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稻草堆

2015-12-18 08:33赵芳芳
新作文·初中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小村锅盖消逝

赵芳芳

我的家乡在淮北平原上,每年秋收完毕,小村里就会多出一道美丽的风景——稻草堆。

远远望去,在环绕村庄的渠坝上,赫然矗立着一座又一座稻草堆。有的圆,有的方。圆形的犹如一个个粮囤,方形的犹如一个个瓦屋。秋后,树叶落去,阳光下,稻草堆熠熠地闪着光,把小村映衬得金黄透亮,让小村显得那样好看。

家乡是个偏远的小村,一直保留着古朴的生活方式。家家都有柴草锅,家家的厨房上都立着烟筒,自然,这干焦黄亮的稻草是最好的燃料。奶奶每每在锅边贴饼的时候,总是要嘱咐我,把稻草分开,往两边烧。那柔软的稻草像听话似的,顺着我的火棍一根根摊到了锅腔的两侧。奶奶贴完饼之后,盖上了木锅盖,又在木锅盖上蒙了一层湿毛巾。不一会儿,锅盖上冒起了热气,厨房里,溢满了丝丝缕缕稻田的香,真的很馋人。

要入冬了,奶奶挑选些直溜溜的稻草,在水中湿了湿。待稻草便软后,奶奶又带我到村外去,把散了心的大白菜一颗颗捆起。入冬后,奶奶又把这些稻草一根根捋直,外加几根小树枝,做成了门帘、窗帘和床垫。寒冷的冬季,尽管大雪纷飞狂风怒号,可有了这些特制的门帘、窗帘,屋里便特别暖和。而那稻草床垫,既柔软又热乎乎的,让我总想躺在上面睡懒觉。

这些稻草,也是我们家大黄牛的特别食料。每天中午,我都和奶奶拉着一个平板车,到渠坝上扯稻草。到家后,把这些稻草铡碎,再拌些玉米粉、豆粉,放在牛槽里。一个冬天过后,大黄牛就吃得圆溜溜的。

稻草堆的选址很讲究,要堆在高处,好让四周存住水。小村的稻草都是堆在渠坝上的。堆稻草更是一项技术活。首先,要在底座上夯实一个平台,有鞋面那么高;然后,在上面撒上一层稻糠,这时才能在上面堆稻草。堆稻草要求底部实在并干净整齐,不衔水。中部稻草要铺垫匀称,堆身不得有塌陷,堆顶要细密顺溜,雨天好去水。听奶奶说,爷爷是位堆稻草的好手。在稻草堆到一人多高的时候,爷爷就爬到堆上面去了,他手持一把木叉,指挥着一家人上稻草;奶奶送上一叉稻草,爷爷在半空中顺势接过去,一叉,一叉……只要爷爷上了堆顶,我们家的稻草就能很快地堆好了。

那高高的长形稻草堆,和当初小小的我相比,简直是个庞然大物。小时候,我总爱和一大堆小朋友争着往上爬,少不了家人的责骂。奶奶很疼我,就在我家大草堆前后堆上两座圆形的小草堆,给我们这些孩子玩耍,并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二郎担山。一天,我自己偷偷地跑到一个稻草堆上玩。由于是傍晚,鸡都蹲在上面,但我不知道,还一个劲儿地往上爬。“扑拉拉——”鸡群乱飞,把我吓得从半空中掉了下来,最后顶着几根鸡毛跑回了家。每每想起这件事,我都会忍不住偷偷地笑。

时光在变,现在都用收割机了。收割机将收过的稻草直接丢在田里,虽然省了人们的力气,可奶奶坐在田头直叹息,说那大“铁牛”(收割机)把稻秆一根根都嚼碎了。最后,在我们家的一块地前,她怎么都不让收割机收,急得爸爸直跺脚……

如今,小村里只剩下奶奶的一垛稻草堆了。经常有一群和奶奶年纪相仿的老人,坐在稻草堆前,拉家常聊天。奶奶边应答着,边抽出一根根爽直的稻草,编着草帘子。那垛小小的稻草堆,成了奶奶最重要的生命依托。

(指导老师:夏玉桥)

★老师点评:

写文章要做到自然、实在、有趣。首先是自然,要做到情至辞发,不可刻意为文。这篇文章,作者写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娓娓道来,因而显得自然而然,不矫饰不做作。同时,也显得文章内容实实在在。文中,堆草垛,编草帘,用稻草喂牛,以及奶奶对稻草的依恋,全是生活中发生的真真切切的事,因而实在感人。这篇文章还非常有情趣。如用“二郎担山”来称呼一大二小的两个稻草堆,“我”顶着满头鸡毛的细节,都给文章平添了许多情趣。

★行走在消逝中:

读完本文,我不由得想起来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内容忘记了,但是题目还深深记得:行走在消逝中。的确,在乡土中国,我们时时刻刻都是“行走在消逝中”,对此的感受和思考更明显而深入。一种古旧的生活方式、传统习惯被改变,由此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比如本文写的稻草堆,那是中国南方很多地域的乡土景观,它早已融入了当地人的血脉,成为了他们记忆中的故乡模样,被无数的时光叠加而起的精神支撑。一旦现代文明介入,稻草堆不再,那种叹惋之情必定催人泪下。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中,本文的构思、语言尚且不论,单是这样的立意,这样的素材,就足够令我们深深着迷,沉醉其中了。奶奶的稻草堆,故乡的样子,是现代人最后的心灵坚守。这是写作本文的重要意义,也是我们阅读本文的重要体悟。

你的家乡有什么代表性的景观吗?它们也“行走在消逝中”了吗?你对此有何感想?快拿起笔,也请写下来,寄给我们吧。(肖尧)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村锅盖消逝
哈哈小村(10)
有一个小村
陪着小村说话
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
多功能锅盖支架
不烫手的锅盖
5永不烫人锅盖
消逝的打麦场
草帽?锅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