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报道的三个维度

2015-12-21 09:34文/赵
中国记者 2015年6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发展

□ 文/赵 超

(作者是新华社国内部经济采访室首席记者)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一年间,经济发展新常态上升为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和阐释。一年间,新常态成为高频热词,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专家学者竞相解读,各类媒体持续报道。

新常态之新,在于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在于相对稳定。可以预见的是,新常态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经济新闻报道的核心关键词和主要着力点。持续做好经济发展新常态报道,应当从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三个维度加以实践与思考。

正确认识新常态,注重报道思想性和前瞻性

何谓新常态?追本溯源可以看到,早在2009年5月,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用新常态一词,描述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国家缓慢而痛苦的经济恢复过程,断言发达国家难以再回到从前。

西方观察家用这一名词,表达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叹息;中国提出新常态,其含义已经中国化,传递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抉择。同样的词语,不同的语境,那一边是“危机求助”,这一边则是“信心满怀”。

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首次向全世界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9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趋势性变化,提出做好经济工作的8个更加注重,提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但是,尽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新常态进行了持续而大量的报道,但是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公众和广大受众虽然对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有了大致了解,但对新常态总体上的认识依然表面、粗浅甚至是模糊的,存在许多误区。

这种误区主要体现在“三化”上。一是泛化,把新常态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什么都冠之以新常态,一些偶然、短暂、单一的新变化、新问题也被当作新常态。二是标签化,个别领导干部把新常态当作口头禅,甚至成了为官不为的挡箭牌,工作上有了失误时,不负责任、不敢担当,用新常态一挡了之。三是庸俗化,把反“四风”、惩治腐败带来的政治生态上的变化也归结为新常态,还有的干脆把新常态娱乐化。同时,新常态还与外界提出的所谓新平庸、崩盘论等唱衰概念纠缠不清,带来一些脱离实际、夸大事实的论调,误导受众。

正确认识是有效行动的前提,是奋发有为的力量。新常态报道中要把解疑释惑当作首要任务,用思想性体现思辨力,用前瞻性体现判断力,厘清概念,回应关切,回击质疑。在实际操作中,新华社注意抓住重要时间节点,瞄准目标,集中火力,围绕正确认识新常态这一议题展开攻势,占领舆论制高点。

一是抓重要会议。从2014年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当天开始,连续播发四篇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文章,针对会议召开前海外对中国经济走向做出的主观分析判断,从把握大逻辑、认知新常态、抓住新机遇、激发新动力等方面,第一时间对新常态做出客观、理性、权威的解读和阐释,提出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对新常态的认识理解深化了,才有可能主动适应新常态,进而有效引领新常态,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预期目标。稿件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客观,有力回击了种种不实猜测和错误言论。

二是抓数据发布。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发布前,海内外都会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经济增速,此时新常态等于经济下滑的论调往往会占据上风,正是引导公众正确理性看待新常态的“黄金时间”。2014年10月,三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后,新华社分别以新常态中有新亮点、新常态需要新心态、新常态需要新思维为题,连发三篇“新华时评”,三评新常态。今年4月,又以理性看待7%经济增速、守住中国经济基本盘、加速放大经济新常态中新亮点、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为题,四评一季度数据。这些稿件在细微处立意,用事实说话,表达新颖,语言犀利,贴近性、说服力都很强,思想性与前瞻性兼具。

三是抓预热时间。重大活动的预热报道最能体现媒体的独到眼光和视角。今年2月底,正当人们瞩目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推出三篇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述评,题目分别是新理念引领发展迈向新境界、新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和新作为创造经济发展新未来。舆论认为,三篇文章内容血肉丰满,结构布局明快,使新常态的概念更加鲜明立体。网民则认为,三篇文章宏观表述与微观呈现并举,使读者对新常态的内涵有了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对新常态的轮廓渐渐清晰,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伴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从高层到学界,对新常态的认识不断深化,百姓对新常态的体会和感受也逐步加深,媒体也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新常态,而要与时俱进,满足受众日益增加的认知需求,使新常态报道上升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准确把握新常态,打造报道公信力和支撑力

在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下,新常态报道不同于一般经济报道,既要着眼于中央经济工作大局,又要守住底线,既要回应关切,又要因势利导,把握好“度”至关重要。

在报道实践上,个别媒体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种表现为唱衰论调,抓住某些无关紧要的经济数据不放,肆意扩大、引申,得出不符合实际的错误结论;或是把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歪曲事实,大肆炒作,甚至引发不安定因素。另一种表现为缺乏问题导向,缺少辩证思维,把经济数据和经济现象割裂开来,用数据来说明数据,报道显得空洞无物、干瘪乏味,也缺少可信性和说服力。

避免这两个极端,应当在新常态报道中注意把握好几个关系。

一是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讲清发展是硬道理,稳住速度才能确保经济平稳运行,而调整结构能够夯实稳增长的基础,经济增速适当回调有利于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但经济一旦失速将使企业失去转型升级必需的经济实力,“稳”与“进”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必须走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木,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二是利与弊的关系。讲清新常态下既要看到经济发展新动力,又到看到新问题、新矛盾带来的潜在风险,克服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两种倾向。宏观政策上,既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要更加注重预调微调和定向调控,用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增加有效投资上,既要补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又要防止滥下猛药增加无效供给;产业结构调整上,既要化解过剩产能,又要占领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高地,积极壮大服务业。

三是变与不变的关系。讲清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改变的是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避免认识上的绝对化。讲变化,要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呈现一系列趋势性变化,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更新。讲不变,要分析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现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不着急、不慌乱、不失措,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和坚强定力。

四是忧患意识和坚定信心的关系。讲清既要客观分析经济发展形势,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又要抓住实质,结合实际,树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要引导社会各界主动作为,发挥优势,把宝贵的战略机遇变成现实的发展成果,以饱满充沛的热情、壮士断腕的决心、持之以恒的毅力,一心一意谋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新常态中创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辉煌。

新华社今年4月组织实施的“首季经济观察”系列报道,是新常态报道中在度的把握上实现有机平衡的成功案例。报道于4月1日推出,持续近30天,发稿30余条。报道以4月15日一季度经济数据发布为分割点,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阶段,根据记者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分析和调查,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经济生活热点难点,有的放矢,突出问题导向,从微观层面入手,从宏观层面观察,聚焦融资难融资贵环境下的银行业、站在风口上的中国股市、政策春风下的楼市、依然身处严冬的制造业、正在收紧的国家“钱袋子”等,摆明现实情况,找准实际病灶,分析解决路径,提振市场信心。后一阶段,结合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总结新成就、新变化、新亮点,展望新措施、新作为、新趋势,聚焦改革、创新创业、服务业、就业等,激发新常态下的新状态。两个阶段报道,前后呼应,点面结合,有张有弛,有理有据,做到了洞悉深刻、观点平衡,理性而不失信心。

有效引领新常态,提升报道影响力和推进力

新常态是海内外舆论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新常态时,西方主流媒体迅速反应,第一时间以醒目标题对这一新概念进行报道和分析。反观国内,很少有媒体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概念。

在新常态报道中让外媒抢得先机,会导致错误解读、非理性观点先声夺人。路透社等海外媒体第一次报道中国经济新常态时,都强调中国政府在经济下行压力中会出台强刺激政策,忽视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有的外媒更是借题发挥,预言中国经济将会硬着陆。因此,国内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只有在第一时间发声,打破乱音和杂音,才能把握主动权,抢占制高点,有效引领新常态。

首先,要提高新闻敏感性,锤炼“大海捞针”的本领。一方面,要全方位学习领会各项大政方针,站在实现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从全局上看清、看透中国经济的大趋势、大逻辑。另一方面,要从领导人的考察、调研、讲话中敏锐捕捉有效信息,从中梳理引领中国经济的脉络,也要更多地将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放入世界经济体系内进行观察。

其次,要提高新闻写作技巧,掌握国际表达方式。生硬干瘪,自说自话,善于讲大道理是一些媒体经济报道的通病。从近年来新闻写作发展演变的趋势看,经济报道越来越强调通俗性、故事性、趣味性。媒体受众的主体毕竟是普通百姓,从新华社播发的新常态报道看,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有故事有细节的稿件往往受到受众和媒体用户欢迎,内容较为宏观、专业性较强的稿件则相反。

2014年8月,新华社播发的长篇稿件《引领中国经济巨轮扬帆远航——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述评》,较好地体现出新闻敏感、大局意识、国际视野的有效结合和统一,通过影响力和推进力的提升,有效引领了新常态。

稿件详细记述了面对全球经济疲弱、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骤增等复杂多变的环境,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外大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大局,以沉着的战略定力、坚定的发展理念和高超的驾驭能力,有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稿件播发后,迅速纠正了海外媒体的唱空之音。香港《星岛日报》指出,正值各方对此喋喋不休各抒己见时,官媒引述习近平的话“一锤定音”,“坚持稳中有进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篇述评为目标纷乱的经济数据,如拨开云雾般透释出多层讯号。香港《信报》则指出,在新华社的长文中,多次引述习近平在经济会议时所作的讲话,成为经济工作的指导。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中国政府最近推行的政策,可能会抵消对影子银行所采取的严格监管所产生的冲击,因此中国经济下半年预计能维持相应的增长速度。

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看,新常态还会持续较长时间,新常态报道依然处于“进行时”。立足三个维度,把握大方向,明晰大逻辑,合理引导预期,新常态报道就会一步步走向深入,继续承担中国经济发展记录者的光荣使命。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