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柏睿 (西安翻译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105)
YAN Bo-r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Fanyi University, Xi'an 710105, China)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陕西省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002 年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中“一线两带”发展战略;关中先进制造业、陕北能源化工、渭北绿色果品、陕南绿色茶叶四大基地发展战略以及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式发展、陕南突破式发展等一系列促进各地竞相发展的战略和规划。
而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物流服务已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因素。陕西虽然拥有丰富的物流资源,却呈现出分散、弱小、管理水平低、结构性过剩的特点,物流需求企业并不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获得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大力发展物流一体化,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共同仓储和配送,将企业物流系统社会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极大促进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优化,提高整体物流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区域物流一体化,是突破经济发展瓶颈、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支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手段。
作为一个内陆省份,陕西虽然缺少“沿海”的天然地理优势,但也有着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陕西地处中国内陆的中心地带,毗邻甘、宁、蒙、晋、豫、鄂、渝、川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仅是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更是联结东西、沟通南北的关键结合部,因此,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陕西全省面积20.58 万平方公里,呈现东西窄、南北长的显著特点,地形复杂多样。陕北主要为黄土高原,煤、油、气等自然能源十分丰富(已探明储量分别为1 663 亿吨、11 亿吨、5 858 多亿立方米),正在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支撑点;关中平原地区,科技和教育实力雄厚,省会西安不仅是我国中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也是教育、科研的集中地以及中外驰名的旅游城市;陕南为秦岭和巴山地区,矿藏和动植物资源丰富,目前,仅探明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就居全国第一位。
陕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增殖服务少,附加价值低,长期以来没能很好地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关中地区虽然具备强大的科研与开发实力,但科技资源与自然资源没有实现有效衔接,科技成果应用能力薄弱。形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没有解决好流通不畅的问题,包括资源的流通与信息的沟通。所以要有效发掘资源的潜力,必须加强物流能力,从更大的范围内优化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条。
近年来,陕西省对物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先后制定了相关物流发展规划与政策,如《“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等都提出要加快物流业的发展,把陕西建成我国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物流集散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物流保障。
陕西省会西安的物流业起步较早,已形成了“1-8-10”(即1 个物流园区、8 个物流中心、10 个配送中心) 的物流发展架构。全省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等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构成了陕西发展现代物流的立体交通条件。“十五”期末全省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比“十五”初期增长了36.3%、51.6%、52.6%和88%。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周边中心城市的省际高速公路网络以及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依托的省内干线公路网络正在形成。陕西省也是国家重要的铁路节点,省会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衔接陇海、西康、包西、西南、侯西等5 条干线铁路,目前,“两纵三横三枢纽”的铁路网格局基本形成。陕西还拥有一个国际型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及四个地方级机场(安康、榆林、延安、汉中)。2011 年,全省航线里程达到898 628 公里;航线条数373 条,国际航线44 条,港澳航线8 条,运输网密度4.367 公里/平方公里,货物周转量116 百万吨公里。陕西省的物流企业发展也很快,到“十五”期末,物流企业已经达到5 571 家,比“十五”初期增加了102%。国内大型物流公司,如中储、中集、中外运等在陕西都有设点,国际物流企业也逐渐进驻陕西,如淡马锡、迅通集团、马士基等。总的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过近30 年的发展,在物流基础设施装备、物流通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陕西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之势。2013 年陕西GDP 总量16 045.21 亿元,居全国16 位,比上年增长11%。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种物资、服务、信息的流量不断增长,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相比较经济的飞速发展,陕西省物流业的发展仍显不足。
目前,仅从陕西物流业自身发展来分析,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备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而且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但是仍出现了“制约”现象。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陕西省物流业的发展仍具有“散、小、弱、差”的特征。现在陕西各地区的物流发展仍是各自规划,物流资源没有实现有效整合,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大多是分散的、独立运作的,缺乏系统化规划与建设,信息化服务水平较差,服务功能单一,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严重,因而物流基础设施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要使物流存量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构建物流网络,实现系统化、集成化、一体化协调运作将是一个重要举措,这也将是陕西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质的提升。
陕西省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也是物流发展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但是由于观念、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水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而缺少一体化的物流体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制约陕西省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因素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反映的是目标区域经济的整体活跃程度,主要可通过区域GDP、区域人均GDP 等指标来得以反映。经济活动是所有物流活动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构成所有物流活动的主体内容。区域整体经济活跃程度直接影响着该区域内物流活动的规模与频率,同样是对区域物流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
从图1 可看出,陕西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中部以及东部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014 年年初,中国经济研究院得出的《2013 年31 省份GDP 含金量排名》显示,2013 年,中国大陆31 个省份GDP 含金量排名中陕西排第27 位。
与此同时,陕西省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不平衡。近5 年各区域占陕西省GDP 的百分比均值,如图2 所示。
图1 陕西省GDP 与湖南省、上海GDP 比较
图2 三大区域占陕西GDP 百分比
一个区域的产业可分为四大类型: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所有产业中处于主要支配地位,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演化的产业。
从近5 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各省三大产业占GDP 比重均值可以看出,经济越发达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陕西省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水平,远低于发达地区如图3 至图6 所示。目前陕西省八大支柱产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能源化工工业,装备制造工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冶金工业。
图3 陕西省产业比重图
图4 湖南省产业比重图
图5 上海市产业比重图
图6 全国产业比重图
物流基础设施是整个物流活动得以顺利实现的通道,它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物流活动组织的效率、成本与质量。取物流线路里程及密度(表1) 为例可以看出,陕西省道路密度比全国水平略高,但相对发达地区仍较低。
表1 物流线路里程及密度
此外,陕西省在一些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区域协调性和统一规划。比如,区域内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达,但区域交通发展很不均衡。区域内的交通网呈现出以西安为中心的放射型结构特点,以西安为中心,宝鸡、汉中等主要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比较发达,但是其他城市则相对比较落后。
在进行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决策中,对于拥有显性或潜在自然资源要素禀赋优势的区域,应更多地思考如何为这些潜在优势的挖掘和发挥提供支撑性或服务性的作用。陕西省矿产资源分布区域特色明显。陕北和渭北以优质煤、石油、天然气、水泥灰岩、粘土类及盐类矿产为主;关中以金、钼、建材矿产和地下热水、矿泉水为主;陕南秦岭巴山地区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及各类非金属矿产为主。
陕西省地区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基本的物流设备标准没有统一和规范。如仓库货架、卡车、托盘、集装箱等基本物流设备的标准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同时物流包装与物流设备之间的标准也不统一。二是物流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以及缺乏区域内的统一协调和沟通,致使物流信息系统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标准不一,难以实现物流信息的有效沟通和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由于缺乏沟通和协调,多年来许多部门和单位各自建设的信息数据库都逐渐形成了信息孤岛,不仅没有发挥出信息化的优势,还造成标准混乱的现象。
陕西省区域虽然交通基础设施门类齐全,但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区域内港口、高速、铁路和机场的衔接不畅,公路运输场站数量少、功能比较单一,交通管理政令不统一、口径不一致,交通基础设施在行政区划之间存在无序竞争等,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对建立综合运输体系造成很大障碍。
陕南、关中、陕北三地区各自有自己的经济特点,政府在考虑自身利益和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各自的物流发展政策,没有把区域利益放在首位,而只是把其他各方和整个区域的利益作为能否实现自己利益的影响因素,这样区域物流的整体规划和物流政策的制定便没有沟通和协调的基础。陕西省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物流企业体制与市场经济机制不匹配,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地区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长期盛行,而且与物流业相关的某些垄断行业的改革滞后,政企不分,行政性垄断经营依然严重,妨碍了区域统一公平物流市场环境的建立,对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体制性障碍。
要实现“陕南—关中—陕北”区域物流一体化,必须依托其特殊区位优势,从陕西地理形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物流发展水平出发,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区域物流网络,有选择性的打造陕西区域物流网络节点,进一步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与完善,构建畅通的物流通道。可以从打造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政策平台上入手。
3.1.1 加强区域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制定陕西省交通系统整体规划
通过加强区域交通设施一体化,有利于推进陕西省地区运输管理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陕西省地区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从而达到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的目的。
通过交通系统的整体规划,为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迅速、便利、安全、经济的交通网络和运输体系,促进陕西省经济和物流一体化的实现。把陕西省的航空港、海港、信息港三者与区域及城际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有机连接起来,通过高速铁路建设和现有线路的提速,形成客货分离、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网;建成由高速公路和国道干线组成的发达公路网络;建设国际枢纽机场。
3.1.2 加强陕西省区域物流资源整合
陕西省区域发展涉及到西安、宝鸡、榆林等10 市及杨凌区,每个市都有自己的物流发展规划,都建了不少物流设施,这些物流设施,不但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不高、重复建设浪费惊人,而且造成了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因此,加强区域物流资源整合和共享,消除重复建设和浪费,已迫在眉睫。要从区域内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搞好区域物流据点的整合,逐渐实现区域和区域之间、线路和节点之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配置和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断优化公路、铁路、仓储等物流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要抓住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的机遇,促进陕西省物流一体化。三大区域要通力合作,加强整体规划,促进交通和物流线路的进一步畅通;要统筹考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规划、物流技术等;鼓励物流企业之间、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联合,促进陕西省物流业的大发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1.3 要加强陕西省区域物流标准化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物流硬件标准化建设,重点是通过制定标准规划尺寸来实现整个货运过程中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物流软件标准化建设,要加快通用标准体系的建立,尽快实现标准数据传输格式和标准接口,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连接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公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物流的全程跟踪,实现有效控制。物流标准化的建设与统一,必将有助于提高陕西省物流作业效率,增强与国际接轨的能力。
按照《陕西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展物流标准化工作。关中地区围绕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空港产业园和宝鸡陈仓三大物流园区;陕北地区围绕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园区和延安、绥德、靖边、神木、横山物流中心;陕南地区围绕汉中、安康、商洛绿色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加快制定物流标准,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物流标准体系。加强部门、行业、企业、标准技术组织间物流标准化工作的协调配合和信息交流,共同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到2020 年,建成以“物流技术、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物流服务”为基础支撑,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体系。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发展区域物流一体化的核心和关键。物流信息平台就是通过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和集成,为生产、销售及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物流信息,满足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物流共享信息,支撑政府部门间行政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机制的建立和运作。建设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将陕西省地区的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和产业基地的信息平台进行对接,最大程度上实现陕西省区域物流标准的对接和信息共享,从而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
纵观陕西省各市,虽然有不少企业建立了物流信息系统,许多市还建立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但由于大部分物流企业都是由传统的货代、船代、仓储和运输企业演变而来的,物流信息化水平相当低,以及缺乏统一协调沟通,致使物流信息系统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标准不一,难以实现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和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
构建区域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可以把供应链上的各家单位,包括政府职能部门、海关、检验检疫局、税务、银行、工商企业、物流企业等单位连接起来,为物流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接入服务。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只需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接口,即可实现物流链上所有环节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这不但整合了信息资源,实现了信息共享;而且通过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企业可以发布、查询和接收物流运作信息。此外,构建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还能够在整体上推进区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具体实施,一方面从完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入手,着力建设企业集群间共用信息平台;另一方面,应借助依托各种现有的基础信息网络,如电信、铁通、网通、移动、联通等,加快建设区域公用物流信息平台。
3.3.1 加强区域物流规划
区域物流规划是解决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陕西省地区产业雷同、资源结构交叉重叠、缺乏区域协调,急需系统的、统一的区域物流规划,以便明确各地的发展战略,从无序发展转向高层次、导向性、有序发展的轨道。通过综合协调规划,建立和形成协作机制,全面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推进陕西省区域物流的一体化进程。在进行区域物流规划时,应根据陕西省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着重解决区域间的物流规模布局和发展顺序,提供融资、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查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在区域范围内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要限制三地各自盲目、重复新建市场的行为,创造条件按产业一体化的要求整合现有物流市场,优化物流市场布局。
3.3.2 要建立制度化的物流协调机制
物流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其发展不仅涉及铁路、公路、水路和空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也涉及口岸监管、商务、土地、税务和信息等其他相关部门。但各区域、各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严重,缺少有效沟通与协调,内耗、低效的现象较为普遍,跨地区的物流服务往往受到区域性局部利益的影响而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区域物流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建立推进区域物流一体化的统一协调机制。可由各市政府的各个物流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牵头组成物流产业地区发展协调小组,就协同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整合区域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产业链条,合作建设区域内大型物流基础设施,消灭地方保护主义等重大课题进行全面的交流、磋商、协调与沟通,实现产业对接、交通对接和规则对接。通过协调机制,消除贸易壁垒和商品流通的地区障碍,共同打造区域物流一体化格局,建立功能完善、覆盖面广的区域物流网络。
3.3.3 健全物流市场准入体系
健全的物流市场准入体系可以促进物流市场的公平公正和物流资源的有效合理流动,进而提高物流效率。在市场层面上,支持陕西省三大区域物流企业以同等待遇进入对方物流服务领域,并制定给予区域内企业同等待遇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在基础产业方面,进一步优化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如关中的主导产业可以向陕南、陕北两地转移,自身从事高端产业,从而使物流资源和产业结构匹配;在企业层面上,企业间建立物流企业诚信协调机制,以实现物流企业诚信守法等级评估的相互认可,为物流企业间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合作奠定基础;在人才层面,加强对物流人才的联合开发与培养,促进物流人才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
通过“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政策平台”的建设,推动“陕南—关中—陕北”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实施,进一步降低陕西地区物流成本、增强其物流竞争力,从而为陕西经济的发展提供较大的推动力,提升区域整体综合竞争力。
[1] 踪程,何继新. 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模式的建构策略探讨[J]. 商业时代,2011(27):41-42.
[2] 董水生. 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研究[C]//“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2013.
[3] 鄢飞,董千里. 陕西区域物流网络构建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3):51-57.
[4] 钱芝网. 长三角经济圈区域物流一体化探析[J]. 生产力研究,2006(10):119-1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