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南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肾病糖尿病科,周口 466000)
经验方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
朱健南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肾病糖尿病科,周口 466000)
目的 经验方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就诊的患者,均已被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进行持续治疗,共计60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经验方贴敷治疗法,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西医治疗法。30天一个疗程,4个疗程之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3%,其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P<0.05)。结论 经验方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明显,因此,此治疗方法可以采用并推广。
经验方贴敷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外治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简称DPN),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极大。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人的寿命的增长,使得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不断攀升。DPN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感觉障碍,一般表现为双侧肢体远端麻木、发凉、疼痛、灼烧感以及触电感等,在夜间,症状会有所加重,继而导致运动功能逐渐减退、肌肉萎缩甚至是瘫痪。而当患者的自主神经受损时,多会出现腹胀、腹泻、便秘等功能障碍。因此,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同时,也要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针对此病,目前单纯的西医治疗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治疗法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本案治疗组30例DPN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经验方贴敷治疗法来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室2012年3月—2014年3月接诊患者,均已被确诊DPN病并在我院进行持续治疗,共计60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45~73岁之间,平均年龄51岁;病程为5~12年,平均病程8年。治疗组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47~70岁之间,平均年龄约50岁;病程为6~13年,平均病程约9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针对DPN,目前临床研究中仍缺乏确切的治疗方法,因此,临床治疗上以控制患者血糖以及控制饮食等措施来治疗和预防DPN。在西医中,针对此病,通常使用的药物包括:营养神经类药物,如神经节普脂、神经生长因子等;直接扩张血管类药物,如ACEI类及丁咯地尔等;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前列地尔、川芎嗪、葛根素等;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及维生素E等。两组均进行西医常规治疗,即主要包括饮食控制、增加运动量以及降血糖等。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肌肉注射:维生素B 100 mg、甲钴胺注射液500μg,每天1次,病情严重者,增加其他西药辅助治疗。而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验方贴敷治疗,即内服和外敷并举。内服运用益气活血通痹汤,配方是:黄芪30 g,丹参15 g,川芎10 g,鸡血藤20 g,桑枝15 g,地龙10 g,木瓜10 g,僵蚕10 g,白芍15 g。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外敷:自制中药进行足浴,包括:鸡血藤、红花、五加皮、没药等中草药。两组患者均30天一个疗程。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情况。
1.3 疗效观察 30天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之后观察疗效。若自觉症状、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则可判定为显效;若自觉症状有所改善,深浅感觉和腱反射有所好转,则判定为有效;若患者自觉症状、深浅感觉及腱反射均毫无改善,则判定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研究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效果比较情况,治疗组患者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仅3例,总有效率为90%;而对照组患者显效为5例,有效14例,无效11例,其总有效率为63%。所以,由比较结果来看,治疗组患者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结果比较 [例(%)]
DP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被人们所了解,而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其与人体血管、代谢、自身免疫、炎症反应、损伤及遗传有一定的关联性。现代医学认为,DPN是在糖代谢紊乱基础上引发的多因素性疾病,且目前尚未找到确切的治疗方法,西医多采用控制血糖、控制饮食等方法,用B族维生素E,血管扩张剂、醛糖还原抑制剂等,但疗效欠佳。
中医学中无此病的记载,但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到中医学中的“血痹”、“痹症”、“麻木”、“痪症”等范畴中。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导致阴阳亏损、气血不足、血脉不通,进而导致邪滞经络,此外,因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引发此病。针对临床上的治疗上多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益气养阴等治法。其发病与瘀血阻滞经络有关系,因此,主要采用益气活血的原则,针对此病,我院采取了经验方贴敷治疗法,即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治疗法,外敷内服并用,取鸡血藤、木瓜、地龙、僵蚕等,用于祛风通络、活血化瘀。此外,配制中药进行足浴,作为辅助治疗。
临床调查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3%,明显低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验方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较高,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采用并推广。
[1]林厚维,丁文龙.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机理[J].解剖科学进展,2005,11(3):244-247,252.
[2]李象辉.中药湿热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J].河北中医,2010,32 (12):1840-1853.
[3]陈景亮.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8,40(3):26-27.
[4]赵胜,杨传经.中药内服、外用、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40例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2):83.
Clinical Effect to Experience Dedoction Sticking Treatment for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ZHU Jjiannan
(Department of diabetes nephropathy, Zhouk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Henan Province, Zhoukou 466000, China)
Objective Clinical experience dedoction sticking in the treatment for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Methods Selected patients of 60 case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2 March to 2014 March,have been diagnosed with 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 and continuous treatment.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using experience dedoction sticking therapy,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30 days for a course of treatment,after 4 courses of treatment,the efficacy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was 90%,while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is 63%,the total efficiency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P<0.05).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dedoction sticking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is obvious, therefore,this treatment can use and promotion.
experience dedoction sticking therapy;diabetic peripheralneuropathy(DPN);external therapy of TCM
10.3969/j.issn.1672-2779.2015.04.030
1672-2779(2015)-04-0057-02
张丽娟 本文校对:张丽娟
201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