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 陈述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导师制模式创新的设计①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 陈述
本文在总结了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不同模式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以来不同模式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提炼了高职院校导师制模式创新的设计思路与导师制模式创新的原则,最后,基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高职院校导师制模式创新的思路。
导师制 高技能人才 模式创新 师生比
导师制自从在高职院校实施以来,虽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模式,但如何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将高职教育与导师制之间有效地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所应关注的焦点。
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导师制主要归纳为以下十种模式:即综合导师制、全程导师制、班级导师制、学业导师制(又称为“专业导师制”)、社团导师制、特长生导师制、宿舍导师制(又称为“住宿生导师制”)、“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思想政治导师制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其中,综合导师制、全程导师制与班级导师制三者较为相似之处,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 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导师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的培育,体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特点。学业导师制侧重于学业或专业,着重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提高。思想政治导师制则从学生思想修养、政治素质等方面入手,促进其道德品质等的提高。特长生导师制与社团导师制为特定的学生群体服务,担任导师的教师遴选更为严格,服务的对象较为特殊。“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则以项目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导师制工学结合即通过交替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较为灵活。
结合以上各种导师制的模式看,前三种导师制模式对学生学业、心理、思想、就业等各方面都有所帮助和提高,导师制培养学生的规模从几个同学到一个班级,导师指导时间较长,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由于导师一般较为固定,导师对指导的学生较为了解,更能把握学生的动态。而其他导师制模式各有侧重,对学生的单一方面或对有限的群体进行指导,导师制实施范围相对较窄。
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以来,由于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或导师制运行模式的局限性,导致导师制实施效果不明显。
2.1部分现行导师制模式的专业针对性不强
早在2000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使学生“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但以上十种模式中,前三种模式较为全面,是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特长生导师制中的导师只对少数人群的某些特长展开指导,指导范围较为狭窄。只有学业导师制、“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和导师制工学结合等三种导师制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主要围绕专业和教学,专业针对性强,目标较为明确。
2.2师生比例严重失调
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国2014年现有普通本专科院校2529所,其中本科院校1202所,高职(专科)院校1327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1186所(见表1)。从下表可以看出,普通本科院校的在校学生是15,410,653人,而普通专科院校的在校学生为10,066,346人,普通专科院校学生人数是普通本科院校的70%,但也超过了1000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已达到一个较为庞大的规模。
表1 2007与2014年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数量
表2 2007与2014年高职 (专科)专任教师和学生人数对比
从表1看出,2007年专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比例为1:24.25。2015年,虽然专任教师数量相比2007年增加了23.53%,但学生的数量也增加了16.97%,2014年“师生比”略下降为1:22.97,但“师生比”依然严重失调。在推行导师制过程中一名导师指导过多的学生,给实施导师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障碍。由此导致指导效果不理想,最终可能使导师制流于形式。
2.3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
由于一些学校缺乏从事导师制经验,在推行导师制的过程中,没有配套建设相应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另外,实施导师制要专任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甚至大量占用业余时间,对教师的考核和工作量的核算,可能出现诸如导师工作量的计算不具体或不合理,导师的业绩不能及时得到认可,导师工作的好坏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3.1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技能人才
2003年11月国家首次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强国战略。2004 年 2 月 10 日,教育部出台《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转变办学模式”。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国家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教学应围绕这一中心目标展开。
3.2遴选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深化学校与企业合作
无论何种类型的导师制对导师的要求都比较高,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必须体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因此遴选导师应选择具有丰富教学实践能力的导师。
导师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还担负着如引导高职学生角色定位、指导高职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指导学生择业等职能。由于指导老师的数量较少,专业(专任)教师在担任导师过程中工作量较大,这一矛盾必然会影响导师制的效果。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与安排学生定岗实习等环节,学校与企业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扩大导师的遴选范围,聘请大量的企业技术人才或专家担任导师,一方面减轻校内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进一步融合,学生与处于生产实践一线的技术专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学习,可以快速地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和专业生产技能。
无论是“工学结合”导师制、“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还是顶岗实习环节,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同时,除了更好地培养合格人才之外,还可以为学生就业提供极大的方便。
3.3实施导师制模式创新的关键点
(1)合理调整高职院校导师制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实行导师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有利于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师生间更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学生也才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各专业,在专业选择和就业去向上做出合适选择。2014年高职院校“师生比”略有下降,降为1:22.97,但远低于国家规定的1∶14的标准,“师生比”严重失调现状给导师制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
(2)以点带面,先示范再推广。导师制模式创新是一项艰巨的探索任务,为了更好地实施导师制,可以先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在条件较好的学院或系作为示范点,先实行一段时间的导师制以积累一定的经验,再向全校推广。
4.1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服务不同专业的学生原则
实施导师制,在采用具体模式时服务对象不应只针对少数学生,应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涵盖所有学生。特长生导师制与社团导师制只涉及少数学生或团体,不宜大范围推广和普及。对少数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因材施教,导师可以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
4.2不拘泥于单一的模式的持续改进原则
由于经济转型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学生就业市场化,高职学生的求职就业正在成为学生最关心也最难解决的问题。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对专业学习目标缺乏认识,导致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较差。在此背景下,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拘泥于单一的导师制模式而应选择多样化的导师制模式,并针对不同特点不同兴趣的学生创新导师制模式。在“工学结合”导师制、“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等模式基础上加以改进,并对顶岗实习教学模式进行持续改进,可以在企业内引进导师制,或与学校专任教师一起担任学生的合作导师。
图1 交叉双轨制
4.3交叉双轨制合作原则
校内外导师(即专业导师)与校内辅导员、班主任(即生活与政治导师)按照图1中的交叉双轨制实行合作,每位学生兼有专业/学业导师和生活与政治导师,专业导师和生活与政治导师既各负其责,同时两者保持交流,对学生进行即时全方位地指导。
4.4发挥有丰富经验导师“传帮带”作用原则
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有丰富经验的导师,对导师制的推广和深入都是宝贵的财富。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对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施以耐心指导,使其快速成长。
5.1创新现有导师制的模式,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导师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为专业培养服务,在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现有的导师制模式应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与企业合作的紧密度,不断创新现有导师制模式。
5.2聘任校外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培养人才
针对校内导师资源不足的状况,可以采取聘任校外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办法,让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一方面可以减轻校内专任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校外专家或技术人员由于熟悉生产实践,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
5.3健全配套制度
在实施导师制过程中,应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合理制定相关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对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的校内外教师起到激励作用,有助于夯实导师制的基础,在全校全面推广和落实导师制。
[1] 孙延埙,孙峰.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基本形式[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 付晓杰.高职院校试行“综合导师制”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3] 俞婷.导师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0).
[4] 陈述.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特点与运行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F069
A
2096-0298(2015)10(c)-172-04
①2010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导师制运行模式研究——以应用英语专业为例”(2010SR450)。
陈述(1977-),女,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商务英语及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