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祺,陈建民,樊俊喜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
黄河名楼人文型植物景观探析
——以鹳雀楼景区园林绿化设计为例
陈 祺1,陈建民1,樊俊喜2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
以永济市鹳雀楼景区园林绿化设计为例,从深度挖掘中华名楼文化资源入手,紧扣鹳雀楼的文化背景,分析了轴线序列景观的起景、发展、高潮、尾声的植物设计思路,同时说明通过俯瞰资借周边的景观,力求从深层旅游开发与黄河滩地生态环境建设两方面探讨人文植物景观的构建,以充分认识人文型植物景观建设在旅游开发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黄河名楼;鹳雀楼景区;人文型植物景观;园林绿化设计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南的黄河东岸,唐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不仅因其与长江之滨的黄鹤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赣江之滨的滕王阁齐名,更因唐代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闻名于世。鹳雀楼虽然有着明显的地理、文化及建筑形制三大优势,但与江南三大名楼相比,外在影响力明显较弱。这除了要继续加强品牌推广宣传、提高景区硬件质量之外,还需注重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营造鹳雀栖息生存环境。根据名楼的文化主题和特色意境进行相适应的植物配置,既可用植物“柔软”的线条从周围烘托建筑的“平直”线条,使其景色丰富多变;又可让植物随着时间的演替,展现姿态、色彩与体量上“春、夏、秋、冬”的季相变化,并且产生空间比例上的时间差异,以增加建筑物的活泼感[1]。该研究结合鹳雀楼景区园林绿化设计,探讨构筑与中华名楼相适应的人文型植物景观的有效途径。
永济市位于山西省运城盆地西南角,是黄河中游的一个县级市,市域面积为1 221.06 km2,110°15′00″~110°45′33″ E,34°44′50″~35°04′50″ N。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8 ℃。永济历史悠久,古称蒲坂,史为舜都,后改为泰州、蒲州,一直是古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1.1 苍苍茫茫·中条山巍峨的中条山绵延起伏在晋地西南,从东北向西南逶迤而去,矗立在黄河和涑水河、沁河之间。站在海拔近2 000 m的主峰雪花山上举目四望,苍劲的松柏满山冈,苍茫如同仙境。在山的尽头处正与徐徐下降的夕阳会合,晚霞似火、落日熔金。其中的五老峰风景区,似一根顶天立地的玉柱直插云霄,在其周围环列着东西锦屏峰、太乙坪峰和棋盘山峰,远远望去,如同是五位老人宾主列坐[2]。
1.2 奔腾呼啸·黄河水黄河始终是一条与中华民族紧密相依的河流,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久长。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隐隐就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图腾[3]。当太阳要沉入苍茫的群山之中,亘古不息的黄河,不会因为暗夜封裹、万簌俱寂而停止它的滚滚奔流;群山虽然一时把太阳淹没,但是却阻挡不住黄河奔向大海的腾跃气势[4]。那冰崖转石的怒涛,正掀起滔天的巨浪,呼啸着、翻卷着,向着远方的大海奔腾流淌。
1.3 蒲州古城·普救寺蒲州古城位于永济市西南,南屏中条、西临黄河,隔河和陕西的朝邑、大荔遥遥相望。城墙全部以巨石筑基、厚砖砌墙,固守易防、宏伟壮观[5]。西边就是著名的蒲津关,为秦晋之间的险关要隘和交通要冲。东边峨眉岭原头上坐落的普救寺,地势高敞、视外宽阔,南望魏魏中条山翠若屏障,与万固寺南北对峙、遥相呼应。因古典戏剧《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此,使这座古刹成为名扬海内外的游览胜地。
2.1 伏虎锁龙之楼古人修楼是为了军事目的,鹳雀楼所处的永济(蒲州古城)正是古战略要地,西倚华山之雄,东望中原大地,北扼南下之咽,南守入潼关之路。北周时的大将军宇文护首建,目的就是为了控制这个“伏虎锁龙之地”。鹳雀因“扼中原之咽喉”的军事价值成为历代兵家争夺的重点。在元初的民族大战中,就被交战各方多次举火焚烧,毁于连年不绝的战火。虽然楼毁了,但王之焕的千古绝唱,却是留存不灭[6]。
2.2 登楼诞生绝句唐时登楼极盛,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五绝,便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那一轮红日向着鹳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而后贴着山脊消失殆尽;那奔腾咆哮、滚滚而来的黄河之水经过楼的下方呼啸而去,流归大海。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写景生情之句,又把诗篇推到更高的意境,也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首诗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融合得天衣无缝,使诗理自然融在其中[7]。
2.3 因诗重建名楼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700余年的鹳雀楼,终于在2002年又呈现在世人面前。为仿唐式3层4檐高台楼阁,总高73.9 m,通体明3层暗9层,面阔7间,进深5间,周围回廊,四出抱厦。除了让游客领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外,也彰显了黄河文化的历史底蕴。鹳雀楼所在的河东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在此转向大海,尧舜均在这里建都。既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中唯一一座坐落在黄河流域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正好坐落在华夏历史坐标的中点上,这一巧合使鹳雀楼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8]。
2.4 盛世楼内文化名楼都有承载其的文化基础,鹳雀楼蕴涵着与江南三大名楼迥异的文化。1层中央迎面是毛泽东手书的《登鹳雀楼》,飘逸洒脱、气韵淋漓。2层以壁画展示华夏根祖文化在河东的历史传说,道明了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3层集中展示盛唐时期舜都蒲坂的盛况及亘古文明。4层集中展示黄河流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5层介绍了鹳雀楼的历史及重建的盛举,揭示了中华名楼的风采和深厚的文化底蕴。6层是让游客感受诗人王之焕登高望远、极目千里的诗境,诗人的青铜塑像正对着水天一色的远方,时隔悠悠千载,仿佛还在饱览这百看不厌的湖光山色[9]。
根据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所做的《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景区详细规划》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侯继尧教授的修正案,经过现场勘察立地条件,提出鹳雀楼(风)景区园林绿化总体规划方案(图1)。以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为依托,突出黄河文化和蒲州文化的特色,让游人登楼之后爱国之情自然而生。试图通过植物拟人化的处理,力争将其抽象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锻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从而表现中华文明特有的精神风貌。
3.1 轴线序列景观
3.1.1起景·迎宾序曲·鹳影浮动似曾识。①门殿前对植中槐(直径48 cm),以苍劲古朴为最。②唐诗石刻旁植三二竹,竹石成画。石刻两侧:东边片植牡丹,以黄色为主,辅以白色、粉色、紫色,以示庄重、富贵;西边丛植石榴,给人以热情奔放之感,又示子孙昌盛之意。③停车场周边种植七叶树,底部配以花灌木,组成多彩画面。④鹳影湖南部行植垂柳(直径20 cm),作为鹳影湖的背景,微风吹拂、碧浪翻舞,与假山凫桥相配,使人感到春光无限、生机盎然。⑤鹳影湖东西两侧列植树皮斑驳的白皮松(高5 m),点缀少许花灌木,给人以博大、雄奇之气势。鹳影湖周边可摆放盆树或应时盆花。
3.1.2发展·唐韵广场·天圆地方满堂红。①广场四角各孤植一株枝杆扭曲的百日红(直径15 cm,以大红为最),树下配置细叶地被,以求“盛夏绿遮眼,此花满堂红”的赞语。②广场如不考虑演出,可在其中心部位作一直径为30 m的莲花型模纹花坛。③迎宾馆、礼乐馆周围按自然式小游园形式布局,配置春夏秋冬各色花灌木,满足四季观景。④双阁楼两侧对植羽叶雅致的合欢(直径20 cm),如亭似盖、宛如红缨,羽叶纤细、昼开夜合,以应依山,海天之意。
3.1.3高潮·名楼游览·盛世登高民族梦。该区基调树种为国槐,主要树种是垂柳、白皮松和柱柏。①周围4个L型花坛,中心各孤植一棵龙柏(高5 m),侧枝螺旋抱合,宛如游龙戏水,以示中华腾飞之势。②四角各孤植一株银杏(直径30 cm),用于秋季赏叶。③四周外缘行植国槐(直径30 cm),内缘列植柱柏(高5 m),内外缘之间为铺地柏。
3.1.4尾声·苍山观景·众星捧月中国心。该区挖湖堆山做地形处理,格调清幽雅致,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和上述庄重的气氛迥然不同,给游人以回归大自然之感。①树木配置形式多样,以形成稀树、疏林、密林等林地景观,林缘线曲折、林冠线起伏。②基调树种为国槐、垂柳、刺柏,主要树种为樟子松、红叶李和火炬树。③在3个土丘上分别片植紫薇、丁香和蜡梅,形成红、紫、黄3处不同景观。④观景亭周围留出3处(北、西北、西南)观赏视线。⑤如意湖源头以芦苇荡为主。
3.2 俯瞰资借景观
3.2.1蒲州风情·流连中触摸乡土景。该区以种植落叶阔叶树为主调,形成古朴、浑厚、大气、直率的蒲州风情绿化景观。①入口处对植皂荚,周围用垂槐围合。②宅旁屋后列植榆树、槐树、柳树及银杏;院内自然栽植石榴、柿子、大枣。③后院前面坡地为果木林,后部植各色花灌木并用红叶树种围合。
3.2.2晓耕柳园·转换间品味桃柳境。柳园以常绿树墙围合,形成园中园。入口为拱形藤萝架,以柳宗元“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的诗句点出“柳园”序幕。架后紧接着规整的四合院,给人以压抑之感。转折前行过主房则豁然开朗,以桃柳为基调,间植紫薇、桂花、石榴以及松竹梅,牡丹台上花卉盛开,水面荷花闻风而动,形、色、香皆备。登上柳浪亭,月台濒水,板桥横渡,荷叶汀步,堤岸桃柳依人。
3.2.3鹳雀鸟苑·竹林里静听鸟鸣声。鹳雀是黄河滩里常见的一种水鸟,与黄河滩里的天鹅、白鹭、灰鹤、苍鹰相比,鹳雀的知名度本来要小得多。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那种黑白相间的水鸟仿佛充满了诗意,翩跹翻飞,翱翔天空,好像从唐朝那诗的国度里一直朝现在飞来[10]。鸟苑中心部位为水面,以竹石为背景,成片竹林中点缀落叶阔叶树。周围为较大面积的芦苇丛和水生沼泽地,设置鸟巢、鸟箱,集中吸引鸟类。
3.2.4黄河滩景·采摘时体味黄河魂。在鹳雀楼景区外围已经圈定的大面积土地上,片植向日葵,既可营造空旷自然的意境,又可在金秋时节,开展参与性的采摘活动。在紧邻的黄河滩地尽可能做好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吸引更多的天鹅、白鹭等野生鸟类前来栖息,形成与鹳雀楼相得益彰的自然动态景观[11]。
在苍茫辽阔的三晋大地上,突兀这么一座孤高耸立的楼宇,前瞻中条山秀,下瞰黄河水流,便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登高望远,抒发豪情逸致的好去处[12]。鹳雀楼景区以黄河文化为大背景,以鹳雀楼主体为核心,以蒲州古城为参照物,以王之涣的诗为主题灵魂,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时时激发着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构筑与中华名楼相适应的文化型植物营造中,要从3个方面凸显唐风唐韵:一是做到粗犷、豪放,区别于江南三大名楼的细腻,做出黄河特色,体现北方风范。二是做到阔大、疏简,区别于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厚重恢宏,避开竞争对手。三是做到质朴、流畅,区别于周围城市的拥挤沉闷,突出大气的特色。随着黄河滩地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让来人登临的已不再是一座鹳雀楼,而是感受人生一种新的境界,不断朝着真善美的极境追求不息[13]。
[1] 肖和忠,张玉兰.试论园林建筑的植物配置[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4):51-54.
[2] 谷威.唐诗中的山西景观[J].文史月刊,1999(5):107-133.
[3] 袁丽华.黄河文化与山西旅游资源[J].黄河之声,2008(7):53-55.
[4] 卫君翔.抒写中华民族的自信——鹳雀楼重现天下之际论王之涣《登鹳雀楼》[J].运城学院学报,2003(1):46-47.
[5] 宋万忠.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漫谈鹳雀楼[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5/6):42-45.
[6] 高建邻.风光再临鹳雀楼[J].绿化与生活,2004(2):37.
[7] 之江艺苑.古诗赏析:登鹳雀楼[J].浙江林业,2012(4):42.
[8] 耿娜娜,周柳华.打造鹳雀楼文化品牌新思考[J].沧桑,2008(2):53-54.
[9] 李国栋.中华历史文化名楼——鹳雀楼[J].中国地产市场,2004(9):60-63.
[10] 韩振远.鹳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12-07(8).
[11] 李小丽.运城市黄河文化旅游区的开发策略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5):80-81.
[12] 钟名荣.鹳雀楼情思[J].政协天地,2007(9):53.
[13] 文非.景人理势意韵高远——重读王之涣《登鹤雀楼》[J].名作欣赏,2000(1):40-41.
陈祺(1964-),男,陕西泾县人,经济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
2014-05-29
S 26
A
0517-6611(2015)01-119-03
致 谢项目得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侯继尧教授、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卢宗凡教授和西安市古建园林设计院吴雪萍院长的指导。