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叶扬
改进建筑60秒
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Architecture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陈薇
东南大学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
CHEN Wei
Professor, Southeast University
Director,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Reserch Institute, Southeast University
“改变建筑”是很大的事,而60秒只是瞬间。如此反差,落实甚难。除非厚积薄发,抑或点石成金。惜我尚缺磅礴之力,也乏点穴之功。我和中国社会所有人一样,正在经历种种改变。
我想强调的是,衣食住行是一个整体,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建筑。长衫岂能跃马,温饱何待华屋?改变建筑,首先要改变当下的生活状态,倡导有品质和文化的生活追求。
慢要慢得优雅,快要快出节奏,穿要得体,食要有味、健康,这样的需求下,建筑必然改变,并且在所不辞。
王澍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WANG Shu
Dean,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hina Academy of Art
其实我们平常讲的审美和文化,主要讲什么东西?按我的观点看,就是讲两个看上去很具体、很相像的东西,你用非常敏锐的眼光仍然能看出这两件东西是不一样的,是不同的,是有差别的,而且能够看出它们决定性的差别是哪里。这是一个基本能力。我从东南大学毕业出来,很多人说东南很保守,没什么思想。但是东南有一个特别好的东西。我们从一进校开始,这些老师就会拿一支铅笔在图纸上画来画去,他/她斟酌一些非常细腻、非常小的地方,这些东西你可能在初学的时候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随着你设计生涯的时间延长,你就会知道这些东西的实在和它的重要性。
扩展自我——建筑、文化基因和思维
The Extended Self: Architecture, Memes and Minds
作者:克里斯·亚伯/Chris Abel
出版: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5
英国建筑评论家亚伯教授早在1969年就在当时创刊不久的《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杂志上撰稿。45年来,他的写作涉猎到人工智能、高技建筑、热带现代建筑、环太平洋传统和当代建筑等领域。2012年,他以近70岁之龄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这本新著,反思和总结过去半个世纪建筑运动和人工环境的迫切问题及其他代表性著作的见解,并挖掘到人的自身。
该书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特征”,讲人对场所的认知,该书引用了1960年代来的理论,如霍尔的隐性尺度、林奇的城市意象、舒尔茨的场所存在、拉波波特的文化住居、地域主义及这些理论的发展及作者的意见。 第二部分,“起源”讲技术对人类进化和扩展自我的更宽广影响,技术的动能、反思进化、走向自然历史、从基因到文化基因。第三部分 “结合”,讲自然作为人工物的模型,建筑的社会功能和意义,技术的文化基因和整合,几百年来建筑的模仿和逐步演进。第四部分“转变”,作者重提“自我”,呼吁西方社会从郊区梦中醒来,减少依赖汽车,谈适当的数码空间、电子生态。最后,总结了全书。
综观全书,亚伯对历史和当代建筑,以及各种流行的社会和科学观念,进行了严肃的筛选、审视和深入阐述,值得咀嚼。(撰文:薛求理 ,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
天香
作者:王安忆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共分3卷:造园、绣画、设幔。讲述晚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以至清初(康熙六年,1667)沪上士绅家族申氏四代的兴衰命运,伴随上海由县镇逐渐繁茂的发展变迁。上海县退隐官宦申明世起造“天香园”,大公子柯海娶妻小绸,情谊深笃却纳闵氏为妾,自此恩怨纠葛。闵女身怀绣艺,与小绸泯去恩怨共创“天香园绣”;侄媳希昭以书画入绣,成就“武陵绣史”,后申家日渐败落,希昭与侄女蕙兰等以绣艺持家,蕙兰更设幔授徒,使其广布民间,亦成传奇。
小说的重点在“天香园绣”,“造园”其实是为了给“绣画”提供一个故事发生的舞台,而“设幔”更已是天香园外发生的事,但“造园”一卷场景铺陈繁密细腻,人物群像交相辉映。在描述那些园林的物质性要素如方浜、桃林、荷池、积翠岗、碧漪堂、阜春山馆、水榭、莲庵、墨厂、绣阁之外,极其入微地叙述了天香园中发生的种种妙趣鲜活的事件和胜景,如一夜莲花、烛灯香映、设市买卖、天香桃酿、柯海制墨、镇海入庵、天香园绣等等,以及营造出这些事件场景的人物和他们活泼生动的家居生活。这些人物、事件与园林空间实体相辅相成、彼此互生,因由鲜活的生活,园子才有了存在的意义,否则就会凋敝不堪。
造园与绣画,写小说与盖房子,颇有相似之处,关键都在才学和匠艺的高超结合。书中有诸多非凡的匠人,章师傅(木匠)、闵师傅(织工)、闵女儿(绣艺)等等,他/她们身怀绝技又精心劳作,并与“能主之人”亲密无间的合作,才造就出那些传奇传世的胜景和珍品。(撰文: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副总建筑师,建筑设计院总院总建筑师,李兴钢工作室主持人)
消费空间
Spaces for Consumption
作者:斯蒂芬·迈尔斯/Steven Miles
译者:孙民乐
出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消费社会理论是一种社会文化批评。批评的意义不是光说不练、散播悲观,而是为知识界、为社会提供一种在看不清前路的情况下继续前行的清醒。从这个角度看,《消费空间》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批评,穿破GDP上升、社会进步的面纱,揭露了现代城市“与其说是一个属于人并服务于人的地方,不如说是一个消费效益最大化的装置”,而对于生活其中的个体来说,城市生活与其说是通过消费选择表达个性,不如说是“通过包含在消费之中的分离过程而实现的个性丧失”。这是一种祛魅之后的清醒,而这种清醒与我们当下的城市对于经济发展的迷醉形成强烈的反差。《消费空间》警醒我们在向其迈进的同时需要准备面对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从整体到个体、从欲望到理性,影响着每一个城市社会和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例如,消费空间最终在城市中取代了公共空间,消费行为取代了公共生活,带来城市公共领域的危机;不受时空约束的消费,使得地方性越来越受到侵蚀;为了资本循环和利益的消费创造出来的欲望,压抑了理性……而这些问题在中国今天的城市发展中,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在GDP乐观主义的裹挟前行之中,《消费空间》展现给我们一个文化与社会被资本循环所吞噬的城市与建筑图景。经济发展最终必然带来文化与意义的拷问,如何在发展中自处?如何在与祛魅相遇时还能够继续前行?从这种挫败与反思中生出的坚忍,可能才是所谓进步真正让我受益的东西。(撰文:王韬,《住区》杂志副主编)
房地产:没有负债的生活
Real Estates: Life Without Debts
编者:支点/Fulcrum
出版:Bedford Press, 2014
出版于2014年的《房地产:没有负债的生活》是一本由英国建筑联盟学生组织“支点”(Fulcrum)编纂的文集,其中收录了来自于十几位建筑师、学者的采访与自述。本书并没有以某位具体的编者署名,而是数位匿名参与者统一以“支点”的名义提问、写作。近几年英国正因为住房短缺与廉价信贷而房价飞涨,于是本书的话题涵盖了包括住房、城市、所有权、城市等多个与现行经济状况相关的后果(当然还有近段时间在国内屡被提及的“新自由主义”),其中不乏带有鲜明意识形态的见解。诚然,英国现在面临的住房短缺、高昂租金与中国所面临的住房高库存截然不同,但本书的内容却同样触及到了建筑学与建筑师在面对此类问题时的窘境。
无论在什么时候,与住房有关的危机总会成为建筑学科内颇受关注的话题,建筑师们或采取批判的态度或以建言的口吻现身作一番指点:理论家和知识分子代表学院的姿态发言;建筑师和设计师们则争先恐后地指出一堆问题,再踊跃地贡献各种形式极端、形象先锋的解决方案。“危机”这个词所传达出的紧迫感往往会造成这样一种假象,危机之下产生的见解与解决方案会显得建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建筑师并不直接参与这种危机的制造或解除,相反,建筑是房地产开发的产物。他们总是盘旋在这个难题的上方却无处置喙,也正因为此,参与的行为永远是无害且政治正确的。
我们经历着这样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一面是渲染“家”宅中种种栖居的诗意,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精神想象;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沉重的现实,那就是大部分家庭的生活空间必须依赖于大规模房地产开发而来的住宅,并且受制于种种权属与年限的条件。是否有机会以现实出发重新认识这种分裂?或者是否在不断生成住宅设计以外,能有建筑学的方式从根本上提出挑战的可能?(撰文:周渐佳,上海冶是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