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2015-12-18 22:12:51白璐婷王宝林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14期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村官政策

白璐婷,王宝林,张 毅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年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中央的战略部署使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更加紧迫。目前新农村建设亟需大批有科学思想、知识眼光和实践能力的专业骨干力量,而目前农村现有的人才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发展的需要。事实上,早在2005年前后国家已适时提出了“大学生村官”政策,通过选聘大学生村官,将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发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从该政策实施的效果来看,“大学生村官”在带动农村经济增长、优化农村干部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政策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政策的实效性,笔者主要从大学生和村民两个维度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效性进行调研,初步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具体对策。

1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实效性分析

1.1 “大学生村官”的尴尬地位和角色 “大学生村官”政策从地方到国家全面实施已十多年,从实效性来看,应该说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从政策方面没有准确的定位“大学生村官”的地位和角色,这是影响“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其才能的重要原因。

中央出台的“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并没有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作职能作出规范安排,而是让各地乡镇党委和村委,根据各地情况适度安排。目前,“大学生村官”在村内一般担任主任助理职务,“其结合近年各地进行的‘大学生村官’调研显示,各地都把“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确定为协助村委会完成两项任务,一项是完成经济建设型任务(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引导农民致富以及自主创业为主),有的地方甚至把这些大学生直接安排为发展经济引领员乃至招商引资工作人员。另一项是行政文秘型工作,主要包括完成办公办会、党建、维稳、培训教育等应付各项中心工作检查等”的文件起草者[1]。显然,大学生的地位和角色体现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职权是有限的,加之一些村干部年龄较大、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较落后,担心自己被取而代之,因而对大学生并不重视,甚至进行对“大学生村官”打压,使“大学生村官”才能的发挥进一步受限。在各种因素的干扰下,大学生实际能力发挥受限,这使“大学生村官”几近进入恶性循环圈。此外,“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与村民的直接接触并不多,这也使得村民并不十分了解“大学生村官”。有些人甚至认为“大学生村官”就像花瓶,徒有“美丽的外表”,没有实际作用。还有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仅仅是一个临时“空降人员”,不可能做出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实事。

1.2 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及政策了解甚少 不可否认,“大学生村官”政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某些地区甚至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大多数农村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几乎一无所知,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村和村民对该项政策的关注度和期望值,严重影响了政策实施的实效性。

与城市相比,农村特别是边远山村相对封闭,交通、信息不畅通,加之老一辈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有的不识字,无法看书看报。通过调研获知,那些对“大学生村官”略知一二的,基本都是从电视上偶尔的相关报道得知,而且电视上的报道只是成功的案例或简单回应相关问题,并没有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职能、工作、意义等进行深入、系统的解释,而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报道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广大农民对惠及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村官”及政策知之甚少,怎么可能对“大学生村官”及政策产生信心?此外,即使村里进驻了“大学生村官”,而村民与“大学生村官”的直接接触并不多,不重视“大学生村官”,更没有认识到“大学生村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价值,这不利于树立“大学生村官”的威信,当然也不能唤起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及政策的关注与信心。通过调查还发现,相当多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不能适应农村的工作环境、处理实际问题能力不足、阅历少、不了解农村现状、理想主义色彩浓等,所以,不可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上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上述情况显然是各方面对“大学生村官”及政策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只有政府、高校、农村合力对其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深入民心,才有可能激发民众对此项政策的预期信心,从而使该项政策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2 增强“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2.1 加大宣传“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力度 可以说,“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工程,关涉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的就业,新型城镇化等多个领域的重大问题,国家正在不断加大对此项政策的投入力度,但是真正使一项政策可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首当其冲地要加大对该政策的宣传力度。

首先,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最有权威解读政策,所以政府应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提出一套完整的、准确的政策说明书,包括政策实施的背景、要义、实际操作、预期效果、实施组织的职责等,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例如,通过公文的形式公布并逐级发放到基层组织,尤其是要落实到各个村委会,村委会是该政策的最终运作组织,村委会相关干部对政策的透彻理解和接受,村民对该项政策的预期信心,这些是影响政策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宣传过程中应该重点宣传该政策是什么,加强对该政策内涵的解读,同时要突出强调该政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作用。考虑到“大多数村干部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质存在较大的局限”[2],以及村民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可以选取一些其他相似地区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实例,这样能更明白更加有说服力,让更多的村干部认识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重要性,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让更多村民了解“大学生村官”政策,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重要作用。

其次,政府在宣传该项政策时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书刊报纸等渠道,加大对全社会进行宣传,让全社会形成对“大学生村官”重视并认可的社会氛围。因为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择业观念和选择都是重要因素。此外,在宣传该政策时政府尤其要联合高校,高校是“大学生村官”的“生产基地”,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又一重要因素,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鼓励更多的有志大学生投入到新农村建设,让更多青年找到实现自身价值之路。“高校可开展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特色教育”[3],开设关于“三农”的课程,加强“三农”专业知识的讲授,帮助大学生为“村官”工作增加知识储备,同时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下乡等认识农村的机会,制定实习政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校还可以“注意挖掘并宣传示范‘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并邀请他们回母校举办座谈会和演讲,畅谈其在农村工作的体会,展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图,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在校生投身基层建设的热情,引导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4]。

2.2 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2.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目前“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思想动机呈现为多元化特征”[5],其中不乏功利因素和“跳板”思想。要想真正实现“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定的初衷,发挥政策最大的社会效益,就应该让更多有才华有能力的大学生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然,这首先需要大学生要端正自身的价值取向,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高校对于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所以,高校对大学生择业要建立长效机制,对于刚刚入校的大学生鼓励其应该尽早有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断坚定目标完善自己。对于有志于选择“村官”职业的大学生,要加强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村、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的意识。作为已经在任的“大学生村官”,应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树立明确而正确的人生目标,学会处理好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端正符合社会期望的人生态度,在工作中要对自己负责,对村民负责,对农村发展负责。

2.2.2 锻炼有效的实践能力。“大学生村官”一般是刚刚离开校园的青年,通常缺少实际工作经验,所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有效实践能力,让大学生丰富的知识和敏捷的思维转换成实际的生产力,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除了大学生自身要寻找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外,社会各界也要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学校可以开展以‘三农’为主题的实践教学课程,在农村建立实训基地,完成课程考核,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了解农村,增强服务基层的使命感”[6]。对于那些即将进入工作的准“大学生村官”们,政府部门可以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体验农村的生活状况、工作的思维方式,加深对农村基层的理解和接受。大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涉足“三农”进行合作或自主创业,发展生态农业,种植蔬菜,拓展网络营销渠道等[7]。一方面,让农民尝到靠新观念务农,新技术种田,新产业致富的甜头,增强对“大学生村官”及政策的信心;另一方面还增加了大学生在农村工作的实际经验,有效的提高了实践能力。

2.2.3 锻炼心理承受能力。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某些观念保守、习俗落后,这也是造成“先进的更先进,落后的越落后”发展怪圈的内在因素。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其思想必然与农村的某些思想观念有冲突的地方,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很难长期留任农村。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直面当前城乡的巨大差距,不鄙视、不放弃,而且有责任有义务将新的思想观念传播到农村,将新技术普及到农村。面对困难,能够树立一定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困难而达到目标的豪气和志气;面对农村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够树立换位思考的意识,重视解决方案的提出和执行,从而推动农村发展新常态。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生产基地”,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大学生实际状态,选择一些实用性强、含金量高的课程,甚至“高校可尝试开设村官专业”[4],以培养专业人才,从专业角度增强大学生选择“大学生村官”职业及投身于“三农”现代化的优势和信念。

2.3 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及实施规范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学习能力,较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掌握社会服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长期接受思想政治和素质教育,“大学生村官”相较于其他村干部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2]。毋庸置疑,“大学生村官”政策应该继续发展下去,“大学生村官”应该作为一个新兴职业或者党和国家重要的后备基层干部确定下来,使其更加规范化、法治化。

首先应该根据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按照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部署,未来全国上万个行政村将有万名“大学生村官”在岗,但是现有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中都没有明文规定“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能和日常工作,一般情况下要求所在村按实际需要自行分解”[2],事实上,很多村委对这些“大学生村官”并不重视,也不知道给“大学生村官”分配哪些工作,这就使“大学生村官”也很迷茫。没有明确的职责,绩效考核更是无从谈起。所以,从国家层面,“大学生村官”政策应该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和职责有准确的定位,及至县级组织部门应该对“大学生村官”的职责有明确的规定,村级组织则根据农村发展实际赋予“大学生村官”切实地职权。对照相应的职责,对大学生的绩效考核也就顺理成章了。一项规范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有利于“大学生村官”保持头脑清醒,目标明确,减少懈怠,发挥优势。此外,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本身就把村“官定”位为一个“跳板”,不可能让“大学生村官”踏实地在农村扎根。而且,当前“大学生村官”的任期普遍为2~3年,可是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要使农村经济发展有起色却不是2~3年,何况很多“大学生村官”根本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在这种状态下,要想真正投入工作,发挥作用是需要一段适应期的。所以,要么调整“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定位,鼓励“大学生村官”长期留任农村,给予晋升的平台,要么适当延长“大学生村官”的任期,同时为其提供更加优惠的任职到期的出路,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村官”放心大胆地去展示自己的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农村建设。

其次为了能够使“大学生村官”政策高效实施,要不断健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保障措施。健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任职机制和选聘标准是当务之急。目前只有组织部门单纯的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依据相应的程序进行选拔,但事实上不同地域的农村发展实际需求不同专业和能力的“大学生村官”,虽然选拔结束后会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和召开岗前交流会,但是绝大部分流于形式。而那些进驻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要么对于当地农村发展实际所需,在专业方面不对口,要么在实践能力方面欠缺,要么那些只把“村官”作“跳板”的干脆只是摆设。目前来看,“大学生村官”没有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选聘机制和选拔标准方面并没有对农村实际发展“量身定制”真正所需人才。此外,“大学生村官”就任几乎都是“赤手空拳”,而“农民比较注重眼见为实,最渴望的是致富,最盼望的是增加收入,“大学生村官”仅凭一腔热情投身农村,如果没有过硬的实用技术对农民进行示范和指导,又不能引入资金、项目、很难获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5]。“大学生村官”虽然具有丰富的知识,可都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要想真正发挥其技术实力、思维优势,必须有支持其行动的充足资金,才能使农村得到长足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支持,再好的点子和技术也无法实现,这就需要政府为其提供“改造”农村的充足经费。当然,为了保证资金的有效正当利用,“大学生村官”应通过广泛深入调研,经专家审查,向政府申请资金,并且要定期汇报资金利用情况及项目取得效益情况,政府根据其成果考虑下一步支持计划。

3 结束语

由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编撰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全面总结了自2008年中央开始实施的“全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情况,直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重大意义:“通过村官们接上农村的“地气”,逐步扭转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单向流动”问题,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这让全社会有理由相信,“大学生村官”政策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

[1]李秀义.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创新发展研究——基于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2-26.

[2]杨祎,任鸿,肖彦,等.大学生“村官”——转型期农村社会工作新力量[J].改革与开放,2013(2):133 -135.

[3]隋萌萌.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浅析“大学生村官”问题——以汉阴县“大学生村官”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47-48,56.

[4]佴军,陆建飞.高校培养大学生“村官”有效途径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4(2):414 -416.

[5]赵慧芬.“大学生村官”计划持续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2(15):3372-3375.

[6]何林艺,刘进.“大学生村官”政策与预期差距及完善路径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79-80.

[7]李伟博,姜法竹.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4(6):120-124.

[8]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2013年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大学生村官村官政策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唱村官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12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12
助企政策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工作案例
商(2016年31期)2016-11-22 09:28:36
大学生村官在江苏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