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萍,李 铭*,陈冬梅,马 军,肖容雍(.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海南三亚 57000;.琼州学院,海南三亚 570)
麒麟菜(Betaphycus gelatinum),隶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真红藻纲(Florideae)、杉藻目(Gigartinales)、红翎菜科(Solieriaceae),是珍贵的热带海洋藻类,生长在海底珊瑚礁上,有“海底庄稼”之称。
麒麟菜是当今世界上制造卡拉胶的主要原料。目前卡拉胶国际产量的90%,是由中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大规模麒麟菜人工养殖维系的[1]。麒麟菜也是副食品之一,除食用外,还有一定药疗作用[2]。所以它是热带、亚热带海域藻类人工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
麒麟菜在我国唯一能够种植的区域就是海南省,其分布在我国的海南岛、西沙群岛等热带海区[3],是海南省重要的海洋资源之一。研究麒麟菜资源的现状,对于进一步开发海南省麒麟菜资源,促进麒麟菜养殖业和发展麒麟菜加工产业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海南麒麟菜品种主要是琼枝麒麟菜、异枝麒麟菜和珍珠麒麟菜3种。琼枝麒麟菜是海南省进行人工栽培的主要种类,多呈紫红色或黄绿色,腹面多为红色,枝与枝间常互相附着,形成团块状;异枝麒麟菜,又称长心卡帕藻,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菲律宾引入,藻体多呈圆柱形或扁平状,有2叉式或不规则的分枝,一般分枝上有突起,藻体多呈鲜红色或红绿色,向外伸展,无其他附着物;珍珠麒麟菜藻体北面黄绿色至紫红色,腹面暗红色,主枝圆柱形或略扁,二至三回叉状分枝,分枝较粗短,彼此相互重叠,缠绕成团块状,枝体表面有乳头状或圆锥状突起。
海南岛麒麟菜资源有野生和人工养殖2种来源。野生麒麟菜主要分布在西沙群岛,一年四季都有生长,主要附着鹿角珊瑚等枝状珊瑚上。历史上麒麟菜一直以采收野生资源为主,在玉琢礁、浪花礁等处产量较大,由海南渔民采集。
养殖麒麟菜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海南琼海沿海就已经种植栽培琼枝麒麟菜[4]。异枝麒麟菜1985年5月先后在海南琼海、澄迈沿海进行了生态学和人工栽培方法的试验,1999年进行了大面积人工养殖试验,是我国目前产量较高、生长速度最快的大型海藻。目前麒麟菜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的琼海、文昌和昌江等地。随着麒麟菜的养殖技术的完善和推广,在海南麒麟菜人工养殖基地逐渐增加,目前是麒麟菜原料的主要来源。
麒麟菜的养殖模式有水泥框网片式、延绳浮筏式和绑苗播植式等[4]。绑苗播植式是海南早期采用的传统栽培方法,需要珊瑚枝作为附着基质,适用于琼枝麒麟菜的养殖。延绳浮筏式是将种苗绑在浮筏上生长,可以摆脱以珊瑚枝作为藻体附着基质的限制,适宜栽培异枝麒麟菜。水泥框网片式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养殖模式,2006年试验,2007年在海南昌江、儋州等市县推广,此法对琼枝麒麟菜和异枝麒麟菜均适用,且操作简单,成本投入第一次相对较高,但整体效益相对较好。用水泥框网代替珊瑚枝,不但扩大了养殖规模和产量,而且减少了珊瑚礁资源的破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麒麟菜的加工应用方面,麒麟菜是生产卡拉胶的主要原料,主要是以干制品和加工成卡拉胶粉的形式向海南省外,甚至国外销售。有文献表明,不同种属的麒麟菜其卡拉胶的产率不同,琼枝麒麟菜的卡拉胶产率高达74.6%,异枝麒麟菜和珍珠麒麟菜的产率在50%左右;在凝胶强度方面,异枝麒麟菜、珍珠麒麟菜要高于琼枝麒麟菜[5]。国内外对麒麟菜中多糖“碱改性”、“提高凝胶强度”方面研究较多,如刘思俭等对我国海南岛琼海、文昌的麒麟菜用36~39度的烧碱在常温下浸泡2~3 d或用31度的烧碱在65℃下浸泡2 h,能提高凝胶强度[6]。
2.1 麒麟菜资源存在的问题 海南野生麒麟菜资源由于无序采捕,产量在逐年缩小,目前麒麟菜资源主要由人工养殖提供。麒麟菜对养殖条件的要求较高,要求海水的透明度大、水质清澄、水流通畅、营养盐丰富;海水比重1.020以上且相对稳定;海水温度21~36℃,最适温度是24~33℃。所以养殖区域要求远离河口、杂藻海草茂盛以及工业排污和陆源污水较严重的海区,且要求海底平坦、退潮后藻体不会裸露干燥、敌害生物较少。
由于缺乏相关领域的机理研究,人工养殖存在一些问题,如可人工培育的优质种苗缺乏,养殖产量低下,且海水的理化指标对琼枝麒麟菜生长特性以及一些重要物质含量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单位面积过度养殖,水动力也会下降,海底沉积物增多,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滋长,海水的富营养化程度会越来越严重,不宜于麒麟菜的继续养殖。另外,如遇到台风等天灾,会对麒麟菜养殖产业造成重大损失,严重的几乎会使麒麟菜全部损失。
而近几年琼海和文昌海域污染、水质变差,养殖产量在逐渐下降。据海南省渔业统计报表,全省麒麟菜养殖年产量(干品)从2005年的10 311 t上升到2007年的11 687 t,但近年来,由于受到麒麟菜养殖用海面积萎缩和海南岛近岸海域麒麟菜养殖环境等条件的制约,2008年起麒麟菜年产量逐年下降,到2010 年3 726 t、2012 年1 288 t,只是2007 年的1/9。
2.2 麒麟菜应用存在的问题 因麒麟菜藻体粗糙、腥味大、不耐热等因素,在我国食用并不普遍,而且食用方法单一,主要是凉拌和制作海凉粉。
由于我国对南海大型海藻的高值化深加工综合利用还缺乏系统研究,目前麒麟菜还未得到高效的利用,一般是晒干后以低价提供给厂家作为提取卡拉胶原料,产品模式单一,经济附加值有限。麒麟菜中提取的卡拉胶只能作为增稠剂、乳化剂等简单地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和日用化学工业上,在医药方面的应用也是仅仅局限在作为药膏基、药片粘结剂和药用胶囊等[7],应用领域过于单一。
麒麟菜资源是海南重要的海洋资源之一,人们首先应做好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2013年6月,水产专家在漫步暗沙海域投放琼枝麒麟菜2万株,为海南麒麟菜建立起种质资源供应库,达到资源增殖、品种优化、水质净化、保种的效果。
另外,麒麟菜养殖需要一条完整、通畅的产业链,如果养殖起来的麒麟菜没有综合利用的途径,必然损害麒麟菜养殖户的利益,严重挫伤其积极性,麒麟菜养殖业也势必难以为继。
在麒麟菜的食用价值方面,已开发出麒麟菜即食风味食品[8]。将干麒麟菜通过酸、碱处理,脱腥、软化、杀菌等工艺加工成,可直接食用,扩大麒麟菜的应用范畴。而且即食麒麟菜是一种功能型保健食品,具有高纤维、低脂肪、低热能,且富含矿物质、微量元素的特点,将麒麟菜加工成各种食品,将有一定的保健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是食用安全的新资源食品[9]。
麒麟菜在医药、精细化工方面的应用研究最近几年也有了新的进展。研究发现,卡拉胶对许多病毒、病原菌的广谱抑制活性和免疫系统刺激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医药疗效,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活性[10-11]。麒麟菜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海藻多糖、海藻氨酸及多种微量元素,且已证实,这些活性物质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高血脂症患者血清胆固醇和治疗气管炎、痔疾等功效[12]。此外,它还具有抗溃疡、抗凝血等作用。美、日等国已从麒麟菜中获取了大量医药、精细化工等行业所需的宝贵原料[13],日本每年要从我国海南大量进口麒麟菜作为活性成分的提取原料。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麒麟菜资源,推动海南海洋资源开发和海藻高值化加工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因此,深入麒麟菜的养殖业和高值化应用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海南现代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为海南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有利于维护海南良好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张婷,时旭,何建华.麒麟菜属和卡帕藻属海藻的ISSR初步分析[J].海洋学报,2011,33(3):173 -178.
[2]蔡玉婷.麒麟菜的栽培技术及其经济价值[J].福建水产,2004,25(1):57-59.
[3]匡梅,曾呈奎,夏邦美.中国麒麟菜家族的分类研究[J].海洋科学集刊,1999(41):168-198.
[4]王红勇.麒麟菜的几种栽培方法[J].中国水产,2013(3):61 -63.
[5]吏升耀,刘万庆.中国海南岛麒麟菜中卡拉胶的制备与性质[J].水产学报,1986(1):1-6.
[6]刘思俭,庄屏.我国的麒麟菜栽培技术[J].湛江水产学院学报,1984(1):1-5.
[7]戚勃,李来好,章超桦.麒麟菜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l):115 -118.
[8]李刘冬,陈培基.即食麒麟菜的营养价值与食用安全性[J].营养学报,2004(26):311-313.
[9]赖绮华.麒麟菜即食风味食品杀菌技术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3,33(12):66-68.
[10]LI H Y,MAO W J,ZANG X L,et al.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nticoagulant-active sulfated polysaccharide isolated from green algaMonostroma latissimum[J].Carbohydrate Polymers,2011,85(2):394 -400.
[11]KIM J K,CHO M L,KAMJANAPRATUM S,et al.Invitro and invivo immune modulatory activity of sulfated polysaccharides fromEnteromorpha prolifer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11,49(5):1051-1058.
[12]王晓宇,邹明明,王蓉,等.海藻多糖抗肿瘤机理研究进展[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7,29(3):318 -322.
[13]王凌云,岑颖洲,李药兰.海藻的特殊功能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2003,33(4):258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