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氛围……:2015年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坛及大奖

2015-12-19 02:40李璠
世界建筑 2015年2期
关键词:大奖建筑师建筑设计

建筑、文化、氛围……:2015年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坛及大奖

Architecture, Culture, Place...: HKIA Cross-Strait Architectural Design Symposium and Awards 2015

由香港建筑师学会主办,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区)政府“创意香港”办公室赞助,“建筑、文化、氛围……:2015年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坛及大奖”将于2015年3月28日于香港举行。

香港建筑师学会与两岸四地建筑师团体——广州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深圳市注册建筑师协会、台北市建筑师公会及澳门建筑师协会——合作举行此次论坛及大奖。大奖旨在鼓励及表扬于过去的10年间两岸四地(中国内地、台湾、澳门及香港)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致力提升有关地区的生活品质,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并通过创新和具创意的设计,建立业界及公众更丰富的建筑认知。该奖项分为“商业办公大楼”“商场/步行街”“高层住宅(9层或以上)”“低层住宅(8层或以下)”“社区、文化、宗教及康乐设施”“酒店”“运输及基础建设项目”“社会福利建筑”“未兴建项目:建筑方案设计”共9项建筑类别,每个类别最多设有1个金奖、2个银奖及4个优异奖。大奖邀请的国际评委分别为西班牙建筑师、哈佛大学胡安·布斯盖斯(Joan Busquets)教授,法国建筑师雅克·法莱尔(Jacques Ferrier),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院长布莱恩·麦格拉斯(Brian McGrath)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埃娃-丽萨·佩尔科宁(Eeva-Liisa Pelkonen)教授,荷兰代尔夫特大学亚历山大·佐尼斯(Alexander Tzonis)教授。

与此同时,论坛及大奖筹委会以“另类‘建筑、文化、氛围……’”为主题设立了学生竞赛。该竞赛为概念设计竞赛,旨在邀请修读建筑课程的学生提供创意和想法,回应论坛及大赛“建筑、文化、氛围……”的主题,补充、对比和反思2015年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坛及大奖带来的启示和讯息。学生竞赛评委主席为香港建筑师学会原会长林光祺,评委分别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香港大学建筑系系主任王维仁教授、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系曾成德教授、澳门圣约瑟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托马斯·丹尼尔(Thomas Daniell)教授。

2015年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坛及大奖筹委会主席兼香港建筑师学会副会长戚务诚建筑师表示:“今次是第二届举行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坛之交流活动。承接上届的成功经验,有关活动将继续吸引建筑界之精英参与,并促进两岸四地之交流。”

活动当日将邀请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及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先生分别为论坛及设计大奖担任主礼嘉宾。而大奖的获奖名单将会于同日晚宴暨颁奖典礼公布。

2015年度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坛的座谈会以“两岸四地建筑-现在-将来”为主题。上午的座谈会会回顾过去半世纪四地建筑师的心路历程,总结得失。下午的座谈会会展望将来,探讨如何更进一步面向世界。座谈会专题讲者、主持人及座谈会讲者包括胡安·布斯盖斯、雅克·费里耶、布莱恩·麦格拉斯、埃娃-丽萨·佩尔科宁、亚历山大·佐尼斯、大涵学乙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设计顾问邱文杰、田中央工作群创始人黄声远、欧华尔顾问有限公司董事罗健中、AD+RG建筑设计及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监林云峰、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刘家琨、Urbanus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刘晓都、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副主吕庆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建筑署副署长邓文彬、严迅奇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严迅奇等。

2 混凝土缝之宅

3 浙江长兴广播电视台

2013年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大奖获奖项目

金奖

巴士一汽停车库改造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新大楼(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图1)、混凝土缝之宅(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图2)、浙江长兴广播电视台(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图3)。

银奖

广州气象监测预警中心项目(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南丰汇(凯达环球有限公司)、深圳大学南校区学生公寓(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万科水晶城运动会所(嘉柏建筑师事务所)、郑州市107国道临时指挥部(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优异奖

中粮集团亚龙湾总部(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创意产业园二期3#厂房改造(深圳市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香港新界丁屋 (汇创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万科第五园(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扬州三间院(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广州亚运馆(原名: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杭州曦轩酒店(RAD Ltd.)、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客运大厦(CCDI悉地国际)、福建光电职业技术学院(拾稼设计)、 重庆万科沙坪坝铁路枢纽综合改造工程(嘉柏建筑师事务所)。(2013年大奖获奖项目可查阅网站 http://www.cadsa.com.hk/ awards-2013.html)

就此次大会的相关情况,本刊采访了筹委会主席戚务诚建筑师、大奖国际评判团评委及学生组评委。

戚务诚/Daniel CHI Wuh

香港建筑师学会资深会员,亚太经合组织建筑师,注册建筑师

2015年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坛及大奖筹委会主席兼香港建筑师学会义务秘书长

WA:请问为何选择以建成10年为线?

戚务诚:在过去10年,两岸四地的建筑发展处于一个学习和试验的渐进阶段。与历史篇章紧密衔接,亚洲建筑正迈向成熟卓越国际化。但是随着持续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中国内地、台湾及澳门的建筑方面已经出现了一种能融合新技术文化和历史遗迹的新精神。两岸四地建筑师10年来一直努力探索适合各自地区情况的现代建筑路向,在多方面都有可观的成就。因此我们以10年为线,希望藉此表扬两岸四地的优秀建筑作品,同时希望两岸四地建筑师可以“冲出亚洲,迈向国际舞台”。

WA:希望获选建筑表达怎样的价值取向?

戚务诚: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大奖旨在鼓励和表扬优秀建筑设计作品,致力提升生活品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及通过赋创新和具创意的设计,建立更丰富的建筑认知。我们希望入围作品都包含以上特质。

WA:专业组国际评委、学生组两岸四地评委的选择标准是怎样的?

戚务诚:这次专业组国际评委及学生组两岸四地评委都是大会精心挑选及邀请的。专业组国际评委是在国际学术上及建筑届享负盛名的建筑师。而2015年首次举办学生组竞赛,我们特别从两岸四地的优秀大学邀请建筑系教授担任评委,希望促进两岸四地建筑系学生之间的交流,展现学生们的创意及对建筑高水平的追求,为两岸四地的学生缔造更多交流机会。

WA:会议及竞赛主题的确定受到哪些具体背景、趋势或事件的影响?

戚务诚:自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城乡建设的现代化和经济的急速发展,两岸四地建筑师多年来努力探索适合他们的现代建筑路向,在多方面都有可观的成就。当中更以王澍建筑师于2012年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为里程碑。2015度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坛将探讨两岸四地建筑师如何继往开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向。

WA:您能否对2013年竞赛做一总结?

戚务诚:于2013年举办的首届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大奖得到两岸四地的广大支持。于提名期内,两岸四地业界反应十分踊跃,学会收到来自共逾40多个不同城市、接近300份提名作品。每份参赛作品质素极高,竞争激烈,经过多名国际评委的严谨评审后,方能定出获奖的作品。学会对如此踊跃的反应实感欣慰。2013年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设计大奖筹委会主席卢林建筑师表示:“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大奖不是比较参赛者的技术及审美观,而是尝试捕捉深受建筑艺术影响的当代亚洲及中国文化,以历史及地缘为背景,令‘两岸’得以成为互相观摩的对象。”

大奖国际评判团评委

胡安·布斯盖斯/Joan Busquets

西班牙建筑师、哈佛大学教授

WA:建筑怎样能保持其重要性?您对于建成环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布斯盖斯:建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解决影响大部分人的重要问题。建筑有不同适用范围的处理方案,包含一个项目转化为多种规模的“transscalar”概念。尺度的可变性在当下具有重要的优势。

城市建筑的空间在不断改变和延展:相对于历史上其他时期城市整体全面的情形,我们不得不接受今天城市“支离破碎”的现状。甚至当我们不得不设计一个“整体城市”的时候,如果我们想要明确、顺利地完成,就必须检测所有的“城市片段”。

在我看来,竞赛是一个很好的理解现实的方式,反映着当前正发生的事。我们努力从中总结出结论,明确改善我们建成环境的新途径;这始终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总是非常有益的。(叶扬 译)

雅克·法蒂尔/Jacques Ferrier

法国建筑师

WA:建筑怎样能保持其重要性?您对于建成环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法蒂尔:建筑如今正面临着逐渐退化为艺术品的风险。在高级订制的世界中,不少建筑师已经成功地把自己的名字转化成为世界级的品牌。比起作品的内容,这些建筑师的签名(标志性手法)更为家喻户晓。世界各地的大城市在城市间的竞争当中都希望通过这样的品牌效应创造出最美的城市图景,借此在全球化下的城市市场中胜出。

然而,在我看来,这一现象并没有反映出建筑的重要性。建筑的重要性应当建立在对于公共空间和共享空间的需求上。这种需求前所未有的紧迫,同时我们应当意识到这种需求并不仅仅存在于城市尺度当中,更存在于建筑甚至工业设计的尺度当中。在个人所从属的群体规模被逐渐缩小、仅仅通过互联网与世界进行沟通的当今社会,能够孕育人与人之间的偶遇和联系又同时能够感知气候与时间变迁的空间至关重要。

因而,我在评价一个建成环境时,其中有多少为人所用的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指标。通过一种人文主义的途径,使得人成为建筑聚焦的中心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而在评价设计竞赛作品时,我所关注的是这些作品通过多大程度的创新来实现以人为本、敏感的建筑。这样的创新以建筑的形式来鼓励其使用者实现自身价值,并为他们提供成为建筑的长期所有者的机会。在城市这一维度上,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够远离国际式风格,更多地尝试创造具有文脉的愿景。(李璠 译)

布赖恩·麦格拉斯/Brian McGrath

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WA:建筑怎样能保持其重要性?您对于建成环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麦格拉斯:建筑的重要性是不应低估的。在飞速城市化、气候变化和不平等加剧的世界中,建筑作为一种公共信托之物对于为社会营造和谐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建筑作为社会最高追求的普遍象征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建筑为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感受带来了秩序和意义。建筑的这种集体性作用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不论在哪种社会,建筑都被尊为一种神圣的艺术与创造,维持着宇宙哲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平衡。建筑这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中国海峡两岸的千年之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并将继续在该地区引导全球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因此,我对身边的建成环境以及此次竞赛方案评估的标准就是看设计能否体现在当代构建环保、可持续、公平的社会的重要历史意义。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的城市建筑理论逆现代主义之大潮而上,将建筑视为城市之物。习近平主席批评的“奇奇怪怪的建筑”正是那些没有为城市而设计的东西。我要在罗西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仅视建筑为城市之物,更是自然之物、环境之物。因此,我关注的建筑项目都不是设计品,而是促进社会进步、应对环境变化和能源问题,并体现创造性和原创性之物。(尚晋 译)

埃娃-丽萨·佩尔科宁/Eeva-Liisa Pelkonen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WA:建筑怎样能保持其重要性?您对于建成环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佩尔科宁:建筑,作为大自然和建成环境的一个要素,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生活、工作和感受。建筑既决定了我们建造的方式、使用的材料、消耗的精力,又给社会和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看看今天的建设量——中国无疑是最大的——就不难发现建筑的相关性已走上一个巅峰。好的建成环境对社会、心理和环境的影响是敏感的。建筑师在图板上作出的每个决定都会有它的后果。

在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大奖的评判中,我关注的正是这种整体的敏感性。建筑如何与其环境对话——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我都非常在意。我坚信,好的建筑对尺度的问题是敏感的。这既有人的尺度,也有大环境的尺度——建筑的尺度是多重的。从本质上说,我是一个功能主义者,所以我也相信好的建筑会以奇妙而富有创造力的方式重塑每一种功能。功能需求绝不是由客户提出的,而要在建筑中重新提炼。(尚晋 译)

亚历山大·佐尼斯/Alexander Tzonis

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教授

WA:建筑怎样能保持其重要性?您对于建成环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佐尼斯:毫无疑问建筑在当今是至关重要的,可能超过此前历史上的任何时刻。当审视建筑在当代经济中以及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个结论显而易见。

前所未有地,建筑在房地产发展的“品牌推广”、城市项目的“附加值”方面变得如此重要。前所未有地,在我们不断扩大的全球化世界的混沌中,商业机构将建筑视为塑造企业形象的手段。前所未有地,一系列大胆的“自治”的巨构,正盯着深陷于自恋的空间杂耍的“明星”建筑。但建筑是重要的,因为它的影响,使得人类生存环境、生态、社会和文化的质量和多样性不断降低,除此以外,因为它的贡献,使“环境贫瘠”与“建筑卓越”之间的巨大差异进一步加大,设计极大丰富,却不能带来任何福音。

另一方面,在与之相反的思考框架中,可以看到建筑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发挥重要作用,建筑维护了城市和地区文化与自然的多元,重新公平分配环境设施和欢乐。

我可以想到的最重要的标准有很多。然而,全世界的自然、社会与文化独特性、多样性正在减少,面对这样的威胁,文化和自然的高峰与低谷正被拉成一个全球性的平面,在此,我想强调一个最紧要的标准:这就是一栋建筑物、一个城市项目、一片景观,保护、促进和发扬生态、社会、文化,以及地方或地区的独有性和多样性的程度。

当前这个令人振奋的历史时刻,在对地方、感性、文化、社会、生态不可逆转的破坏令人感到毫无幸福可言的同时,我期待着遇到将空间视为多样性与创造性孵化器的建筑,使建筑成为催生幸福的手段。(叶扬 译)

学生组竞赛评委

庄惟敏/ZHUANG Weimin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WA:您最希望从学生竞赛中看到他们表现出怎样的设计水平和价值取向?

庄惟敏:这次学生竞赛的主题“另类‘建筑、文化、氛围’”,设计类型并没有任何限定,却提出了要求学生观察日常、提出“细小改变引发巨大效应”。这样的题目具有很好的引导性,希望学生能从自身周围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考虑到两岸四地地理、历史、文化上的差异与同为中国人的共通之处,我很期待看到这次的参赛作品表现出更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更广泛的设计思路,对我们这些建筑师可能都会有启发。

现在的学生们图纸表现和设计表达的水平越来越高,但作为一个建筑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学生的精力不应该全放在如何“表现”一个方案上。从这次两岸四地的学生竞赛中,我希望看到的并不是参赛作品表现图的能力,更期待从中看到学生的着眼点放在对文化多样性、对人本的关注上,能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再通过这样一个开放的设计题目表现出学建筑的学生应有的社会敏感度和人文关怀。建筑师既是发挥创造性的职业,也是一个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职业。我希望参赛的学生能够有观察日常、关心社会的基本思考,担负起建筑师应有的社会责任。

王维仁/ WANG Weijen

香港大学建筑系系主任、教授

WA:您最希望从学生竞赛中看到他们表现出怎样的设计水平和价值取向?

王维仁:这一类题目定义开放的学生竞赛,我们可以将它们看成是我们对所处城市、建筑与景观环境提出的一种愿景;除了要能透过一个项目设计,表达我们对城市建筑与环境的理想,还应该要能提出一种我们原来没想到的新概念与看法。

第一,作品除了要表达一定的对城市环境的看法,而不只是一个建筑设计。透过特定的基地、特定的问题,我希望看作品能否表达设计者对这个城市与环境问题的态度。第二,我要看作品是不是针对这个建筑或城市提出了原创性的愿景。它可以是宣言式的、启发式的,或是试图针对现在城市与建筑中的真实问题和现象提出解决策略。设计尽管有相当程度的现实性,但是如果提出了新的诠释,也是可以脱颖而出的作品。第三,作品的表述力要强,包括图面和很简单的文字。表述力强的作品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它提供了一种愿景、一种想象,代表了某种精神。

曾成德/ David Tseng

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

WA:您最希望从学生竞赛中看到他们表现出怎样的设计水平和价值取向?

曾成德:芬兰建筑师、教授尤哈尼·帕拉斯玛(Juhani Pallasmaa)曾说:“建筑是我窥看世界的窗口……建筑是我理解世界、自我和他人的方法。”

指导、观察、评审、讨论建筑学子的建筑设计习作项目对我而言永远是一件令人着迷(fascinating)的事。这些建筑设计习作项目一方面呈现年轻的建筑门徒们(apprentices)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们的世界观。有别于真实社会里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元素,建筑设计习作常在真实构筑上有其条件的限制,却也反而因此开发出学院里独特的想象力与世界观。

我承认学院教育的不足之处,却不将它视为是学生们在象牙塔里井底之蛙以管窥天之见。相对于正面迎战建筑问题,年轻的建筑学子在面对问题时常常重新设定问题的条件,或更准确地说,他们重新铺陈议题的背景。虽然常常偏离真实常态对于问题的认知,却也在设计有解决问题或没解决问题之外,开发出创造力,呈现个人观点。建筑学院里的建筑习作项目是一个年轻建筑门徒窥看世界、思考自我并且以设计响应社会的摸索。过程中因此呈现出学子不断思量、衡量再定量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物质、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并且借着建筑习作把这些思索表现在他的设计项目里。年轻建筑学子的创作里因此也常潜藏着一种世界观,一种态度,一种理解世界、环境、周遭、事物的逻辑、原理、法则或体系。

对我而言,这样的理解对此次2015年香港建筑师学会所举办的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坛及大奖学生组竞赛主题中的“建筑、文化、氛围”尤其重要,当然也是我评奖时所会着重的重点。建筑学院里建筑设计元素的习作是一种“成长”(Coming of Age)的过程,相对于它,“未来”(Age to Come)则意味着一种创作或创意的可能。这两个特质正是我对这次参赛作品的期望。

托马斯·丹尼尔/Thomas Daniell

澳门圣约瑟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WA:您最希望从学生竞赛中看到他们表现出怎样的设计水平和价值取向?

丹尼尔:在“建筑、文化、氛围”这一主题下,人们通常会期待学生们从中国建筑浩瀚的历史当中寻找灵感,然后在尊重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形的基础上进行提案。但我更希望学生们的设计能够避免对历史元素的东拼西凑,尽情地畅想当地传统与乡土文化所具有的新的可能性。他们或许能够找到一种全新的逻辑,使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为独特而令人激动的城市环境之一的澳门及珠江三角洲所特有的需求与机遇能够通过建筑的形式与空间具象化。当然,这并不是简单地对现状进行复制或重现,而是另辟蹊径去寻找一种全新的未来。建筑设计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一个品质就是宽容性。进行具有宽容性的设计意味着建筑师应当永远尝试提供更多的选择,增加可能性,肯定多样性,最终将最为广泛的权利赋予最为广泛的人群。建筑师在重视个体的同时,也应当通过提供强调社会凝聚力的空间和标志来鼓励群体性。针对同一个项目,法律、经济、文化、气候等不同社会要素会引发多种多样的需求,建筑师的任务在于充分理解这些需求,并将它们综合到一个功能合理、形态令人愉悦、同时对环境负责的解决方案当中。

每一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都因其所处的时间与地点不同而变化。当今的世界,比如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正经历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剧变,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城市、气候、文化、资源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科技创造了干预的手段,但只有设计才能将形态、连续性以及可解读性赋予物质世界。在这次的设计竞赛当中,对于“氛围”的理解应当是抽象的,它是一种由全球化的沟通和信息流动所构成的媒介,将直接的现象学经验与(作为结果的)形态连接在一起。与之相似的是,“文化”也不应单纯地被理解为对于传统与习俗的继承,它应当是能够孕育令人意想不到的、新的社会共同体的土壤。学生作品不必具有巨大的规模或是复杂的体系,但应当能够通过融入小而精确的构想来为这一地区和它的住民提供新的未来的可能性。(李璠 译)

猜你喜欢
大奖建筑师建筑设计
胖胖的“建筑师”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2022 中外玩具大奖
神秘的年终大奖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抽大奖啦!
当建筑师
建筑设计的困惑
这些照片没有一张得大奖,却感动了无数人……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