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慧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思维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发散思维是其中的一种。发散思维又叫扩散思维、多向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就是要求学生不要把思维停留在一个点或一条线上,而是要把思维发散开去,扩大思维的范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及其规律,推知事物的本来面目,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灵活、巧妙、敏捷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它打破了传统的单项思维定势,把学生从长期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敏捷、灵活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和条件
培养发散思维,就要引导学生不人云亦云,不跟着别人的思路走,而着眼于求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要从与别人不同的角度或立场来进行思考,当别人说美的时候,想想其中是否隐含着丑的成分;反之,当别人加以否定的时候,想想是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事物若能作一番这样的思考,常常能独具慧眼,标新立异,有所创见。在这样的思考与想象的过程中,思维也就得到了发展。为此,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和条件,引导学生能够反其意而想,把思维从点或线扩展到面上,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把学生从单项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学习语言、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的一种心智活动。发散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
2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进行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目的训练过程是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由雪的自然形态美,引导学生联想到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由雪给人的整体感觉,引导学生联想到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无法生存,象征丑恶。由雪的变化,引导学生联想到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这样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讲《塞翁失马》的故事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之后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联想、分析,从塞翁失马到失而复得、马失而复得到儿子的腿断、儿子断腿到免于被抓去兵役。学生从对这一系列的事情变化经过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有时候好事可以变成坏事,而有时候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其意思为“(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貌,是因为我身在庐山当中的缘故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从而懂得一个道理:认不清事物的本质,原因是自己所處的环境特殊,或受到自己看法、想法的限制。当人与事物处于适当的距离,能够使人对事物的实用转变为审美态度的审美观的形成。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诗的意思是山峦重重,水路弯弯,正愁无路可走,忽然看见了柳树和鲜花,前面又出现了一个村庄。诗句表面上是在写景,其实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要引导学生由一般的景物联想到现实生活,懂得诗句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人陷入困境,似乎没有了出路,忽然绝处逢生,会出现新的契机,教会学生树立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小学语法教学中,对同一个词语进行多种多样的造句练习。如“歌唱”一词,学生可以说:“我们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歌唱。”也可以说:“清晨,小鸟在树林里歌唱。”这是学生由人的歌唱联想到了小鸟婉转的叫声。用同一个词语表达不同的意思,“骄傲”一词,它有褒义和贬义两种感情色彩,“骄傲”的一种意思表示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含有贬义色彩,另一种意思表示自豪,含有贬义色彩。在运用这个词语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具体体会词语的意思。对同一个词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加以表达,在“把字句”和“被字句”,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教学中,虽然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效果就不同,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具体运用,这种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也无意中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 给学生一个进行发散思维的发散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进行发散思维,必须有一个客观事物作为发散点,思维要从这个点开始发散。同样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富含哲理的诗句,怎么从诗句本身找到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思维的发散点,这个发散点就是诗句中的“疑”字和“又”字。一个“疑”字,顿生迷茫;一个“又”字,忽含惊喜。“疑”是一顿,“又”是一扬。“疑”是一合,“又”是一开。学生就能通过这两个字的分析以及联系诗人此时的处境,联想到这是诗人在逆境中的一种希望、一种自我勉励。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程的编排以及课后练习的涉及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知识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课文内容中出示了很多小问题,比如:“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联系你的实际说一说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或者是“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等等,学生就可以由这些问题产生各自独特的想法和看法。产生这些不同的想法和看法,是因为他们思考的角度或立场是不同的,练习题或拓展练习题中也涉及到了很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题。如:你由“颐和园”想到了哪些词?由“英雄”想到了哪些词?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能够说出很多词语,他们由颐和园想到了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想到了北京、故宫、天安门、长城,还想到了名胜古迹、旅游、愉快等等词语;由“英雄”想到了雄伟、高大、威武、黄继光等等词语。在这个过程中,这两个词语就是发散点,他们根据这两个词语进行了发散思维。有些词语乍一看好像没有联系,但是学生是有根据的,是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这种由一个发散点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就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综上所述,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思维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发散思维是其中的一种。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及其规律,推知事物的本来面目,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灵活、巧妙、敏捷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语文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就具有重要意义。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及今后的创造潜力、创造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