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

2015-12-18 13:31:32肖金宇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31期
关键词:鲶鱼效应激励因材施教

肖金宇

【摘 要】 班主任工作难免涉及学生学业成绩问题,一个班级有成绩优秀者,也有暂时的后进生,把这两者都抓好了,可以借此带动班级学风的养成。“抓好前三”,重在引入“鲶鱼”,盘活群体;“抓好后三”重在给予希望,增强信心。抓好两头,自然能盘活群体。

【关键词】 鲶鱼效应;因材施教;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意思是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并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来教导学生、使之成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在今天仍极具生命力,广泛地适用于教育工作的实践。而“抓前三”、“抓后三”就是日常班主任工作中对因材施教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

在准确理解了“前三”、“后三”的基础上做好“抓前三”、“抓后三”的工作,使之与班级的整体性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使之良性循环。笔者就近年来的班主任工作谈谈对“抓前三”、“抓后三”工作的理解和具体实践的心得体会。

一、“抓好前三”,重在引入“鲶鱼”,盘活群体

通常我们把班级里平常表现优秀、多次考试中成绩最优异的三个学生看做是“前三”,这样的学生基础扎实、思想活跃、成绩稳定、表现良好,是班级公认的表率、追逐的方向。在日常的工作中,班主任不能仅维持“前三”的表现和成绩,而应该引入“鲶鱼效应”,盘活“前三”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更上一层楼。“鲶鱼效应”中沙丁鱼因鱼槽里太安静,缺少外力的刺激、缺少活力,而缺氧了。放入鲶鱼后他们有强烈的紧迫感、拼命游动而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道理是相通的,若能在固定的“前三”中放入“鲶鱼”,就能使她们意识到“威胁”,不断超越自己,也可以趁机扩大“前三”,使“三”不再只是三,而是一个你追我赶的竞争群体。

在担任2010届时十三班的班主任时,戴小花、王玲玲、黄小才等同学在高二年时已经表现出不俗的实力,稳居“前三”。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长期的优秀也影响了她们的进一步追求:比如小花同学不似先前极度渴望在她薄弱的语文学科上花更多的精力,玲玲同学觉得自己的英语难以提升,这样的成绩也凑合,因为她们不但在班级,甚至年段里成绩也是比较靠前的。于是在对班级中优秀学生的考察和数据比对分析后,笔者挑选了戴莹莹、苏志清、李丽端、谢培娜和叶志坚等同学,针对他们的学科特点和成绩分布情况,有意识地鼓励他们赶超戴小花、王玲玲、黄小才等“前三”,制造“鲶鱼效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和学生的刻苦学习后,在高二年下学期期末考中,戴莹莹同学冲进了班级前三,这给小花、玲玲、小才三人形成了极大的压力,笔者也趁机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她们也感悟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突破自己,使之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她们在之后的高三年年历次考试中能稳居年段前列。

利用“鲶鱼效应”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班级的竞争氛围,使“前三”不断向更高、更好的层次发展,能够把不断追求卓越的品格当成是种习惯;其次能有效地克服优秀生常见的心理不足。因为“前三”的品学兼优、听话懂事,老师学生也常另眼看待,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强烈的心理优势,这样不利于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而引入“鲶鱼”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没有永恒的成功,只有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能够以此为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只要有毅力坚持,定能赶超任何强者,在此激励下,许多优秀的学生有信心去追逐“前三”,从而使前三成为而一个群体,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三”。也基于这一点的努力,笔者所带的10届班级中本一上线人数最多。再者,这种激励下,许多中等的学生也看到了希望,原本对学习没有那么积极的学生也不断“骚动”,主动请教学习方法、交流学习经验,表现出对学习的极大渴望,带动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班级也就蒸蒸日上,形成及其良好的班风学风。

今年担任高二十四班班主任工作时,笔者“故伎重演”,也收到了相当良好的效果。在鲶鱼效应的作用下,在玉真和玉婷同学的“威胁”中,文霞等同学不断追求学科的平衡,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中,文霞同学不断突破自我,不断进步,甚至在此次的月考中居年段第四名。

当然,对于优秀生的培养不能仅仅是一种氛围,还需要更多的实际工作。比如去年实行的优秀生导师制笔者觉得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因为许多优秀生的学科上会有所偏颇,这就需要班主任协调好各科任老师帮助学生把各科的学习都“拔尖”,强调平衡发展。因为每年高考中都会出现科目间难度的互补,有时候英语难些,有时候数学或综合科,这就需要学生,尤其是优秀生学科均衡发展,才利于正常发挥,“风雨不动安如山”。还要重视对优秀生自身修养的教育、挫折心理的引导、良好品德的培养等。

二、“抓好后三”重在给予希望,增强信心

常说的“后进生”或所谓的“后三”并非在智商低于他人,只是由于知识基础或个人兴趣、习惯、领悟方向等不一样造成的,没有谁优谁劣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的引导工作中,笔者常套用一广告词“每天一小步,攀登新高度”来激励他们。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有时无法与他人比成果,但可以比“进度”,在个人原有的基础上,谁的进步大些。

无论是10届的十三班还是现任的高二十四班,都没有出现过调皮捣蛋,彻底自暴自弃的学生,笔者以为这和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给予后进生希望,使之不绝望有着莫大的联系。笔者常以自身的体会与“后三”谈心:“尧舜,人也;我,亦人也。”然而尧舜流芳千古,我却普罗大众一员。那么现在每天给我48小时,头悬梁、锥刺股、废寝忘食地学习,我能到达尧舜的境界吗?不能。如果因此而放弃拼搏、丧失人生真谛的追求、绝望自绝,岂不可笑之极?我们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不能要求达到的高度一致,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努力争取进步,每天一小步,人生定能超越自我,攀登新的人生高度。学生常常能因此产生共鸣,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克制不良嗜好和习惯,求得一点点的进步。

其次,需要不断强化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强调学习成绩无法带来永恒的幸福,只有尽力在高中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成就人生永恒的幸福。高中学习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形成、定格的时期,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在这一过程中养成的拼搏的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习惯才是最根本的,并列举身边的人和事、中外名人的故事,以此淡化成绩目的,强化品德、人格意识。毕竟,学习成绩只是人生的一面,人生的成功更需要健康的心理、优秀的品德和坚强的人格等。上届学生戴水福在去云南后有次特地打电话与笔者聊天,感谢因为当时给予的希望,使他能坚持下来,现在做事特受老板的欣赏。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抓“后三”的实际工作中班主任需时时谨记这一原则。“后三”等后进生因为知识储备、文化底子落后、学习方法不当等不足,使得在实际努力中难以达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成效,尤其是在高三年。班主任不宜实话实说,而应该转移话题,把注意力引向人生态度、人格养成、习惯培养等方向,使其不急躁,有奔头。尽管是班级的后进生仍能不懈地努力,班级里中间的学生也会自觉地努力奋斗,良好的班风何惧不形成呢?

三、小结

无论是“抓前三”,还是“抓后三”,在日常工作中都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和发展潜力展开工作,更要注意健康心理的引导。其次在针对“前三”、“后三”的因材施教时不能割裂彼此的聯系、更不能当成独立群体来教育,而应重视与班级整体发展的内在联系性,抓住一点,做全盘的思考,这样抓住一点才能盘活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猜你喜欢
鲶鱼效应激励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鲶鱼效应”与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控策略的研究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8:54:29
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什么
人民论坛(2016年31期)2016-12-06 11:08:50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5:36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17:05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0:36
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
关于“鲶鱼效应”在学生小组学习中的运用与反思
考试周刊(2016年75期)2016-10-12 21: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