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平李育广郑泉山李志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四医院 五官科 内科 鹰潭 335000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脉络膜厚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宋小平1)李育广1)郑泉山1)李志晋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四医院 1)五官科 2)内科 鹰潭 335000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中老年人群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和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1-03—2014-05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227例50岁以上的健康体验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视网膜病变、青光眼以及脉络膜厚度异常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脉络膜厚度异常以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均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增加(P<0.05),脉络厚度异常患者近视度数、眼轴长度以及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脉络膜厚度
糖尿病是目前影响我国中老年人群的一种常见内分泌疾病。眼部病变是临床导致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致病率高出正常人25倍,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白内障、黄斑病、屈光改变以及虹膜睫状体病变等[1]。因此,我们认为加强对糖尿病对其眼部并发症影响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认识,并给予患者正确的指导是从源头上有效防治糖尿病眼病的重要手段。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03—2014-05在我院进行体检且伴视网膜病变、青光眼或脉络膜厚度异常的227例中老年人群的临床资料,均行双眼眼底照相及空腹血糖浓度检测,根据是否患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糖尿病诊断标准[2]为空腹血糖浓度≥7.0mmol/L,或餐后2h血糖浓度≥11.1mmol/L,排除伴因非糖尿病所致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和脉络膜厚度异常、伴活动功能障碍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本次调查研究。纳入研究患者年龄50~78岁,平均(65.12±7.24)岁;男122例,女105例。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脉络膜厚度测量采用日本Topcon公司3DOCT-1000进行测量,视乳头模式定位于黄斑中心,检测黄斑区中央1mm和3mm半径内上方、鼻侧、下方及颞侧的视网膜纤维层厚度,并通过黄斑中心凹的横断面测量据中心凹1.73mm处的水平切面及垂直切面脉络膜厚度。所有检测项目均由经验丰富的2名眼科主治医师独立完成,并根据检查结果对相关疾病进行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的评级方法对其病变程度进行分级,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ETDRS水平为20~43,微血管瘤≥1个;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ETDRS水平43~53;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ETDRS水平53~61;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ETDRS水平水平≥61。
1.2.2 研究方法:对2组患者中视网膜病变以及脉络厚度异常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比较2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对具有明显差异的因素进行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调查结果导入SPSS 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脉络膜厚度比较 本组老年人群中糖尿病患者100例(44.1%),非糖尿病患者127例(55.9%),糖尿病患者上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黄斑中心凹水平、垂直切面脉络膜厚度均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2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s,μm)
表1 2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s,μm)
组别 n 上方 鼻侧 下方 颞侧糖尿病组100 112±25 82±12 117±22 83±19非糖尿病组127 125±13 79±16 127±21 76±15 t值2.013 1.019 1.201 1.579 P值0.048 0.752 0.701 0.109
2.2 2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脉络膜厚度异常临床特征糖尿病组患者中病发脉络厚度异常以及视网膜病变患者均较非糖尿病组患者明显增加(P<0.05),其中糖尿病组脉络厚度异常患者近视度数、眼轴长度较非糖尿病组患者明显增加,平均脉络膜厚度则降低(P<0.05),而视网膜病变方面2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2 2组脉络膜厚度比较(±s,μm)
表2 2组脉络膜厚度比较(±s,μm)
组别 n 水平切面 垂直切面糖尿病组100 224.02±42.72 223.17±45.29非糖尿病组 127 291.45±26.91 297.69±27.28 t值3.012 2.981 P值0.000 0.001
表3 2组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和脉络膜厚度异常临床特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具有高致盲率的糖尿病常见临床并发症,病理机制与患者微血管的病变密切相关。研究认为,糖尿病所致视网膜病变是由于患者在发病早期由于其自主调节功能丧失,引发视网膜循环障碍,致使部分缺乏毛细血管灌注的视网膜缺氧,进而形成病变,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3-4]。我国糖尿病患者根据患病时间长短,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10%~90%,致盲率约25%[5]。目前,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工作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大多数研究较为公认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差、收缩压较高、伴糖尿病肾病、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等,而也有少部分研究表明血清脂蛋白水平、餐后高血糖、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Ⅰ型血管紧张素受体基因、血镁浓度、患者腰臀比以及激素水平等也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关[4-6]。脉络膜是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巩膜棕黑板层之间的葡萄膜构成部分,是人体个组织器官中代谢最为旺盛的部分,占眼球90%的血液循环,具有视网膜外层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以及传递热量和调节温度的作用,并参与了黄斑变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等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脉络膜厚的改变对于判断眼底的病变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糖尿病所致青光眼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的另一常见并发症,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等多种原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但发病机制尚不确定。相关研究表明[7-8],老年女性患者为该病的高发人群,其中以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率较高,其次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
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以及脉络膜厚度异常相比非糖尿病人群明显增加;糖尿病患者上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黄斑中心凹水平、垂直切面脉络膜厚度均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变薄(P<0.05);糖尿病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光敏感度下降和视野缺损增加,提示糖尿病对患者视乳头的血供有较大的影响,甚至波及视神经,导致其对眼压升高的敏感性增高,且视野缺损严重。而糖尿病并发脉络厚度异常患者则表现出近视度数、眼轴长度均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加,而脉络膜厚度明显下降的特点,其原因可能由于在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会随着眼轴长度伸长而变薄,而随着近视度数的增长,其眼轴长度在高度伸长的状态下,脉络膜厚度则呈现出病理性变薄的特点。
[1]崔颖,韩云飞,孟倩丽,等.2型糖尿病患者眼内压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0):1 621-1 623.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插1-插36.
[3]李凤春,刘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野变化分析[J].临床荟萃,2012,27(9):780-781.
[4]崔颖,郭海科,韩云飞,等.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2,32(8):736-739.
[5]谷晓宁.民族高校社区2型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 456-3 457.
[6]王小娟,李苏雁,崔建萍,等.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对比敏感度的变化[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8(2):135-137.
[7]王芳,王春芳,闫建林.4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3,31(8):783-787.
[8]邵蕾,王亚星,徐捷,等.北京地区50岁以上人群及糖尿病和青光眼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眼科杂志,2014,50(6):414-420.
(收稿2014-09-18)
R587.1
A
1673-5110(2015)15-0039-02
糖尿病患者在视网膜病变以及脉络膜异常的发病率相比正常人群明显增加,伴糖尿病家族史和冠心病是高危致病因素。而糖尿病并发青光眼多具有视觉敏感度降低、视野缺损较重的特点,并发脉络膜厚度异常的患者则以近视度数、眼轴长度增加以及脉络膜增厚为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