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静 李 伟(通讯作者) 申志扬 王晨雨 郭 琦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郑州 450014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E-Flow技术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诊断价值
高 静 李 伟(通讯作者) 申志扬 王晨雨 郭 琦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郑州 450014
目的 研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E-Flow技术联合应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45例VBI患者作为实验组,30例非缺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E-Flow技术观察2组椎动脉形态变化,记录椎动脉内径、血流参数。结果 实验组椎动脉形态学及血流异常者共68条,异常检出率75.6%,对照组椎动脉形态学及血流异常者共8条,异常检出率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E-Flow技术,比较全面观察椎动脉的解剖形态变化,准确检测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临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和疾病筛查。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动脉粥样硬化;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能量多普勒显像(PDI);E-Flow技术
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组成,穿行在颈椎两侧横突孔的左、右椎动脉,在颅脑内汇合形成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是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疾病造成椎动脉或基底动脉异常改变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变,25%有椎动脉异常改变造成动脉栓塞引起[1],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性眩晕,因其他伴随症状多变,给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及E-Flow技术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和非缺血者的椎动脉情况,探讨椎动脉的形态学、血液动力学异常改变与VBI发病之间的关系。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04—2014-03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45例VBI患者为实验组,男3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3±5.8)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可逆性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猝倒、视物障碍、听力下降等现象,其中高血压、高血脂27例,单纯颈椎病11例,颈椎骨质增生合并高血压7例,对研究对象同时行头颅CT或MRI除外脑肿瘤、出血、梗死。
收集30例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者为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2±5.7)岁。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采用日立二郎神超声诊断仪,选择5MHz线阵探头,该探头同时具有E-Flow技术功能。嘱所检查者仰卧位,充分颈部暴露,从椎动脉起始部位开始逐步扫查,取样框放于血管中心部位,超声探测声束与管腔内血
流方向夹角<60°。分别在二维条件下测量椎动脉内径,观察椎动脉走形,了解管腔内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形态;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及E-Flow技术下进一步探测血流性质、方向及空间分布状态,计算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和阻力指数(RI)。参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超声诊断标准:椎动脉血管内径<2.8mm,PSV<35cm/s,RI>0.72[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搜集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椎动脉形态学比较 观察组90条椎动脉中,显示清楚84条(93.3%),一侧未显示2条(2.2%),部分节段显示不清4条(4.4%)。异常椎动脉共计68条,阳性检出率75.6%,其中有13条走行异常,19条管径均匀狭窄,8条血管闭塞,26条内膜增厚,18条斑块形成。对照组60条椎动脉中,全部可显示清楚,其中一侧椎动脉先天性发育纤细并对侧不同程度扩张3条(5.0%),两侧先天性发育纤细2条(3.3%),椎动脉颈段远离椎静脉,穿入椎骨横突孔异常3条(5.0%),异常椎动脉共计8条,阳性检出率13.3%。2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2.2 2组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缺血组血管内径减小,PSV减低,RI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双侧椎动脉血管内径、血流参数比较(±s)
表1 2组双侧椎动脉血管内径、血流参数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
组别 血管内径 PSV(cm/s)RI左右左右左右观察组 3.42±0.26* 3.35±0.48** 46.65±8.49*48.55±7.18** 0.65±0.06* 0.62±0.07**.60±0.03 0.60±0.05对照组 3.86±0.37 3.62±0.41 52.30±5.47 55.28±6.32 0
研究发现[3-4],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变及其小分支系统动脉的玻璃样变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变化。椎动脉比基底动脉及颅内其他动脉血管管腔内径小,一旦发生病变,很快出现供血不足。陈锦琼等[5]研究发现,椎动脉起始部管腔内径较细,组织学成分中弹力蛋白和平滑肌细胞含量较多,以直角由锁骨上动脉直接发出,在血管分叉处易发生湍流,造成狭窄,因此起始段异常改变是椎动脉病变的好发部位,对椎动脉的研究可以预测、协助诊断椎基底脉供血不足。
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临床进行椎动脉血管检查的主要方法。但作为临床诊断椎动脉血管病变“金标准”的血管造影技术,具有辐射性、创伤性及费用较高的缺点,尚不适合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同时在长期对比研究中发现,一些合并糖尿病、肾衰的患者具有行DSA检查的禁忌证,并且可能出现神经学及其他疾病方面的并发症[6]。因此迫切需要寻求一种相对无创、安全、可信度高、费用相比低廉的一种检查方法,以用于临床的诊断和疾病筛查。
本文观察组90条椎动脉血管中68条血管有形态学或血流参数变化,阳性率占75.6%。二维的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椎间段血管走形迂曲呈“V”型、“S”型或“M”字型,局部受压管腔内径变窄,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者,管壁回声增强、内中膜增厚,血管内膜表面毛糙。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走形迂曲及受压段椎动脉管腔内血流呈“五彩”镶嵌样改变,血流束变细、变窄;频谱多普勒显示:收缩期峰值流速增高、阻力指数(RI)升高。
观察组有6条椎动脉未见清晰显示,原因可能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缺如,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因素造成。椎动脉闭塞的主要表现:呈线状平行排列的管壁增厚,血管腔内可见强回声及(或)低回声斑块充填,血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缺损;如果从椎动脉起始部位就开始出现血流信号充盈缺损现象,则诊断更加明确[7]。部分性椎动脉狭窄可通过观察:狭窄处血流速度加快、远端收缩期血流加速时间延长,从而与椎动脉闭塞鉴别。一些广泛的重度椎动脉狭窄二维声像图与闭塞极为相似,但其椎动脉与静脉之间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有不规则、变细的血流,以及频谱多普勒出现湍流现象,这些改变可与闭塞进行鉴别。如果椎动脉管腔内径纤细<2mm,血管内中膜无明增厚、表面光滑,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满意,频谱多普勒显示:频谱正常,多提示椎动脉先天发育不良。
增强型血流成像技术(E-Flow)是在能量多普勒显像技术(PDI)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新型血流显像技术,可清晰显示椎间段血管走形、观察血管腔内中膜有无增厚、管腔内有无斑块及血栓形成。弥补血流显像技术(CDFI)不能显示低速血流及能量多普勒(PDI)彩色血流外溢的缺点,同时具有相对高的帧率和分辨率,对不同组织结构中过强或过低信号分别予以适当抑制或增强,从而更加清晰地显示病变血管的部位、范围、血管内膜及管腔内血流变化情况[8]。尤其对于一些颈部软组织及皮下脂肪较厚、椎动脉椎间段扭曲、椎间隙狭窄的患者,采用E-Flow技术检查能获得较满意的图像结果,对不全闭塞及椎间段扭曲中的低弱信号仍可显示。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E-Flow技术联合应用对椎动脉的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方法,较清晰观察到颅外段的各段椎动脉(其中包括起始于锁骨上动脉部位、颈段、椎骨段及枕后段)的形态学变化,描记血流动力学的异常信息,计算狭窄比率,估测椎动脉狭窄程度,对VBI的临床诊断、相应治疗方案的确定、治疗效果的评价以及后期随访观察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李建章.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脑血流[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10,13(21):1-3.
[2]熊建群,徐恩,李应华,等.缺血性脑疾病患者颈内动脉、椎动脉颅远段超声检查方法学探讨[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2):81-83.
[3]Evelyn Teasdale,Peter Zampakis,Celestine Santosh,et al.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Application in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J].Ann Indian Academy Neurol,2011,14(1):35-41.
[4]王伟,沈婷婷,张晓玲,等.颅外段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6,15(3):243-244.
[5]陈锦琼,刘青萍,陈俊抛,等.后循环梗死与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8):6-9.
[6]Bendszus M,Koltzenburg M,Burger R,et al.Silent embolism in diagnosis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neuro-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apropective study[J].Lancet,1999,34(5):1 594-1 597.
[7]Saito K,kimura K.Vert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duplex colorcoded ultrasonography[J].Stroke,2004,35(5):1 068-1 072.
[8]朱武,杨秀华,王秀云,等.E-Flow成像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指端微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评价[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8,17(6):504-507.
(收稿2014-08-14 修回2015-02-14)
R445.1
B
1673-5110(2015)08-0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