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娟,李 鑫
(宁德师范学院艺术系,福建宁德 352100)
现代城市发展与城市布局,就像一首交响乐,每个乐章构成了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分区,相互协调又不能分割。历史演变和时代发展历程中衍生的社会产物也已深深的印刻在城市成长的每个角落。
城市布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包含了人文地理方面、历史文化方面等。城市布局是指城市的地域结构和层次,城市内部各功能体的布局比例,是城市已经或将要建成区的平面空间形态和城市道路系统等的结构形式[1]。城市布局形态是自然界发展的结果,是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规划的建设的结合体。研究城市布局的目的是提出当前城市的概貌,使之明确有关建设和设计的规划,使之明确有关建设和设计的规划,使城市能够向着宜居化迈进。当前,研究一个城市的布局形态及其利弊对于制定出一个完善的城市总体规划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今天,工业化和城市化两大时代潮流让聚拥几千年城市发展历史的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目前我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已超过40个,预计2025年将超过200个,但当你周游各城你会发现有时你甚至分不清你身在何处,处处林立的高楼大厦,有人笑话到处洋溢着钢筋水泥的味道,当年辉煌的文明古城也只能在历史文献上寻一丝踪迹,耀眼的皇城古国,青石斑驳的深巷胡同,先辈的智慧在岁月的长河里完全湮灭了踪迹,如今的我们真的快乐吗?城市的未来谁来著述。
史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天使》(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提及到未来城市,因“人性”而和平,围绕着“人”而发展的城市是鲜活的、精彩的,就像中国的园林艺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天人合一,诗情画意,舒适宜人,象极了一幅中国画长卷,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才能窥见自然与人道的韵味。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严重吞噬制约了生态和优质农机发展原有的空间,可持续与协调发展已不能满足自然的抉择,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分工和整体调控已成为了城市规划
1.空间功能分工的研究。空间功能分工,从区域分工和都市区内部分工两种空间尺度开展。区域分工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和区位发展条件等进行类型区的划分;都市区内部空间分工主要是明确划分城市内部空间,城乡分区,建设生态与环保分区等多方位分区。区域空间功能分工,是建立在空间分区基础上的,主要是寻求区域的地理区位、环境、资源、土地、人口、社会、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客观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经济并进行相应的空间调控与管理的手段。
美国学者Friedman曾在《区域规划政策》一书中提到过center versus理论,验证了完全竞争市场中运输成本最小化条件下的区域空间圈层式功能分工格局的优越性,村落和市场区位大体遵循六边形的中心地分工模式。法国经济学家Perroux提出区域分工非对称等级分布模式,且存在地理空间意义的“极”与“聚”,这些核心区位聚集成了城市成了一个新的增长极。只有这些是不够的,空间发展自身的“地理区位的二元经济结构”通过“广播效应”扩散与回荡形成了不同区域间的功能分工。
2.多维分工与综合管理。空间功能分区与环境、资源、人口的空间配置建立在空间分工的理论上,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各司其职,保证其不同空间地域各项要素资源的绝对优势。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调整市场与公众有序分工与合作,推动空间发展和分工形成,有效的引导城市、工业、农业、生态、经济形成足够弹性的空间框架,通过配套的均衡管理模式调控各平衡点的绝对协调。
明确了地区分工的不同,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实现资源与财富及各要素的合理适配,形成资源拥有状况与丰裕程度及不同生产要素禀赋的组合最优化,把“技术分工”和“人的分化”(马克思和恩格斯1972年)与劳动生产率形成统一制度化,“凡可采用分工制的工艺,皆可各个分立”(亚当·斯密《国富论》),使其专业化。
作为多维分工的理论认证,似乎忽略了空间距离带来的影响,区域平衡增长理论建立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经济区域全盘辐射的假设下,市场、资本、人口、产出的不断增长,市场体系相互依赖,借助资产扩充规模必将带来资产市场大推进,通过资产同时全面的投资,使其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增长,控制好“临界最小努力”。
3.空间分区及要素配置。根据目标导向初定指标体系,选择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和区位条件,再次进行空间适宜性综合分区,根据各要素布局目标进行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组合,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口、水环境等容量的区域分配,以各类分区的适宜性指数作为要素配置基本规则,综合确定资源、环境、人口等各单元的要素配置,最后根据各个要素配置方案进行建设、生态、农业等空间功能分区边界的划分并制定空间管制要求和各要素的准入规则。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影响的日益加深,区域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提高城市综合竞争整体实力,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已成为各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宁德做为后起之秀必须着眼于提升自身的城市地位,利用已建成的交通枢纽和海港地理优势,走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市的战略目标,在进行城市布局规划时,要注重各城市功能体的布局之间的和谐发展。
宁德地处东南沿海。它的东面濒临东海之滨,南面与罗源县紧密相连,城市的西面与南平市相连接,北部与浙江省温州市接壤。宁德位于闽东北,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新兴的滨海港口城市。宁德地势主要特征是西北部高,东南部低,中部隆起,以山地为主,丘陵次之,地表切割强烈,溪河纵横交错,水能资源丰富,海岸线蜿蜒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目前市区分为蕉城区和东侨区,蕉城区街道空间狭窄和拥挤,居住人口密集,交通压力大,居住环境比较拥挤,新区建设则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城市空间布局以满足现代的城市功能为主。
宁德目前的城市系统体系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宁德市旧城区没有大量种植本土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是外来品,整个城市的植物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色彩搭配,色彩单一,没有体现出本土特色,景观设计不够完善,没有考虑到当地的风貌景观;二是宁德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市公共场所规划严重不足,2000年左右建成的先锋广场是宁德中心城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场所,但后来由于万达商业地产的引入最终取代了先锋广场。随后建成的环东湖南北岸景观公园没能很好的考虑地域特色。三是宁德市的街道。东侨开发区的街道开阔整洁让人耳目一新,而蕉城区的街道由于缺乏深度规划和规范化管理存在交通组织无秩序、卫生环境差等特点,在旧城区许多的公共设施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旧城区能够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广场很少,这样会对城市的总体规划造成一定的难度。
1.精心设计,保持新、老建筑相荣相生。要找出新、老建筑的共同点,宁德老城区中一些具有历史积淀的古建筑,要重点保护和修缮,而东侨开发区和一些工业园区则要彰显宁德现代的城市布局,东部沿海要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海城市建筑群。这三种不同的建筑地带用山川秀水做为过渡,在城市布局上形成了由山川走向港口,由古朴走向现代化的时序。
2.塑造独具个性化的城市布局。城市布局是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它强调对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追求与发扬,强调整体发展条件的改善,它提倡以人为本的城市布局规划,从全力提升城市核心力量出发来建设个性鲜明、环境优美、和谐统一的城市布局。
宁德风光秀美、层峦叠嶂、海洋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嵛岛天湖,被誉为“岛国开山”更有云峰寺、狮子山、太姥山等名胜古迹相依托,宁德具有独特的畲族文化,畲族人民勤劳善良、勤俭持家,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宝库,是闽东旅游的一大奇观。
要遵循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规律,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重点突出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两个方面,要将环境保护制度落到实处,使各级各类功能区达到环境质量标准,努力实现经济、环境和谐发展。要构建布局均衡、形式各异、城乡一体化、功能均衡的城市绿化系统。有效保护城区水源地,形成城区蓝色景观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曾经,“雾霾”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生僻字眼,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创52年之最,2014年秋至2015年伊始,大范围浓雾频频造访,中国也将进入“治霾”时代。
2015年伊始,澄澈蓝天,清新空气成为全国31个省份不约而同的期待。“大气污染治理“成为共同关键词。在各地布署的治霾举措中,减煤、除尘、控车是关键词。当前污染物的排放量变大了,这和我们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3.1 做好宁德的城乡规划与总体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伴着生产力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科学、互为服务,逐步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2]。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发展时期内城市的功能与性质、发展形势与规模、发展目标、空间布置及资源分配和土地使用等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镇区总体规划以落实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镇域规划提出的要求,合理利用镇区土地和空间资源,指导镇区建设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其基本原则遵守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结合和综合利用,并保持地方特色,防止污染,做到互相合作、扶持弱势,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实施城乡规划的政府行为和城乡规划的非公共部门行为,政府根据法律授予负责城乡规划实施的组织和管理,其主要手段包括:规划手段、政策手段、财政手段、管理手段,除此之外,各类组织、机构、团体或者个人通过对各项建设活动的监督,有助于及时纠正城市建设活动中所出现的偏差,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1]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胡洁.从区域规划到场地设计——“山水城市”理念在多尺度景观规划中的实践[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