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建筑60秒

2015-12-19 02:41栏目主持叶扬
世界建筑 2015年2期
关键词:里安蒙特建筑师

栏目主持:叶扬

改进建筑60秒

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Architecture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董卫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东南大学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DONG Wei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Director, SEU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Laboratory, Ministry of Education

郝琳

欧华尔国际都市与建筑事务所董事合伙人

INTEGER(IN的家)绿色与智能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HAO Lin

Director, Oval Partnership Ltd.

Managing Director, Integer Intelligent & Green Ltd.

关于中国建筑设计的问题,我的想法是,在当下这个时候,应该更多地向传统学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向乡村的建筑学习。中国的乡村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体系,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乡村和城市是一体化的,乡村就像传统文化积蓄、发酵的一个场所,随着人口、物资的流动,城市和乡村有非常紧密的互动。在乡村里积蓄和发酵的文化,在城市里发展壮大,最后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城乡一体”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现在没办法回到那个状态,也不需要回到那个状态。但是,可以从古代“城乡一体”的模式中得到很多启发,那么,从建筑的层面来看,传统建筑非常具有“地方化”的特点。所谓“地方化”,是指在乡村里人们对资源的获取、对环境的控制都是在相对有限的范围里,这导致了传统建筑地方化的特征,工匠、建造工艺、材料都是地方的。所以,这是乡村建筑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的重要原因。在现在的生态化时代、全球化时代,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乡村的传统的优势和特点,为未来的建筑设计积蓄灵感和启示,这是乡村建筑能够给予我们今天很多启发的一点。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乡村出现了当代的“新民居”,虽然不是传统的样式,但仍然是传统的思想、传统的建构的方式来建造的。这些“新民居”看起来不是那么顺眼,但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工匠如何理解传统,传统的样式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能得到延续、传承。这是我们当代的建筑师能够从他们那里学到许多知识、经验的地方。以上是我的一些感想。

我想我们之所以要改进建筑,是因为我们必须要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人际关系的疏离、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公民社会的裹足不前,都是我们要面临的巨大的挑战。我主张所谓的“社会性的设计”,社会性的设计要重新建立和梳理三重关系:第一,我们的空间设计与环境计划的关系,看一看我们的创作可不可以去创造那些对人、对社会、对自然温柔的建筑;第二,如何建立个人生活方式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第三,在我们的创作当中,可以不可以鼓励公民参与,从中让人的技巧得以发展。因此,这都是将个人的微型的行动逐渐发展为社区或城市的集体的行动。我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才可能找到建筑的新的方向,而突破现代主义的藩篱。

城市,你好!

Hello, City!

作者:蒋培铭

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4

费尔南多·达沃拉

Fernando Távora

编者:路易斯·特里盖罗斯/Luiz Trigueiros

出版:Editorial Blau,Lisbon, 1993

蒙特里安在纽约

Mondrian in New York

作者:所明义/Akiyoshi Tokoro

出版:所画廊/Galerie Tokoro,Tokyo, 1993

都市剖面——一种面对城市和街道的分析工具

The Urban Section--an Analytical Tool for Cities and Street

作者:罗伯特·曼索/Robert Mantho

出版: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2015

思考在设计之外

一线建筑师写书的不多,究其原因是因为一线建筑师太忙,一线建筑师即便写书,也大多是介绍自己的建筑创作及有指向性的研究。在此向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正是一位一线建筑师所著,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不是一本建筑创作作品的介绍,而是一位建筑师视角下对城市的论著,它展示了一位资深建筑师在设计之外的思考与情怀。这位一线建筑师正是《城市,你好!》的作者,中广电设计院蒋培铭工作室的设计总监蒋培铭。

显然,从题目来看这是一本关于城市的论著,但与一般论述城市的专著不同,这是一本建筑师对城市的解读、分析、论述乃至批判的论著。因而,本书就没有圄于一般城市规划专著从概念到原理、到方法、再到实例的窠臼和体例,而是从一个建筑师角度去看待城市问题,探讨城市的品质、风格、秩序等等,更是通过一个建筑师对文脉、历史和时空的敏锐感悟,而对城市中的老建筑、邻里关系、场所精神等进行富于情感的剖析,大声地提出自己的质疑,鲜明地给出自己的观点。其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建筑师的思辨风格。

与教科书相比,本书更像一本专注于城市的漫谈。结构散淡,任思绪驰骋。看得出这是作者经历多年时间的持续思考,经过反复斟酌之后的思想表达。尽管各章节不是严格的上下推演的逻辑关系,但我们仍能读出其中作者希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思维逻辑。

读这本书,你能了解一位中国一线建筑师对城市的思考,你能从中了解建筑师对“城市品质”的看法,了解建筑师对城市“老建筑利用”的观点,了解建筑师关注的“城市情感”以及“城市精神”的态度。

这本书对大众读者而言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可以让读者们从书中找到专业人士对诸如“城市应该如何建设才能具有优秀的品质”等这类问题的解读。(撰文: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这本22年前由里斯本当地出版社出版的关于葡萄牙著名建筑师及教授费尔南多·达沃拉(Fernando Távora,1923-2005)的书相信没有被传播得太广。书中囊括了他最主要的设计作品、言论以及多位相关人士对他的建筑、生平、建筑思想的评论,加上完整细致的作品年表,可以说非常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了达沃拉的建筑及思考。透过这本有些历史感的书,我们不但能看到达沃拉设计的建筑,更可以透过这些设计体会到他如何在一生中以不同的专业实践方式呼应了葡萄牙社会的巨大变迁;察觉到他通过实践为下一代积累的专业财富;体会到他如何积极地尝试理解并融入当时的国际建筑社会;体会到他在维系本土建筑元素与获得外部专业参考之间的纠结和努力。比如,他的项目中既有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城市公园、城市中心区环境整治、大型公建及住宅区设计,也有小住宅设计以及老住宅内部细碎的更新改造;既有缺乏周边环境参考的新城中的大房子,也有非常重要历史遗存的更新及加建。这些不同类型项目间的差异正是达沃拉所处社会环境变化所引起的。他积极地以专业力量去适应了这种变化。比如书里收录了达沃拉1960年4月艰苦地前往赖特塔里埃森参观的日记,并描述了被当时已经停用的建筑现场,以及与建筑相关的事情感动得泪流满面的故事。类似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当时葡萄牙建筑师努力学习外界优秀建筑及建筑师的联想。他的经历与今天中国建筑师的状况有些相似。尤其是葡萄牙当时经济并不发达,建筑设计中也有很多局限。他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建筑实践以及这种实践与我们可能的关联是我得到的主要启发。他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教育的手段,把对建筑的思考传递到像西扎这代建筑师的方式更是值得关注。 (撰文:王方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鲜为人知的画册,因为它不是由正规的出版社出版,而是由一家日本画廊举办的蒙特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1944)展览所出版的图录。这个展览的独特之处是在东京银座的现代艺术画廊中再现了荷兰艺术家,即抽象绘画的巨匠蒙特里安人生的最后两年在纽约的绘画工作室的状况,它所展现的是和我们所熟悉的蒙特里安的风格完全不一样的,脱离原来绘画中那些线条的禁锢,变得自由奔放和豁达的具有平面绘画中开放空间和张力的作品,这些作品影响了那些触角敏感的艺术家和建筑家。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位于纽约59街的工作室里的摆设,不是一个随意的画室,而是经过主人精心设计的装置,也是蒙特里安的生涯中,首次尝试制作立体构成的作品,比如:桌子雕刻、椅子雕刻和画架。这些物体整然地配置在空间非常有限的画室里,但是,各物体之间的关系非常严谨,这是蒙特里安的艺术从平面走向立体的极其珍贵的遗产。

这些遗作是由蒙特里安最后的生涯中的友人,也是他的保护人以及遗产继承人亨利·赫尔兹曼(Harry Holtzman)的遗族提供的。展览上展出的画室“彼埃·蒙德里安纽约的画室”以及蒙德里安个人的照片都是由亨利·赫尔兹曼拍摄的。有趣的是,这个展览除了展出装置作品之外,还有习作,以及蒙特里安为了生活而一直描绘的花的系列。 (撰文:方振宁,独立策展人、评论家)

本书作者罗伯特·曼索是英国格拉斯哥艺术与建筑学院的教授,他提到写此书的动因是一次他带着学生在阿姆斯特丹街头调研,讲述街道的剖面时发现学生眼神迷茫,于是开始用笔在纸上画街道剖面。从那以后,他发现对于城市设计者和建筑师来说,用街道剖面来表达城市似乎是一件太平常的方式,平常到大家都把它作为固有的常规,而不去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这种表达方式更系统地运用到设计中,或是用来更直观地从形态方面去理解一个城市的街道。这一点在书中也被作者一再强调,希望此书能够为那些在学术领域、实践领域和其他相关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一种“附加的”都市研究设计的工具。作者也追溯了一下前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绩,特别是新都市主义的杜安尼关于城市“横断面”的概念。这本书的另一特色是所有图例都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和研究成果绘制的,30个城市剖面和30个街道剖面、平面。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作者自然而然地引出另一重要概念——比较分析。他定义了几种用于比较的方面:方向感、比例、尺度、水平层、垂直层、公共/私密空间、空间定义、包围与展开、沿街空间、立面表现、通透性、体量互动等。比较后可以对某条街道进行一些评价和分析,主要用来理解街道和人的行为的关系。作者在书中只举了两个中国的例子:北京鼓楼大街和上海的武昌路。如果用他的方法来绘制比较一下中国大城市(特别是北京)的新街道,估计结果会大吃一惊吧。也许这就是本书对于中国读者的意义所在。 (撰文:何可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里安蒙特建筑师
胖胖的“建筑师”
血统
年华如斯:莫迪里安尼笔下的平民青年
学校避震逃生指南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我行我秀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