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方言撮口韵研究

2015-12-20 06:48顾海洋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海安韵母声母

顾海洋

(南京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一、引言

海安方言属江淮方言通泰片,在南通最西部,与泰州接壤,有6个声调,入声分阴阳,有吴语底层,撮口韵较丰富。由于撮口韵发达,海安方言韵母总数比周边方言都多(根据笔者2012-2013年在通泰地区海安、如皋、兴化、泰州等6个方言点进行的田野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出各点字表及音系:海安韵母54、南通韵母53、泰兴韵母52、兴化韵母52、如皋韵母48、泰州韵母48)。这些韵类所辖字数较少,有的只有一到两个,根据语音互补条件,可以将它们与合口韵归为一类。但是考虑到它们成系统地分别在阴、阳、入声韵里出现,我们将其理解成一种音变萌芽的体现,是语音演变由不充分向充分过渡的前期阶段,故而将它们独立成一类。

二、腭化是撮口韵产生的重要原因

受前高元音的影响,中古汉语舌根、舌尖音逐渐舌面化,具体表现为见精组的腭化演变。周骥(2007)指出,精组ts-发音部位在舌尖位置,介音-i-、-y-是舌面元音,为使发音和谐,舌尖声母ts-的发音部位被同化靠后,变成舌面音。[1]可见,撮口韵是相对后起的类别,所以,在几点方言语音对比中由它引起的差异最为显著。下面列举海安方言撮口韵母及例字,并列出它们在6点方言里的读音。

表1 海安方言撮口韵例字

仔细对比各点数据,我们发现海安音与南通音韵母仅相差一个,且在“闩、赚”这两个字上差异尤为突出。南通音中觔只与u觔形成对应,“闩”中古音为合口,后演变为开口,韵母单元音化使其无法撮口呼化。

表2 六地撮口韵母字读音

从音理来讲,开口韵的精组字是无法发展出撮口韵的,南通音之所以没有y觔,是因为“闩”从合口归入为开口,失去了撮口化的条件。有推测认为,有些中古精见组合口三四等字在某些方言里保留原来的舌尖或舌根音是因为:在发生腭化之前,这些字已经由合口转向了开口,因此免受腭化的推平。“精见组声母的部分合口三四等字没有演变成t准、t准、准也是介音丢失的结果,在精组和见组声母发生腭化以前,这些字的-i-介音可能已经丢失,由细音变成洪音了······部分没有腭化成t准、t准、准的见组合口三四等字在《中原音韵》中已经演变成洪音,与中古一二等字归在相同的小韵里。如:东钟韵:①工功攻公蚣[见东合一]弓躬[见东合三]······请看‘齐微’韵的三个小韵:①罪[从贿合一]醉[精至合三]最[精泰合一]②翠[清至合三]脆[清祭合三]醉、翠、脆等合口三等字在《中原音韵》分别与一等字归在相同的小韵里,说明它们在当时已经失去-i-介音,变成洪音了。”[2]但这种情况并不是真正分尖团,因为舌尖或舌根音声母不能与齐齿、撮口介音相配,在没有丢失齐齿、撮口介音的音节里,它还是顺从了腭化推平规律,由舌尖或舌后声母变成了舌面音即“腭化”了。像南通方言的这种类型,我们可以用上述论点进行解释,南通方言不分尖团,而腭化音少,是因为有部分字在腭化前已经并入开口韵阵营,它腭化的条件消失了。

只要没有与开口韵合流,那么,合口韵与舌尖音相配的字极有可能演变成撮口韵。首先,腭化软化了声母的摩擦;其次,音节结构的平衡力作为“push chain”将“类推”到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字。在兴化、如皋、泰兴等地方言中,虽然舌尖音与合口韵相拼成系统地出现,如皋话“帅、吹、床、孙”等声母皆为舌尖音,介音是合口-u-,比海安音少了六个撮口韵,但已在小部分字上出现动摇,甚至已经出现了与某一合口韵相对的撮口韵。

参考吴凤山(2006),列举部分同音字汇如下[3]:

以上是如皋音系中出现的唯一一组因声母拼合条件变化产生的撮口韵类,尽管没有成系统的演变,但它代表了合口向撮口有条件转变的趋势。根据2011年整理的兴化语音数据库资料,比较老年男性、青年男性发音人的发音情况,我们发现其在y覸上面出现差异,如“刷”,青男读为揶y覸[4](P104-129),老男读为 揶y覸[4](P104-129)。“刷”在《切韵》中属山摄生母,是章组字,中古知、庄、章几组字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合流,并入ts-组,此种例子的出现表明,舌尖音又一次地向腭音发展。

这种情况在调查的各点中均有出现,只是并不均衡。王士元先生的“词汇扩散”理论认为语音是渐变,而词汇是突变的。王先生认为,语言的历时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观察一种语言现象的历时演变对任何一代人来说都存在一定困难;但语言的共时演变却可以通过语言变异观察得到,共时存在的两种或多种变体体现了语言内部的变化与竞争。词汇扩散很多时候都是以变体形式存在的,某些字、词同时有几种读法,这些读法在竞争中有时新的取代旧的,过程有快有慢,所以从词汇扩散的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未变、变化中、已变三个阶段。[4]他使用了一个变异图形形象地展示了在时间轴上的不同阶段。

某些词的变化会引起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的词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语音系统的重新调整、增删。

三、撮口韵字的来源

(一)知庄章声母合流带来韵母撮口化。海安方言中舌面音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古知庄章组声母演变而来的,知庄章组声母的演变在各地方言中呈现多种类型,相对复杂。海安方言按韵摄和开合分化成两类:ts-组与t揶-组。知庄章三组开、合口韵都有一些字归入t揶-组,其余字全部读ts-组与精组细音字相混。

泰州、如皋、兴化的知庄章声母今读合流读ts-组声母。泰兴、南通、海安知庄章声母今读二分规律如下:知二庄开口效摄、宕江摄读t揶-组声母,合口假、蟹、止、山、臻等摄读t揶-组声母;知三章开口都读ts-,合口蟹、止、臻摄读t揶-组声母。泰兴、南通与海安大体相同,区别在于泰兴知三章合口遇、蟹、止、山、臻、通摄读ts-组声母;南通知三章合口山摄读t揶-组声母。

考察与江淮方言遥相呼应的湘语,长沙话的知庄章组声母演变与古湘语(娄底、双峰等)不同,却更类似于海安方言知庄章组的演变情况。

长沙话知章组属于t-类的一种,韵母带-y-介音,举例:

彭建国(2009)对此种语音现象作出解释:撮口呼在长沙话音系中与合口呼呈互补状态,撮口呼只与舌齿音相拼,合口呼与唇音、舌根音、零声母相拼。撮口呼的出现由于音系结构的限制,即uan在舌齿音后演变为yan。[5]这种音节结构与海安音完全一致,作者的解释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桑宇红(2008)指出:声韵相配关系由于韵母的等及开合不同而产生差异。一般来说,一、二、四等相对稳定;三等知章组由于前高元音-i-介音影响,为使发音和谐,或脱落介音或声母腭化。[6]腭音化在拉丁语族、斯拉夫语族、汉语、日语的发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语言在生理发音机制上追求和谐的表现。海安方言撮口韵丰富可以推测是由声母腭化引起,周边方言撮口韵日渐增多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二)“支微入鱼”的影响。另外,海安方言“支微入鱼”亦带来了为数不少的撮口韵字。“支微入鱼”指止摄合口三等支微韵入“鱼”韵,这种现象在唐五代西北方音已有记载。有些方言入“鱼”的韵类还包括蟹摄合口一三四等,比如江淮官话通泰片。海安方言的“支微入鱼”,是蟹摄合口一三等与止摄合口三等一同入“鱼”。

参考顾黔(2001),列举海安方言“支微入鱼”代表字如下:

嘴 堆 醉 对 推 崔 催 腿 退 脆 尿 虽 岁税 碎 隧 雷 喂 虑 滤 穗 荽 罪 随[7](P179)

表3 海安方言“支微入鱼”所辖韵摄:

表4 苏州方言“支微入鱼”所辖韵摄:

如表所示,海安方言鱼、虞不分,且“支微入鱼”韵类比苏州方言多了蟹摄合口一三等,已不止于止摄合口字了。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各方言资料,我们不难发现,蟹摄合口“入鱼”是在止摄“入鱼”后发生的,这也直接导致了当地撮口韵的增加。这种“入鱼”范围扩大的现象并非孤证,我们在闻喜话等山西方言里也发现同样的现象。为什么这些方言蟹摄会跟随止摄一同“入鱼”呢?腭化的推平作用是否可以用来解释蟹摄“入鱼”,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1]周骥.浅论汉语古精见组字的腭化现象[J].安徽文学.2007(5).

[2]田恒金.精见两组声母腭化规律例外现象及其成因[J].湖北教育学报.2005(4).

[3]吴凤山.如皋方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4][美]王士元.语言的发生和演变[A].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语言学论丛》第11 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5]彭建国.湘语知庄章声母的读音类型与历史演变[J].语言科学.2009(4).

[6]桑宇红.知庄章组声母在现代南方方言的读音类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3).

[7]顾黔.通泰方言音韵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海安韵母声母
声母韵母
Child Vaccines and Autism
福建省海安橡胶有限公司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声母顺口溜
声母歌
单韵母扛声调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海安:联手开展“双随机”执法
海安推进电镀企业治污限期两个月完成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