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 李陵申:
产业用设备需求潜力很大
李陵申在分析中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现状时指出,2014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全年的景气指数仍处于高位,行业运营情况满意度比较高,内需仍然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李陵申深入分析了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安全和防护用纺织品、结构增强用纺织品、交通工具用纺织品、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及土木用纺织品六大非织造布重点领域的发展状况,并提出要加快高速宽幅非织造技术升级,提高熔喷、纺粘及针刺等多种工艺在线复合成型、多层复合成型技术的产业化,推动重磅、宽幅剑杆织造、经编和多轴向立体编织成型等技术装备的产业化,提高装备的功能集成化、生产自动化及设备配套水平。
对于产业用纺织品专用装备的重点发展方向,李陵申认为分别是新型纳米级熔喷非织造材料加工技术和设备,复合材料编织、成型加工关键技术,多排熔喷高效超细纤维非织造制备技术,差别化小批量纺熔非织造材料加工技术和设备,复杂形状织物三维热模压成型技术以及新一代碳纤维三维机织设备等。
李陵申指出,产业用纺织品专用设备要获得更多关注,需要设备制造商、产业用生产企业和客户之间密切合作,尤其是在新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初始阶段。另外,高新技术装备的自动化和综合性能还需要提升,效率和能耗还需改善,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降低制造成本,从而形成产业用纺织品对传统材料产品市场的突破。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常务副院长、化学纤维研究所博导 王华平:
王华平认为,目前中国制造行业正在经历冬天,在研发、利润、产品差异化及市场引领上都面临问题。
他说,中国这个纺织大国进入了原料结构的重要调整期,化学纤维在纺织原料中的利用比重继续扩大,化纤产品品种质量也不断优化。纤维新材料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引领纺织创新。同时,纤维新材料在加工技术上也要创新,向着高速、高效、短流程、全自动、规模化发展。
创新加工技术对纺织设备提出了要求。王华平指出,纤维生产装备(化纤机械)要发展大容量、精细化、高精度,注重特种纤维、功能性纤维设备及成套工程技术;纤维加工装备(纺纱、织造、针织、非织造机械)要向高速化、自动化、连续化、高产、高质发展;印染和后整理装备(染整机械)要向节水、节能、环保、数字化技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与控制发展。
王华平认为,装备发展的总体方向是实现纺织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立各生产阶段的三化生产线。
在装备技术上,要突破若干高端纺织装备关键技术,提升传统纺机技术水平和可靠性水平,发展纺机差异化、模块化,加快研制产业用和节能减排型纺织机械。在关键零部件上,要提高纺机专用件、配套件和仪器的技术水平,研究纺机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提高其性能和寿命,突破纺机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的瓶颈。另外,还要建立支撑高端纺织装备设计和制造的基础理论体系。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高级工程师 李伯基:
李伯基详述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并提到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而中国机器人应用最大以及使用密度最高的行业是汽车工业。
随着中国工厂自动化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在其他工业行业中也得到快速推广,如电子、橡塑、军工、航空、食品工业、医药设备、金属制品等领域。随着技术进步,工业机器人在军事、精细外科和危险作业领域的应用也将逐步展开,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伯基认为,国产机器人品牌销量占比尚可,但价值量偏低。国产机器人以三轴、四轴的坐标机器人和平面多关节机器人为主,而六轴的多关节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远低于外资品牌的销售。
在应用领域上,搬运机器人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在搬运机器人应用上,国产品牌发展较好,部分产品可与外资品牌抗衡。在焊接机器人应用上,外资品牌仍占据绝对优势,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不到10%。在涂装机器人应用上,国产品牌销量已超过外资品牌。
李伯基指出,在中国制造业中,机器人的应用密度较低。2012年中国制造业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23台,低于世界平均的58台。与韩、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但由于人口结构老龄化、人工成本提升、强大的工业制造基础以及政府支持等因素,国内机器人密度提升空间较大,市场潜力巨大。预测未来机器人行业发展年均增速30%以上,特别是经济型机器人。而在“工业4.0”战略下,机器人及应用工程也势必会成为“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的核心主体。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物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勇: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北自所”)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开发及应用系统、智能物流与仓储系统、企业信息化及应用、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等11项研发,是国内第一家面向制造业企业集团提供完整的信息化指令工艺方案的企业。王勇就纺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面向化纤生产企业,2015年北自所将提供全自动落丝系统、智能包装物流系统和立体物流仓储系统,旨在将人为因素造成的损耗降为零,同时大幅降低劳动力成本。王勇认为,人为因素在生产中急需解决,并以中西餐的制作方式为例,说明了在生产标准不能量化的情况下,人为因素导致的偏差很容易造成质量问题。提出“数字化车间”概念的初衷之一也在于此。用机器来生产机器,便可以逐渐把人为因素剔除出去。
提到现在热门的工业4.0以及两化融合,王勇指出,很多企业的自我改造还处在2.0或者3.0的阶段,达到4.0还需要一段过程。王勇在报告中列出了“两化融合”战略中的八项用户目标以及八项技术,并提供了一张技术和目标对比图,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以及目标,选择合适的技术解决生产和管理中的问题。例如,解放人力主要采用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降低成本主要采用数字技术;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共赢主要采用网络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王勇认为,数字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等,都是智能技术。只有根据需要,恰当地组合应用这些技术,形成解决方案,取得实际效果,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北自所能够通过工业机器人、自动仓储物流系统、智能控制软件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帮助纺织机械企业达到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生产。王勇认为,针对生产需求,开发并应用工业机器人系统,是当前我国制造业的迫切需求。用机器生产机器,是北自所的目标,也是实现“中国制造”不可缺少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