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正在酝酿的缫丝“革命”

2015-12-19 03:37墨影
纺织机械 2015年9期
关键词:缫丝蚕茧丝绸

本刊记者 墨影 文 /摄

重要的不是我们在每一个时代生产出了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在生产。

凌兰芳

对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兰芳的采访约在了上午九点,采访前他还在反复询问企业技改小组最新的试验参数。

这些试验关系到丝绸之路,也关系到整个丝绸行业。

有人问凌兰芳,“中国的缫丝机械处在怎样的状态?”他回答说:“全世界最先进,全纺织最落后。”凌兰芳现在的技改试验就是在带着他的团队想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现在从蚕茧到绸缎,要经过十道工序,我们要减掉几道,而且不附加其他工序。”

丝绸之路的这一技改试验要实现缫丝过程的短流程化,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省工减力型、效率提高型的道路。

他们已经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在做这件事。

丝绸为何难进寻常百姓家?

在纤维内部的竞争中,丝绸一步步败退。

凌兰芳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丝绸在纤维总量占比约为1.8‰,而现在只有1‰。

现在的丝绸离寻常百姓太远。

世界上的丝绸,中国占到了80%,没有人能竞争过我们,可为什么丝绸还是这么贵?丝绸这么贵,为什么蚕农穷、企业苦、行业弱,整个产业链没有一个环节获利赚钱?

凌兰芳认为,原料是其中一大短板。

当前,由于种桑养蚕成本逐年提高,蚕业科技配套不足,投入产出不如其他经济作物,造成东部弃桑严重,西部也在看天吃饭。蚕茧产业化进程滞后,粗放种养、疏于管理,质量责任主体缺失,原料退化严重。全国65万吨蚕茧,能够缫制5A以上等级的原料实在不多。能够缫制国际品牌爱马仕用丝的蚕茧,全国不到5000吨。目前,就优质生丝需要的蚕茧原料来说,我国机械化、精细化程度远不如日本、法国、巴西,连印度近年也已经在蚕茧质量的管理上赶了上来。

“我国缫丝企业现在的工人年均产丝量才只是八十年代日本的80%。原因在哪?就是我们粗放的农业与工业!”凌兰芳形象地说道,“比作烹饪的话,日本的原料已经是干干净净的了,可以直接炒菜,我们的还需要择掉黄色菜叶、清理掉小虫子、再清洗掉泥巴。”

在原料之外,30年没有突破性进展的缫丝机械更是丝绸行业的掣肘。

凌兰芳介绍说,在上世纪后半叶,世界生产缫丝机械的主要是中国和日本。然而,1987~1988年,日本产业陷入空心化,中国借助改革开放的力量,花了两三年便把日本缫丝机械打倒了。“我们消灭了一个对手,同时也失去了一个老师。因为我们很多设备都是在日本的型号上改良的,日本退出后,我们的缫丝机械工作原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听到这里你痛心吗?”凌兰芳问记者。

日本当时的缫丝机械主要是简单机械,“齿轮对齿轮,皮带对皮带”,我们现在依然如此。现在棉、毛、麻、化纤等领域的设备日新月异,都在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迈进,而缫丝机械仍然没有任何办法对纤维进行精细化处理。“现在缫丝的五大关键动作还是由人工技能完成,深受束缚,我们现在最高效的员工,一个人也只能看100绪,低效的只能看70绪,这样的生产效率和其他领域根本没法比!化纤的涡流纺纺纱速度可达每分钟450米,每万锭用工9人,缫丝的自动缫速度每分钟只有150米,每万绪用工为350人。再不创新技改,我们就会困死在低效的陷阱里。”凌兰芳感慨。

缫丝技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关系到丝绸行业的持续发展。

栽一棵智能缫丝的“大树”

如果五年内不能攻克缫丝数字化智能化,丝绸行业的员工流失更快,效率差距也将更大,丝绸翻身便不可能。

缫丝智能化必须有人来做。

凌兰芳解释说,在织造等其他环节可以搭上国际纺织机械技术的顺风车,可是没有人真正去做智能化缫丝机。今年春天,见到一个文件说上海重点技术改造支持目录里居然有智能缫丝机,凌兰芳为此眼睛一热,“上海都没丝绸织造了,也还关心我们。”然而,每天面对如此落后的生产现状,凌兰芳坐不住了,要从丝绸之路开始自己攻关。

这个决定,遭到了行业里不少人的劝阻,有人说他老了,这样不计回报的投入得不偿失,有人说丝绸之路用的已经是国内最先进的设备了,没有必要。但他不为所动,对他而言,最大的打击就是试验突然走不通了。

凌兰芳的睡眠一直不太好,为了早点熟睡,原来他在睡觉前都会想一道数学题、默念上几段心经,然后稀里糊涂地睡过去。现在,缫丝机怎样技改才最好,成为了他睡前的必修课。“这项工作如果能够做好,后人就可以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继续向前推动,我们这个行业一直都缺少技术的带头羊,相信我们有所突破也将是众望所归。”

现在,已经可以肯定,丝绸之路的项目技改技术路线可以走通,试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鼓舞人心的好消息传来,这让凌兰芳很是欣慰。“阿司匹林本来是治疗感冒的,没想到对心脏也有好处。”在攻克缫丝短流程试验的过程中,丝绸之路带出了大大小小二十几个专利技术。“企业一定要进行技术创新,想法不能只是存在于脑袋里,去着手做就会发现别有洞天!”

然而,毫无参照的创新遇到的困难也并非外人所能想象。凌兰芳把现在的工作比作架桥,“就像从上海到宁波去,要往西开到杭州再往东开,这样的V字太远,怎么办?走直线。可其间隔着钱塘江,要么造船,要么架桥。我们现在就是在架桥,但是潮汛如何?江底泥沙如何?钢梁怎样设计?都是问题。”遇到无数失败的凌兰芳也曾心生退意,不做了。但退缩只是偶尔的想法,他一直都在坚持,去面对各种预想不到的问题。

任何一项参数改变,其他参数都要随之变动。这一点就让研发团队颇为苦恼。加捻到什么程度就会影响强度?就会影响纤维的性能?这些都要一点点尝试。用凌兰芳的话说,这就像分子的排列组合一样,同样的碳原子,有的成了钻石,有的却成了石墨。

技术成果一步步得以巩固,凌兰芳要让缫丝也实现其他纤维加工所能达到的水平。要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监控,设备可以自动适应调控,“以产品检验为例来说,现在缫丝完全是事后检测,而且检测是破坏性的,以后,我要实现全程检测,有问题及时在生产过程中给予纠正。”凌兰芳继续说道,“以后客户买我一筒丝,我就可以明确地告诉他,全丝长是XX米,其中在XX米处有一个怎样的疵点,实现完全的信息化,不用再检测,二维码一扫就可以全部知道。”对此,他充满期待。

“如果快一些,明年年底;如果慢一些,“十三五”末期,我们一定要在缫丝技改方面拿出智能化改造的成果来。”凌兰芳说。

猜你喜欢
缫丝蚕茧丝绸
咬破死亡的蚕茧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家蚕单粒缫丝质评价体系初报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嫘祖缫丝
桐乡市蚕桑生产与缫丝业现状调查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