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县小麦条锈病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措施

2015-12-18 20:07车秀琼苟晨晨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2期
关键词:丹巴县冬麦锈菌

车秀琼,舒 琦,苟晨晨

(1.四川省丹巴县农牧和科技局,四川丹巴626300;2.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小麦是丹巴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条锈病是该县小麦的主要病害,常年发生,在该县境内越夏越冬,春小麦和冬小麦均受其害。为此,笔者介绍了该县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规律及发生原因,并提出了一套适合该县的防治措施,旨在为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 丹巴县小麦条锈病具体危害及发生规律

1.1 具体危害 小麦条锈病常年发生,遍及丹巴县所有乡镇,危害面积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30%左右,中度发生减产达30%,重度发生减产达80%。

1.2 发生情况 条锈病始见期因海拔和气候而异,随着海拔的上升,条锈病发生时间推迟。通过定点监测,海拔为1 700 m处条锈病的发病时间为4月上旬,海拔为2 500 m处条锈病的发病时间为5月上旬,海拔为2 800 m以上条锈病的发病时间为7月中旬。开春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在旬均温高于5℃时菌丝萌发产生夏孢子,先入侵单叶形成发病中心,然后蔓延至整片田块。丹巴县小麦条锈病的始见期在4月上旬,每年均发生在位于河谷地带的中路、水子、梭坡、格宗等乡村。2001年4月26日在中路乡克格依村发生中心病团,5月13日临近该村的其他4个村发生小麦条锈病;2002年4月8日在水子乡水子二村发现小麦条锈病中心病团;2005年4月2日在格宗乡江达村发现中心病团;2006年4月12日在梭坡乡宋达村发现中心病团,蔓延流行快;2009年4月4日在梭坡乡莫洛村发现中心病团,4月27日大渡河两岸的3个村发生小麦条锈病。

1.3 发生规律 丹巴县小麦条锈病的始见期在4月上旬,发生期在4月上旬至9月上旬。县内年平均大风为116 d,条锈菌孢子通过沿河的季风等强气流带到高空,吹送到几百米至数百千米以外的地方进行侵染,既为害本地小麦,又为害附近的康定、泸定、石棉等大渡河沿岸县和四川盆地小麦。小麦条锈菌孢子在县境内的丹东乡、边儿乡、中路乡和东谷乡等海拔相对较高乡镇的晚熟冬麦、春麦及其自生麦苗上或者其他寄主(青稞、禾本科杂草)上连续侵染,完成锈菌夏季侵染,顺利越夏,在县境内的格宗乡、岳扎乡、梭坡乡、章谷镇等海拔相对较低乡镇的河谷半山地带和亚高山地带的冬小麦上越冬。因此,在不同海拔高度有不同播收期的小麦存在,连片玉米行间和秋荞地自生麦苗、春麦与晚熟冬麦上的菌源相互衔接;小麦呈绿色过冬,依山傍水,小环境内窝风高湿;在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下,条锈菌孢子西吹东去、南来北往,使条锈病在该县上下传播自成一个独立的侵染循环和流行区系,完成周年循环。

2 丹巴县小麦条锈病发生原因

2.1 位置特殊 丹巴县所辖15个乡镇耕地均分布在革什扎河、大金川河、小金川河、东谷河、大渡河5条河流与5条山脉所形成的360度辐射状“漩涡状旋扭构造”的高山峡谷内,属于典型的西南高山峡谷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南低,所处空间不大,但海拔差异大,全县最低海拔为1 700 m,最高海拔为5 820 m。立体农业明显,小麦分布于海拔1 700~2 900 m处,条锈菌的传播与高空大气环流风向和受地势地貌以及高海拔垂直差异控制的地面风、河风的风向基本一致,在传播路线上又存在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交叉的特点。该县是小麦条锈病川西、川西北、云南越夏区和越冬菌源地[1-2]。

2.2 气候适宜 小麦条锈病是低温高湿性病害。丹巴县属青藏高原型季风气候区,6~9月属于湿润或半湿润期。气候带谱基本齐全,以河谷北亚热带为基带,从河谷到半山(半高山)、山顶(高山),垂直变化十分明显。河谷为一年二熟、三熟区;半山(半高山)为一年二熟或者是两年三熟区:青稞/油菜或小麦/夏玉米,小麦、油菜、洋芋套夏玉米,春玉米/青稞/夏玉米;山顶(高山)为一年一熟区。县内年平均气温为14.2℃,河谷半山地带年平均气温为11.0~16.0℃,亚高山地带年平均气温为4.0~10.0℃,高山地带年平均气温为0~3.0℃。年降水量为500~1 000 mm(平均600 mm),多夜雨。日照充足,无霜期为316 d,1月平均气温为4.4℃,8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2.4℃。该县为条锈病周年循环侵染提供了适宜的温湿条件。4~5月特别是4月的降水量和雨日强烈影响条锈菌越春和繁殖蔓延速度,是流行和是否严重发生的关键因素,降水量大、雨日多时发病早、发病快、发病重。

2.3 冬小麦分布广 丹巴县境内冬小麦产量显著高于春小麦,种植面积较大,分布海拔高差大,为小麦条锈病的提早发生和流行提供了大量菌源。

2.4 冬小麦和春小麦同期生长期长 汪可宁等研究表明,小麦条锈病菌主要在麦苗间传播,晚熟小麦与自生麦苗重叠生长或者是冬小麦与春小麦共生期达30 d以上的地区有利于病菌越夏[2]。丹巴县冬小麦(包括晚熟冬麦)种植时间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收获时间在5月下旬至6月底。春麦4月5日左右播种,收获期为8月下旬。冬小麦和春小麦同期生长时间达30~60 d,时间长,有利于小麦条锈病菌传播。

3 防治措施

丹巴县是小麦条锈病越夏越冬并存区,也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防治的重点区和关键区。由于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以及地形地貌的影响,气候更温湿,条锈病常年发生较重,是条锈菌生理小种易变区。菌源对内影响全州小麦越夏越冬区,对外因邻近四川盆地西沿边缘,有利于向盆地冬麦秋苗提供初侵染源。

3.1 农业防治

3.1.1 轮选抗病品种。研究表明,在同一生态区或者越夏越冬区采用多基因型抗病品种的搭配种植,尤其是选用遗传背景复杂且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能够显著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年限,降低产量损失[3-5]。丹巴县淘汰了以前大面积种植的已经变成高感品种的绵阳系列和繁6系列品种,引进了推广抗性相对较好的“川麦39”、“川麦37”、“绵96-12”、“渝麦7号”、“川輻5号”等品种,同时对品种进行定期轮换,减轻了条锈病的流行和危害程度。

从全局来看,在丹巴县选择种植与越冬区不同亲缘的小麦品种显得尤为重要。

3.1.2 采用间套作。根据条锈菌特有的高空远距离传播特性,利用自然界共生的多种植物进行阻断,降低小麦接受外来条锈菌孢子数量,降低小麦条锈病的发病严重程度及再传播机会。通过采取小麦与豆类、蔬菜、玉米、马铃薯等作物间套作的耕作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3.1.3 加强栽培管理。通过及时翻耕、适期迟播、合理密植、均衡施肥4项措施加强栽培管理。及时翻耕,在麦收后15 d内翻耕消灭自生麦苗,减少条锈菌源在自生麦苗上的传播和积累,减轻外传孢子数量及麦苗发病;适期迟播,推迟到11月上中旬日均温≤15℃时播种,秋苗发病时间推迟,有利于生长发育成壮苗;合理密植,人工宽幅条播,保证225万~300万株/hm2基本苗,做到个体健壮、群体合理;均衡施肥,增施农家肥,按氮、磷、钾比例为2∶1∶2的科学配比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适时增施磷、钾肥,拔节期追施草木灰,培育壮苗,增强小麦自身抗病性和抗逆力。

3.1.4 减少种植面积。应停止种植春麦和高山晚熟冬麦,改种青稞或者其他作物,以切断小麦条锈病的传播链条,降低条锈病菌越夏菌源的积累,达到条锈菌越夏区治理的目的。丹巴县农民有种植小麦的习惯,种植历史悠久,小麦主要用于他们食用和饲料,要求农民为了全局利益减少或者不种植小麦,在目前一家一户各自为政、国家又没有出台实惠的补贴政策的情况下非常困难。当地农业部门从大局出发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多年努力,该县冬麦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1 260.8 hm2下降到2014年的1 000.1 hm2,减少了20.6%,春小麦面积减少到253.3 hm2,减少了33.3 hm2,为减少小麦条锈病的越夏场所和越夏菌源量提供了帮助。

3.2 化学防治

3.2.1 药剂防治。通过对粉锈宁、敌力脱、欧博、氰菌唑、烯唑醇、粉菌特、禾果利、丙环唑(敌力脱、科惠、得惠)、戊唑醇、特谱唑10种药物进行对比试验,得出综合效果最好的为粉锈宁。

3.2.2 药剂拌种。用种子量为0.03%的立克秀(戊唑醇)或粉锈宁进行拌种包衣;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 g拌种50 kg或20%粉锈宁乳油75 ml干拌种子50 kg。随拌随播,力求均匀,拌药种子当日播完。

3.2.3 叶面喷雾。在小麦播后30 d左右开展长期监测,做到“不发不治,早发早治,再发再治”。对初见病叶(发病中心)田块进行挑治或全田防治。控制越夏菌源,晚熟冬麦和春麦是重点,重点抓好拔节至孕穗期的防治。大田病叶率达0.5% ~1.0%时或者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0% ~4.0%、严重度达1.0%时用药物防治。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1 500 g/hm2,或者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50~525 g/hm2,或者25%丙环唑乳油(科惠)120~135 g/hm2对水750~900 kg/hm2叶面喷雾。病重田施药后7~10 d要进行第2次喷药,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政府重视 丹巴县乃至甘孜藏族自治州近年来在条锈病的防治上基本上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基础研究和总体的根本措施。例如,1980年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主要优势小种是“条中19”,其次是“条中18”、“条中21”,但目前该县小麦条锈病的优势小种却不清楚。建议政府加大对该县相关部门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该县对小麦条锈病及其他病虫害的研究及防治,促进该县小麦的安全生产。

[1]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小麦锈病组.对我国小麦条锈病防治经验的认识[J].中国农业科学,1975(2):62 -65.

[2]汪可宁,谢水仙,刘孝坤,等.我国小麦条锈病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1988,21(2):1 -8.

[3]姚革,蒋滨,田承权,等.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持续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2):253 -255.

[4]陈林,费永成,亢继林,等.成都市2009年小麦条锈病特重发生的气象特征[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0,30(1):50 -53.

[5]郭世保,黄丽丽,康振生,等.小麦品种混播条件下条锈病发生、扩展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1):106 -110.

猜你喜欢
丹巴县冬麦锈菌
丹巴县
禾谷锈菌转主寄主的研究进展
丹巴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越南黄檀锈菌与锈菌瘿蚊关系*
一种杨树锈病天敌昆虫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微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