可能。在期末评图中,该组方案应对复杂地段整体优化串联街区空间的策略,以及通过二层连廊激活原有负空间、缓和过渡建筑尺度的手法得到了评委们的肯定。
海关大楼组作业“层·叠”:该作业试图打破原有海关办公大楼内向封闭的空间格局,通过底层公共空间的营造与东侧海关博物馆、观象台,西侧中粮广场商业空间串连成一个整体。在建筑改造层面,方案通过在东侧加建,弱化原有“门”型意象的建筑轴线对称布局,同时使得长安街立面更为完整。方案改造内庭院中心形成下沉广场,可通过西、南、北三侧进入,为城市提供人流可聚集的空间,同时在中粮广场与海关博物馆间起到衔接作用。通过底层架空的方式引导人流,增加建筑内部空间的开放性。设计将海关总署大楼主楼与裙房用层叠平台相连,同时营造室外平台和屋顶广场。
3.2 整合街道界面
2 长安街沿线政府办公建筑及6个课程建筑改造设计对象
央视彩电中心组作业“云端”:央视彩电中心为中央电视台办公原址,曾入选198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随着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的落成,央视各职能部门开始逐步搬迁。基于这样的背景,该组学生针对央视旧址改造再利用的可能方式进行了探讨。长安街复兴路路段政府机关与国企办公建筑众多,单位大院的模式使街道空间封闭零散,各自为政的建筑体型使街道缺乏完整的空间形态与界面形象。军事博物馆、八一大楼、世纪坛从布局上各自轴线独立,缺乏主次关联。针对以上问题,该组学生将整合街道界面作为城市设计重点,通过适当程度的建筑加建,补齐街墙,塑造形态完整的街道空间,同时强化军事博物馆轴线,增强建筑前广场空间公共性。设计方案还对世纪坛前原有的开放空间进行改造,增强可达性。建筑设计层面,方案对原有封闭的办公建筑进行重新定位,打造向城市开放的市民媒体中心。方案将裙房中环形布置的演播厅全部保留,并对其围合形成的内向中庭进行巧妙改造,形成开放的露天圆形剧场,与城市相连,吸引长安街上的步行人流,满足媒体中心举办大型户外活动的可能,极大地增强了建筑的公共性。设计对原演播厅进行功能更新,并在外侧加建辅助服务用房,在完善配套的同时,遵循城市设计理念,补齐街墙。该组学生面对较大的设计研究范围,在详细的城市空间考察与实地调研基础上,深入挖掘长安街在街道空间形态上优化的可能性。在评图过程中,该组作业以城市设计的手法整合长安街街道界面的更新策略、打造市民媒体中心的功能定位,以及营造 “开放”建筑的改造理念与设计手法均得到了评委老师的认可。同时评委老师也提出,城市设计中补齐街道界面的方式可以更为多元、因地制宜,以满足不同功能建筑的实际需求,使方案更具有现实意义。
民航大厦组作业“空·景”:该组学生对地段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设计方案通过地面层的打通引导,与空中加建巨构景观平台的双重方式,应对西单文化广场缺乏围合、使用效率低,广场与图书大厦、民航大厦缺乏连接等问题;建筑设计层面,学生针对传统大厅排队购票方式逐渐被淘汰、零散商业服务对民航大厦已经形成侵蚀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功能置换、引入民航博物馆文化功能的可能模式。评图过程中,评委老师肯定了该组学生试图通过建筑对西单文化广场进行围合的设计出发点,但提出40m高的巨构手法过于简单与强硬。
3.3 打造开放空间
3 妇联大楼组:改造后长安街沿街建筑形象
4 妇联大楼组:改造前长安街沿街建筑现状
5 妇联大楼组: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案生成
6 妇联大楼组:城市设计总平面
7 央视彩电中心组:改造后城市设计轴测图
8 央视彩电中心组:改造前建筑及周边现状
9 央视彩电中心组:现状建筑肌理分析图
社科院大楼组作业“城市书架”:中国科学院科研楼建于1980年代,位于长安街门立交桥西北侧。地段现状较为复杂,开放空间公共性不足,可达性较差;东北侧贡院遗址状况破败,与周边缺乏联系。该组作业深入挖掘地段上贡院原址的历史,探讨社科院图书空间公共化的可能性,策划将贡院传统文化与社科院现代功能需求相结合,重新打造一处以图书为主题的人文城市广场。在城市设计层面,设计在保留贡院遗址的基础上对历史建筑肌理进行提炼,将东西走向的条形体量作为母题通过铺地、小品、建筑连廊等不同方式应用到整个地段中,增强连续性,串联公共空间,增强可达性,达到整合原有较为破碎的城市环境的目的;同时,设计将铺地肌理向社科院南侧继续延伸,通过下沉广场与地铁站、古观象台及公园等相连,增强长安街南北联系。建筑设计层面,方案首先将沿长安街的建筑立面补齐,增强建筑形象的完整性与连续性。经过对当代国内外科研楼案例的研究学习,该组学生试图改变原科研楼较为单调封闭的空间布局。设计方案在新增部分与原有部分建筑中,分别通过加法与减法的方式插入盒子体量,以植入更多公共交流空间。此外,主体建筑地面两层局部架空,作为城市地面人行道与广场空间的延续,增强长安街与新建内部庭院的交互可达性。该组学生设计方案逻辑清晰,很好地挖掘了地段上的人文历史,并用城市设计手法与建筑语言巧妙地进行现代诠释。方案集中开发改造社科楼旧建筑,从而保证恢复贡院低密度历史肌理形成城市广场开放空间的整体策略,受到评图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科技会堂组作业“重构”:科技会堂位于西长安街木樨地桥西北侧,是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多功能涉外酒店,于1996年3月建成运营。该组学生针对科学会堂地段缺乏开放空间、与东侧河道缺乏联系、建筑本身公共性弱等问题着手设计。在城市设计层面,该组学生借鉴了纽约高线公园、伦敦道克兰地区等改造案例,对高架立交桥的未来改造植入公共服务功能与城市开放空间进行了大胆探索,在期末评图中引起评委们的热烈讨论。另一方面,方案以科技会堂裙房屋顶平台为主体,以架空步道穿插的方式缝合原本相对割裂的城市空间,增强主体建筑、东侧河道、南侧长安街及周边住宅区的相互联系。架空步道在主体建筑、河岸、立交桥、社区中心等城市空间节点进行相应的局部放大,增强与地面联系;在沿街部分,步道结合商业等服务设施形成裙房,补齐街道界面,优化街道空间。建筑设计层面,方案分别在裙房、塔楼设置多处屋顶绿化平台作为公共空间。立面改造中提炼原有划分模数进行新的像素化的处理,试图使建筑形象在体现时代科技感的同时保留原有建筑形象的记忆,得到了评委老师的认可。
课程以“美丽长安街——政府建筑改造设计”为题,与当前城市发展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增强学生整体建筑观。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北京城市空间品质提升这一问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对建筑单体与城市空间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联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其次,课程教学将宏观的城市空间考察和具体的建筑改造设计相结合,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在问题挖掘、功能定位、活动策划、场地规划、建筑设计等多方面能力得到综合提升。课程选取政府建筑作为设计改造对象,使学生对政府办公楼这一建筑类型有了更加丰富的了解与认识,鼓励学生在营造建筑空间公共性、增强建筑对城市的开放度等方面做出尝试与探索。□
Studio Teaching Reports on Urban Fixing (25): Beautiful Chang'an Street–Renovation Design of Government Office Building
Beautiful Chang'an Street - Renovation Design of Government Office Building is the topic of the fourthyear undergraduate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o in Tshinghua University, which is about complex design from the view of the urban design. This artical introduces the pedagogy of the studio, teaching process and comments on student works.
studio teaching report, Beijing Chang'an street, complex, student works
10 社科院大楼组:改造后长安街沿街建筑形象
11 社科院大楼组:改造前长安街沿街建筑现状
12 社科院大楼组: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13 科学会堂组:改造后城市设计轴测图
14 科学会堂组:改造前建筑及周边现状
15 科学会堂组: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1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