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阵发症血管神经压迫的MRI特点分析

2015-12-18 01:31牛亚琦刘春岭柴臣通段志毅王景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前庭小脑影像学

牛亚琦 刘春岭 李 慧 柴臣通 段志毅 张 超 王景超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 450014

眩晕患者约占神经内科门诊的30%,而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眩晕疾病,国外文献[1]报道VP在头晕专病门诊中占3.9%,但在临床上往往由于认识不足而被误诊误治。该病曾被命名为致残性位置性眩晕(disabling positional vertigo,DPV)[2],而后直到1994年,才被正式命名为前庭阵发症(VP)[3]。VP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眩晕的反复发作,常伴耳鸣、姿势步态不稳、听力下降,甚至会出现不可逆的听力下降等[4]。目前VP的发病机制仍然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VCC)相关。鉴于其重要性,2008年Hüfner等[5]首先将磁共振发现的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列入VP的诊断标准,并被大家广泛接受。但并非所有具有NVCC现象的患者均会发生VP,本研究拟对VP患者的NVCC在MRI影像学特点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临床工作进一步提供支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VP组:选取2013-10—2014-10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临床诊断为前庭阵发症患者36例,均符合Hüfner等提出的VP诊断标准,具有头颅MRI的影像学支持[5]。其中男13例,女23例;年龄30~71岁,平均(51.2±8.4)岁;病程9d~24a,中位数为5个月。其中糖尿病4例,冠心病6例,吸烟9例,高血压12例。(2)对照组:同期其他眩晕病患者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龄26~69岁,平均(49.5±9.6)岁;病程3d~20a,中位数4.5个月。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9例,迟发型膜迷路积水3例,梅尼埃病6例,突聋伴眩晕2例,偏头痛性眩晕5例。糖尿病5例,高血压10例,吸烟史11例。2组年龄及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影像学检查 采用GE Signa HD MR 1.5T超导MRI影像成像设备。采用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MRA)技 术。扫描参数:TR 25.0ms,TE 3.4ms,矩阵512×512,扫描视野21cm×21cm,层厚1mm,扫描无间隔,应用GE Medical System AW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1.3 血管与神经关系的判断标准 血管与神经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接触关系:前庭蜗神经与周围血管接触部位无明显间隙,前庭蜗神经走行无改变;推移关系:前庭蜗神经与周围血管接触点局部有受压移位或变形;无接触关系:前庭蜗神经周围无血管。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是指前庭蜗神经与血管的接触和推移关系[6]。NVCC的表现形式可分为4种:Ⅰ型(点压迫)责任血管仅对前庭蜗神经(CVN)局部有压迫;Ⅱ型(线压迫):血管与前庭蜗神经表现为平行压迫;Ⅲ型(袢压迫):血管袢环绕前庭蜗神经并产生压迫;Ⅳ型(压迫形成切迹):前庭蜗神经受血管压迫变形且有切迹形成[7]。

1.4 观察指标 判断前庭蜗神经出脑干段是否存在血管神经交互压迫NVCC现象,并统计NVCC的发生率,并进一步区分统计NVCC出现类型的比率;对具有NVCC压迫者,则需判断及统计责任血管的来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Windows for SPSS 17.0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用卡方检验。从而明确NVCC和VP发病关系的相关性、区分统计NVCC的出现类型的比率以及统计NVCC中责任血管的来源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NVCC发生率比较 VP组NVCC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6.112,P<0.001)。见表1。

2.2 2组NVCC不同类型比较 VP组与对照组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3,P=0.781)。见表2。

2.3 神经血管交互压迫责任血管来源比较 2组责任血管来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1,P=0.278)。见表3。

3 讨论

前庭阵发症(VP)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眩晕的反复发作,常于休息时发生,可伴恶心、呕吐及平衡障碍或听力改变。眩晕除在静息时发作,也可发生于转头或转身时。发作频率无规律可循,多则每天可达数百次,每次发作时间持续数秒至到数分钟不等[8]。

此次研究中,VP组72耳中有45耳存在NVCC现象,其中36耳存在血管接触前庭蜗神经,8耳推移前庭蜗神经;对照组72耳中21耳存在NVCC现象,均为血管接触前庭蜗神经,并未发现血管推移前庭蜗神经的现象。2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持神经血管交互压迫与前庭阵发症发病相关,与文献[5,7,9]报道一致。临床上大多数有症状的VP患者均能提供与之相关的NVCC的MRI影像学依据,此现象同样说明NVCC可能是VP的病因。VP的发生可能源于动脉硬化以及脑萎缩引起前庭蜗神经牵张而形成的NVCC。此次研究可以看出,VP组NVCC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支持NVCC是VP的病因之一的结论[6]。但对照组中同样出现21耳NVCC的情况,说明出现NVCC影像学表现的人也可能是无症状的正常人[10],所以NVCC不是诊断VP的唯一诊断依据,也可能存在静脉压迫等其他因素的作用,这样的患者不一定会出现VP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

另外,VP组出现NVCC现象的45耳病例中以Ⅰ型、Ⅲ型居多,其中71.1%的责任血管是小脑前下动脉,20%为小脑后下动脉,8.9%为椎动脉,与相关报道一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分支血管较多,主要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等,其分支血管的位置及走行都有很大的变异,而前庭蜗神经从桥延沟的腹外侧出脑,小脑前下动脉起自双侧椎动脉汇合后的基底动脉的上方,然后向后下方走形,很容易对其走行区的神经产生接触或压迫;相对而言,基底动脉往往起自椎动脉,所以后两者的位置较低,不易对前庭蜗神经造成压迫。由表3可以看出比率最高的是小脑前下动脉[5,7,11],而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所占比率很小,有报道称颞骨岩静脉和基底动脉等则更较少见[12]。

综上所述,VP患者出现NVCC现象的几率高;发生NVCC的患者中以Ⅰ型、Ⅲ型多见;出现NVCC现象的VP患者其责任血管以小脑前下动脉出现的几率高。本研究采用的是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3DMRA)技术。此技术可以清晰显示前庭蜗神经与其周围血管的关系,能够较明确地判断是否出现神经血管交互压迫的现象。但容积内血流饱和明显,不利于小静脉的显示[6]。另外,有学者推荐3D-TOF MRA增强扫描、维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CISS)以及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等方法,临床工作中也可以借鉴使用[6]。

此次研究对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且临床诊断为前庭阵发症的36例病例进行了MRI影像学特点的分析,以期能够加深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以便在临床工作中帮助实现该病的早期治疗。

表1 2组NVCC发生率比较 [n(%)]

表2 2组NVCC不同类型比较 [n(%)]

表3 2组NVCC血管压迫来源比较 [n(%)]

[1]Strupp M,Brandt T.Peripheral vestibular disorders[J].Curr Opin Neurol,2013,26(1):81-89.

[2]Jannetta PJ.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active dysfunction symptoms of the eighth cranial nerve[J].Surg Forum,1975,26(3):467-69.

[3]Brandt T,Dieterich M.Vestibular paroxysmia:vascular compres-sion of the eighth nerve[J].Lancet,1994,343(8 900):798-799.

[4]Hüfner K,Barresi D,Glaser M,et al.Vestibular paroxysmia:diagnostic features and medical treatment[J].Neurology,2008,71(13):1 006-1 014.

[5]Hüfner K,Barresi D,Glaser M,et al.Vestibular paroxysmia:diagnostic features and medical treatment[J].Neurology,2008,71(13):1 006-1 014.

[6]李慧,刘春岭,张超,等.28例前庭阵发症的MRI表现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5):426-428.

[7]李艳成,徐瑾,贺琦,等.前庭阵发症的影像学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1):63-65.

[8]Hüfner K,Barresi D,Glaser M,et al.Vestibular paroxysmia:diagnostic features and medical treatment[J].Neurology,2008,71:1 006.

[9]李艳成,黄流清,赵忠新,等.前庭阵发症51例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3):168-171.

[10]Ouaknine GE,Robert F,Molina-Negro P,et al.Geniculate neuralgiaand audiovestibular disturbances due to compression of the intermediate and eighth nerves by the postero-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J].Surg Neurol,1980,13(2):147.

[11]Sabarbati A,Carner M,Colletti V,et al.Myelin-containing corpora amylacea in vestibular root entry zone[J].Ultrastruct Path,1995,20(5):437-442.

[12]Brackmann DE,Kesser BW,Day JD.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f the vestibulocochlear nerve for disabling positional vertigo:the House Ear Clinic experience[J].Otol Neurotol,2001,22(6):882-887.

猜你喜欢
前庭小脑影像学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前庭康复在前庭疾病的应用进展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被忽视的“前庭觉”
孕妇及胎儿先天性小脑蚓部发育不全MRI表现
动动小手和小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