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期许

2015-12-19 01:18
湛江文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志军篇幅写诗

※ 殷 鉴

几点期许

※ 殷 鉴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志军的诗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准,其成绩和优点其他专家已经说的很多了,不需要我再来饶舌,我只想谈谈我对志军的期许,要想在诗艺上走得更远,写出更精彩的作品,需要在这几点上再加一把劲:

一、逻辑自足

我把志军的诗界定为“跟着感情走”,意思是无论什么题材,都能引起他热切的情感反应,无论是变换的季节,还是旅游中的地域与风景;无论是中外的艺术经典,还是生活琐事,都能激起他或热切或温柔的情感,从而演绎出一首一首的诗。但“跟着感情走”也不是没有危险,巴金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热情的小说家,写小说常常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小说里面”,与他人物命运的变化一道起伏,但由于情感太热烈了,在这样热烈情感的支配下,人物活动常常缺乏充分的现实依据,性格发展也显不出合理的逻辑来,以至于著名文学史家王瑶先生在评价巴金小说里的人物时说:这些人物“总使人感到好像一株被锯倒的大树,虽然看来仍枝叶扶疏,却好像与植根的土壤割断了联系似的。”王瑶先生的这段话其实是说巴金塑造的人物看起来很鲜活,但缺乏扎实的逻辑依据。换言之,作家的热情有时会遮蔽对创作来说一点也不能忽视的一些东西,比如逻辑。诗比起小说来虽然文字很少篇幅很短,但对逻辑的要求丝毫不输于小说。小说所建构的情节、塑造的人物如果没有可信的逻辑依据,便很难令人信服,很难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其实诗也是如此,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或十几句,但如果没有无可辩驳的逻辑依据,同样也很难令人信服,很难具备充分的说服力。许多古典诗歌之所以流传至今,我以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写它们的诗人非常注重在诗中做到逻辑自足。所谓“逻辑自足”,就是诗人在诗中做出的任何判断或结论,都能找到必需的逻辑支撑,或者说,诗中的文字都能支撑起诗所表现的主旨。举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最后两句诗显然是全诗的重点,我们既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判断,也可以把它看做一个结论:你要看得远,就必须站得高,因为这是观察事物的规律。而做这样一个判断或结论,诗中是提供了依据的,那就是前两句诗:太阳每天要落山,这是天体运行的规律,地球自转一圈;黄河水终归要流入大海,因为这是水流的规律,水往低处流。正是有了这两个规律为依据,后面的判断或结论才得以成立。当然古典诗歌要做到逻辑自足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它的篇幅短,就是四句或八句,安排起来当然容易严谨。但现代诗整体上比古典诗篇幅要长,句数要多得多,如果没有逻辑自足的充分自觉,便很容易出现瑕疵,所以希望志军能在诗的逻辑自足上更讲究一些,诗自然就会更具说服力。

二、节制情感

热情如果要痛痛快快宣泄,诗的篇幅当然就会很长,语句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复杂,这不仅对结构安排的影响很大,对文字功力的要求也很高,因为一味“跟着感情走”,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表现上的瑕疵,就难以做到逻辑自足,所以,闻一多先生才特别提倡写诗一定要“节制情感”。所谓“节制情感”,就是不要放任情感在诗中跑马,而是给情感带上嚼子。这样就能避免一味的情感宣泄,避免意义结构的散漫冗长。当然最重要的是“情感”被“节制”后显得更有张力,因为它被大大压缩而能以一当十,既会变得厚重,又会获得情感的穿透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北岛《生活》一诗要比许多表现生活哲理的诗要经典得多的原因,因为《生活》一诗不仅“节制”了“情感”,也将意蕴高度压缩,从而带来了丰富的联想张力,虽然内容只有一个“网”字。

三、诗在言外

写诗当然是因为诗人在生活中发现了诗意,于是通过诗把它表现出来,但诗意的表现并非应由诗人喋喋不休地述说出来,而是通过意象隐藏与暗示,交由读者来联想破译。因为诗意如果由诗人自己述说出来虽然仍然可以被看成诗,但肯定不是最好的诗,也不是最艺术的诗。最好最艺术的诗,用西方诗人弗罗斯特的话叫“说的是一件事,指的是另一件事。”换言之,最好最艺术的诗是让读者通过诗中描写的这“一件事”来破译诗中隐藏的“另一件事”。所谓“诗在言外”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诗意完全不由诗人直接告诉读者,而是由读者从中破译出来。一旦读者破译出诗中隐藏的“另一件事”,才会感觉诗意很浓郁。但如果诗意是由诗人直接告诉给读者的,即使诗人认为是诗意,读者也会觉得未必是诗意,更别说在诗中直抒胸臆了,很容易变成诗人热情的宣泄,很难隐藏应该隐藏的“另一件事”。

四、等待灵感

在我看来,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硬写”,一种是记录捕捉到的灵感。所谓“硬写”,是规定每天要写多少行诗,或者发现一个题材便非要把它写出来为止。这样“硬写”出来的东西常常连自己都不满意,更不用说读者满意了,因为“硬写”时写诗的各项要素还没有配合到最佳。写诗是件很神秘的事情,有时连诗人都不能完全做主,因为它涉及的因素太多。所谓“记录捕捉到的灵感”,是来了灵感才写诗,诗于是变成灵感的结晶。而显然,后一种写法要比前一种写法要好得多,写过诗的人都会产生类似的感受,就是如果某首诗记录的是捕捉到的灵感,连自己都会感觉不可思议,因为它的效果出神入化空前绝后,所以,钱钟书才说“一首好诗永远是一桩奇迹。”(《人生边上的边上》,三联书店,316页)原因就是它多是灵感的结晶。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灵感常常是一种最好的解决办法,也提供诗人最佳的创造机遇,同时也连带制造超凡的艺术效果。那么对一位已非初学者的诗人来说,诗歌创作的数量已不应再是追求的目标,因为诗歌数量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他应该追求的是诗歌的质量,而唯一能保证诗歌质量的就是灵感,所以,一个想写出好诗的人就应该耐心等待灵感,因为只要他在进行诗歌的构思,灵感就会降临,捕捉记录降临的灵感,就会让写出的诗超凡脱俗出神入化,不仅成为自己最好的诗,同时也能成为诗坛的杰作!

最后让我再用钱钟书的话作为发言的结束:“作者最好的诗是作者还没有写出来的诗。”(同上,317页)让我们期待志军“最好的诗”一首首的出现!

猜你喜欢
志军篇幅写诗
“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
为你写诗
神奇的“魔力语”
读诗十二法
每一个人的努力, 都不会被辜负
成熟的写诗
当好小记者
观察也要有“情”
寄小读者的信
延期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